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华
(长春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31)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大地震多发的国家,所以震灾书写自古以来就是日本文学样式之一。例如被称为日本古典随笔双壁之一的《方丈记》中就有对1185 年大地震的描写:山崩填河,海水上涨侵入陆地,土地开裂地水涌出,岩石裂开滚入谷底。[1]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日本最大的地震之一的东日本大地震,9级强烈地震伴随巨大海啸给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家园被毁的不安、失去亲友的悲痛、核辐射的威胁笼罩着整个日本。日本文学界以此次灾难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却鲜有研究。这里以沼田真佑创作于东日本大地震发生6年后,并获得芥川奖的《影里》为例,探讨其灾难书写特征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沼田真佑1978年出生于北海道小樽市,自幼因父母工作原因辗转多地,在福冈读完大学后,随父母搬到岩手县的盛冈至今。每次搬家,生活环境和就学环境都会发生变化,人际关系要重新建立,环境要重新适应。沼田真佑在岩手定居后,以这里为舞台创作了处女作《影里》,并且将这种漂泊、孤独的感情升华到此小说中。《影里》的主人公今野秋一也是位漂泊的外乡人,他在东京圈生活多年之后因工作调动来到岩手县,初来乍到的今野曾经感慨“自己和这块土地的味道不合”。[2]20这种违和感背后的孤寂使他后来迅速向有着同样在东京生活经历的日浅典博靠近。环境对人的情感、性格产生影响,作家显然非常重视环境变化催化人内在与外在变化的表达,所以《影里》里故事的进展总是建立在主人公与环境的互动之上。重大的发展,不是主人公自己的演出,而是被动的,来自于在某个特殊的环境中偶然遇到的朋友的推动,强调主人公的生命总是从闯进生命中的关键人物那里迎来转机,主人公在对方的影响和引导下,进入了绿色的森林深处,发现了未知的境地,迎来心灵的转变,感受到新的人生价值。
岩手县是一个多森林、多河川的地方,宁静而充满活力,神秘而富有生命力,与东京那座喧嚣的工业大都市截然不同,沼田真佑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东京是个好玩又有趣的地方,但住在东京写小说很难。虽说小说在哪里都能写,但《影里》是只有在岩手才能写出来的作品。”[3]岩手县是东日本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历了地震和海啸的残酷摧残之后,那里的环境和生活的人们必然有所改变。沼田真佑在大地震发生6年后创作的《影里》,便是以此次大地震为背景,呈现了地震时的惨状,表现自然的无常和人心的复杂隐秘。《影里》讲述了今野秋一因工作调动来到岩手县,陌生的环境,不熟识的人们,加之内向的性格,让他只能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了同样在东京生活过的同事日浅,日浅教他钓鱼,领他感受当地森林、河流的优美风光,一起喝酒、看电影、逛街,让今野体会到了异样的幸福,但是日浅却突然辞职,今野成为最后知道的那个人。一段时间音讯全无后日浅又突然出现,如同消失时一样突然,重逢的喜悦尚未褪去今野便明白日浅是为了向他卖保险而接近自己。适逢此时发生了大地震,日浅再次失踪,今野听说他有可能被海啸卷入河中后疯狂寻找日浅,从其家人那里了解到日浅的秘密,发现了人心的阴暗一面,小说最后是今野在他们经常去的河边钓鱼的场景。《影里》发表后获得文学界新人奖,并获得第157届(2017年)芥川奖。芥川奖评委高树信子对《影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部作品从东日本大地震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人内心世界的崩塌,人心与自然的阴森可怕在《影里》中得到了高度的呼应。这种阴森可怕被作家用“影里”这个题目表达出来:人的内心中有明朗的一面,也有阴影部分,阴影才是了解一个人的关键;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富饶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就如人心一样,也有阴暗面,所以我们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其暴虐。
东日本大地震题材的小说都会描写到大地震当时的惨状,或者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或者通过媒体等间接方式呈现出来,如池泽夏树将自己在灾区做志愿者时的所见所闻写进了《不恨春天》一书中,作家北条裕子在小说《美颜》中以地震亲历者的视角描写了震灾过程,大江健三郎的《晚年样式集》通过电视节目和余震体验表现震灾的可怕。沼田真佑在《影里》中,主要是通过灾难前后人、事物以及自然界的改变来表现大地震带来的影响。地震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甚至让一部分人陷入困境,停电、交通瘫痪、物流不畅、盗窃频发,这些信息充斥着今野的生活。西山是今野和日浅共同的同事,这场地震让西山的亲戚失去家园,借住在西山的家里,震灾前,从西山可以为未来他们夫妇的葬礼、女儿的成人仪式等买保险,可以看出其生活的富足和充裕,但震灾后连基本的生活消费都成了难题。西山家的情形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至少是灾区生活艰苦的缩影。不仅如此,还有人员的死亡和失踪,对主人公今野来说,这次地震带来的最大伤害是朋友的失踪。外在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的失衡和行动的异常。西山为了要回借给日浅的钱,解决生活困境,她一改往日开朗、热情大方的形象,像见不得人的老鼠一样躲在今野上班的路上,突然冲到今野的车前,张开两手挡住去路,用这种奇怪的“偷窥”和“拦截”的方式“捕捉”今野。灾难使人的精神和行为异化了。反观今野,他每天确认失踪人员的名单,最后不得已去了日浅的老家,通过他的父亲进一步证实日浅不仅是一个任性、利益优先之人,还欺骗家人,伪造学历,灾难让人性的丑陋暴露出来。地震和海啸也让自然环境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岩手县位于日本东北部,森林覆盖率高,是日本罕见的资源宝库。尽管作家没有具体对比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是从灾难前绿树成荫的原始自然到灾难后整齐的人为修剪,能够想象到灾难曾经的肆虐。
《影里》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便是在东日本大地震的背景下,将大自然的恩惠与暴虐的二元对立与人心的明暗结合起来,既具有多义性,又表现出普遍性。人心与人性如同大自然的变化莫测,温柔时美好,无情时陌生如他人,如光与影般摇摆暧昧,变幻无常。作家在小说中将人心之复杂外化,将自然的多变内敛,用“影里”暗含的明与暗,将人心与自然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多义性的关系图示。
小说的整个建构中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情节,那就是钓鱼。钓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既以钓鱼开始,又以钓鱼结束,中间部分也有钓鱼的场面。从文本表层来看钓鱼是今野与日浅建立友谊与分裂的媒介物,就深层意义上,钓鱼还映射了二人不同的人生归宿。今野和日浅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使身在岩手这片土地,却带有漂泊的异乡人痕迹。但二人又是不同的,今野到岩手后内心中有强烈的融入当地的愿望,相反日浅虽生于岩手,内心中却不安于此,努力脱离。身体与所生活土地的融合与脱离的二律背反决定了不同的行为与人生走向。岩手有着丰富的水、鱼资源,今野热衷于钓鱼,不仅是钓鱼的技术,他更热衷于寻找“自己的河”,所以在今野这里,钓鱼代表着与这片土地的融为一体的姿态,是他扎根那里的媒介物。日浅也喜欢钓鱼,但他关注的并非钓鱼本身,而是旁边的倒木是否活着,河边的地质疏松是否会引发大型泥石流;他对钓到的鱼也是漫不经心,好一点的当场开膛破肚,不中意的都粗鲁地扔回河里,钓鱼对日浅来说是实现其目的媒介物。那么因为钓鱼这一共同爱好而成为密友的二人,在今野发觉日浅陪他钓鱼的真实目的后,也就是自己成为日浅“钓鱼”的对象时,二人关系破裂,这实属必然。因此作家最后将钓鱼作为日浅失踪的契机便自然而然了。地震发生的前一天,日浅和同事说过“明天绝不会空手而归,即使不能签合同,也一定钓回鱼来。”[2]58,由此可以推测,他可能是在海边钓鱼时被海啸淹没。
日浅是个复杂的人物,外在的他喜欢钓鱼,驾驶技术好,熟悉山路,受同事欢迎,有业绩好的奖状。但是,日浅性格中有个特点:对能带来巨大毁灭的事物感兴趣。例如二人钓鱼时日浅会谈论暴发大型泥石流、地质疏松等大事件;公司恳谈会时,日浅带着奇特的哀伤对美国大投资银行的破产喋喋不休;对一两栋住宅火灾表现很冷淡,但是对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却反应强烈。“带来巨大毁灭的事物”带有消极、黑暗的一面,沉醉于此的日浅心中应该存在巨大的暗影部分,故而今野也就有了日浅葬身于海啸情形的推测:“当时可能有人喊逃跑,但是日浅只是茫然地看着海中央的一点,只是看着从海的那边膨胀着涌来的防潮大坝,那不是钢筋水泥的墙壁,是巨大海水的墙壁,即使意识到这一点,日浅仍然一动不动地钉在那里。”[2]59受这“带来巨大毁灭的事物”的吸引,日浅放弃求生欲望,选择迎接死亡。今野这样的推测合情合理。人性复杂,人与人之间要真正了解,不仅要看外在的光明部分,最为重要的是要看暗影部分,这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光与影的关系还映射了自然的恩惠与暴虐。还是通过钓鱼表现出自然的馈赠。钓鱼能让人获得食物,代表着自然的恩惠。鱼在日本人的饮食中有着众所周知的地位。钓鱼的过程还可以让人的内心沉静,以此恢复精神、修心养性。周围的山、水、草木能让人融于大自然当中,在静谧中实现身心的回归。日本学者安田喜宪在其著作《森林—日本文化之母》中也曾说过自然,尤其是森林对精神疲劳的缓解作用,“生活在近代文明中的现代人承受着各种精神疲劳,森林能够起到消除这种精神疲劳的作用。因为森林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4]在这个小说中,今野经常钓鱼的生出河岸蜿蜒曲折、绿意浓郁、花草茂盛,汩汩流淌的河中可能有大鲤鱼,是钓鱼的好地方。这里还是消除烦恼、舒缓心情的绝佳场所。作为小说舞台的岩手,不仅是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开端便说道:“岩手这个地方,的确是树木丰富的土地,夏天来临之后,我再次感受到……总之山多河多,森林密度厚,所到之处均能感受到生物的气息。”[2]10这样的描写不仅伴随着每次钓鱼,几乎笔笔不离环境。作家通过钓鱼这个情节的设置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大量描写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说来强化自然对人类恩惠的认知。所以整个作品渗透着敬畏自然的自然观。大自然有温柔的一面,但是也有暴虐之处,在虚构的小说情节中插入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地震、海啸,暗喻灾难之后人性阴暗面会显现,同时也将小说推向高潮,即今野从日浅父亲那里得知他伪造学历,欺骗家人,是“不值得交往之人”的秘密,也就是说,作家将人的阴影与大自然阴影连接在一起考量,灾难在前,人的阴暗在后,人随着大自然的暴虐也变得非人化。小说中多次谈到过地震发生后盗窃事件频发,这也在佐证灾难发生后,人的精神、信念也会从光明转向阴暗。但是灾难过后,自然环境依然适合生物栖息,虽然没有当初的鸟们,但蚱蜢和条纹蛇的幼虫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就连今野也钓上了稀有的虹鳟。自然似乎正在经历着更新,一切灾难带来的痕迹不久将消失不见,所有浮出水面的秘密也将随着更新而逝去、无痕,大自然又重新展现出恩惠的一面,人内心的伤痕可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浅,新的开始总会来临。
灾难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肉体上的伤痛,还有精神上的创伤。大地震对主人公今野的最大冲击便是友人日浅的失踪,曾经的友情将来自异地的今野从孤独、寂寞中解救出来,但是当今野逐渐融入这片土地后,日浅却背叛友谊,弃他而去,最后失踪。孤独寂寞的今野在得知日浅失踪后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状态之中,拼命寻找日浅,每天盯着报纸上公布的失踪者名单,到常去的店里打听,快要绝望之时不停拨打无人接听的电话,最后只好去了日浅的老家,请求其家人向警察提交搜索申请。今野寻找的不仅是日浅的身体,更是那份破裂友情的复原,但是结局注定悲伤,今野从其父那里得知日浅的秘密,最后得出“可能正在做着和电视中盗窃犯一样的事情”的结论,至此友情破裂的创伤得以消解。
灾难文学的书写特征表现为灾难预警、灾难呈现、肉体与精神的创伤、抗争精神以及灾后重建。《影里》从个人与整体的交叉视角表现出一种积极面对灾难的姿态,这反映在小说的几个片段里。地震之后今野接到很多问候的邮件、电话,家人、亲戚自不必说,以前的同事和毕业后很久不联系的校友都发来问候。尽管这是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最为正常的交流,但是其中流动的温情将虚构的小说内容拉向现实,这样一来,平凡人的不寻常经历在虚构和现实的双重体验中显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感动。老友铃木给今野寄来一张报纸,里面有铃木教过的一名小学生写的文章,流畅的文字中沉稳、冷静地讲述了地震当晚以及之后几日经历的事情,表达了对海啸中逝者的追悼之情以及对复兴的祈祷。这个片段应该也是现实的缩影。不仅是东日本大地震,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等重大灾难之后,评论家、作家自不必说,普通百姓,尤其是学生,都会投稿言说体验,这似乎是日本社会灾后的习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发表了体验谈,所以不难推测出作家将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写入了自己的小说,构成了这个片段。这两件事看似是个体事件,但却因事情的普通,所以也便具有了普遍性,具有众多普通个体合集的特征,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像。
经历东日本大地震的日本,尽管城市的繁华遭到毁坏,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但是可以想象得到人们积极地投入到了灾后重建中。今野常去钓鱼的河岸边虽然没有当初壮观的自然风景,但是植物被修剪整齐,应该是有专业人员进行了修护。草丛中出现的蚱蜢幼虫代表着新生力量,所以只要这个环境的生物还在,便还有希望,恢复原来的生机只是时间问题。今野也在意日浅的生死,但就像在熟悉的地方钓不到常见的鲤鱼,而是罕见的虹鳟鱼一样,两人的缘分至此消亡。日浅的父亲说他不是认真生活的人,没有资格和牺牲者一起列入牺牲者名单,暗指日浅没有死,但这已经没有意义。小说的最后写到今野为了弄清这只虹鳟的真面目,决定前往上游一探究竟,这代表着今野主动走出困境,也许会在那里找到新的伙伴。
沼田真佑通过《影里》,再现了巨大灾害的冲击性、颠覆性,但并非不可逆。灾难带来毁灭,但人间具有不可毁灭的抗争精神。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打出了灾民相互援助的口号,外在的生活逐渐恢复。但是灾难却反映出很多社会问题。沼田真佑在《影里》中,在表现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的同时,重点强调灾难将人性的黑暗面彻底暴露出来的事实。地震及其衍生灾害改变了自然环境,也催化了内心的变化,此时道德法则对人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如此灾难成为一种文化反思和社会重建的媒介,灾难文学的书写意义便在于此。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的文学家创作了很多地震题材的作品,里面既有对抗灾害的经验教训,也有人类不屈抗争精神的书写,具有文学性和社会性,对我国的抗震、抗灾具有启示作用,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