文/彭宝珍
对于语文课程教学而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作用与价值毋庸置疑。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解读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在有效阅读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为读写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大多将语文阅读和写作作为独立的两个部分进行分开教学,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凸显读写教学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
对于语文课程教学而言,阅读和写作虽然分属学生语文能力中的读、写两个部分,但是其内在关系密不可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而言,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一种基于有效学习行为基础之上,由基本认知转换为内在能力的系统过程,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还是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迫切需要[1]。
一方面,语文阅读是学生接触与学习外部优秀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汲取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的输入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课程学习的启蒙阶段,有效的阅读学习输入可以为学生今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缺乏阅读基础的语文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古人所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的就是读写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言,语言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自身思想、情感及写作方式的积累,借助阅读的方式逐步学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基础教学元素都是提高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写作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语文写作的输出又可以反向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体验和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写作的输出过程就是阅读学习升华和创造的具体体现。在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活动,在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加深阅读时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发对读写观念的重新构思,在这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读写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语文写作的输出过程,学生的纵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积累写作方法和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反思阅读学习体验,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文字深层表达的内涵,在情感的共鸣与碰撞中增强整体学习体验,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日常学习的各个环节[2]。
基于此,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科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将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和写作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从学生日常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找寻融合教学创新的立足点,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写作素材,在写作应用的输出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掌握读写应用技能,夯实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课本教材是学生落实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资源。课本中的课文内容都是诸多专家学者根据小学生实际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经过科学筛选最终确定的名家佳作,包含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多种题材,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的最佳载体。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效的学习互动需要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充满了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此,在推进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融合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课本教材内容,从小学生实际学习兴趣点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读写融合的课堂活动中感受语文阅读和写作的乐趣,并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3]。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象的图片,并提出导学问题:“如果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哪位同学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在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设问:“在古代没有大型电子秤的情况下,你知道他们是如何给大象称重的吗?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给出了答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这种导学设问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自由阅读课文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和关键词语,尝试分析这篇故事的写作寓意。然后,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抛出导学问题,指引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发表看法,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借助这种教学策略,既可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又能带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为进一步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丰富语文写作的素材,接触多样化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身语文写作内容的可读性。所以,为了最大化保障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质量,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阅读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学习观念,并使其在实践课堂上逐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正确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发布每日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初期,学生每天能够记录的内容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感悟理解能力也在同步发展,阅读量提高的同时,写作输出的内容也会不断增加。在学生具备一定读写能力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评比机制,调动学生互相竞争的积极性,使其在广泛阅读涉猎和写作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读写能力,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
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知能力局限的影响,在参与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都相对较弱,在阅读感悟显著增强时也难以准确地运用文字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而影响写作输出的质量。此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读写反馈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提高学生读写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出现读写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仿照阅读文本中的语句表达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情感和阅读感受,在仿写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感悟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与技巧。与此同时,针对文本中优美的句段,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合理安排句段结构的能力,在确保行文结构流畅的同时,提高写作内容的可读性。借助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摘录、积累自己喜欢的句段内容,并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促进阅读和写作的融合,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阅读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前预习过程中积累的优美句段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技巧,配合教师的讲解教学,将其融入自己的写作练笔中,逐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写作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对优美句段内容的含义进行剖析,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优美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核心句段在语篇中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关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教学外,还要立足学生实际学习发展需求,在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写作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写作练习活动,使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应用到写作实践中,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促进能力提升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内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精简,提高教学和练笔活动的针对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为了切实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精简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在讲解日月潭的自然景色时,教师就可以着重突出作者写景手法的应用技巧,并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景色描写过程中用词的严谨性;然后基于以上学习过程,围绕课文中优美的句段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在读写相互渗透的课堂学习互动中,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进行点评,并立足语文写作技法进行渗透教学,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同样,在进行写作讲解和点评时,教师也可以引入阅读资源,在讲解到写作和修辞手法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段落案例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更好地内化和吸收。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评价和积极肯定是对学生学习的认可,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科学习活动中,为学生主动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参与情况,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点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学生通过日常学习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增强语文阅读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主动参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读写学习的结果入手,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融入学生学习过程、态度及兴趣等多维度的考评内容,摆脱传统单一结果性评价的弊端,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明方向和目标,科学提高阅读和写作融合教学的质量。
语文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还是学生实际学习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载体,读写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师要立足学生语言发展需要,结合教学过程,深入挖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的立足点,并根据实际教学特征,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在实践应用与反思中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融合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