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清
原 文 阅 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文 本 解 读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他的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通过赏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思考新诗是怎么走进“现代”的,又是在何处创“新”的。
一、风雨如磐催新诗
新诗即“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与旧诗相对而言的白话诗,在文学史上又称“现代诗”。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四”新诗运动中,胡适等先驱大胆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即新诗。1917年1月,胡适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今日文学之腐败极矣”,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月1日,他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这是中国白话诗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开山之作。随后,胡适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
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郭沫若的诗歌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早期现代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种摧枯拉朽的磅礴的气势,使新诗风靡一时。取得这种成就固然与他的才气有关,更与他的个性有关。他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奔放不羁的个性,还极具才情与想象力,这使他在历史的转型时期能够脱颖而出。对黑暗的旧世界的憎恶与对未来理想世界的热烈呼唤,使他对人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被他投射在诗中产生一种“物我混融”的宏大境界。如果说在理性与冷峻方面,鲁迅是“五四”之子的话;在情怀和气势方面,郭沫若就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化身。
在主题方面,“五四”诗人讴歌的已经不是古典农耕文明的和谐、宁静,而是“破坏”以及“破坏中的创造”,是“五四”时期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古典诗歌生成的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审美境界在这里被矛盾、分裂、破坏的现代审美代替。现代审美对于人生、现实痛苦的“直面”、对于腐朽没落的痛恨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力”,这种“力”要冲决一切,要去摧毁旧有事物。一种来自异域的新的审美形态由是诞生于现代文学初期。这种怀疑与批判的气质不仅指向外部,也指向自身。
“五四”诗歌的情感内涵是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是对新的文明形态的呼唤与展望,是着力于破坏旧世界的决心与自省精神,而不是古代文人风雅别致的小世界与情调氛围了。
二、且看风云匝地来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讴歌“无数”“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以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力,就跟这种情感的热烈、深沉有关。诗人若没有浩大之气,何来激荡之情?心气浩广,眼界开阔,对于留洋的这一批知识青年来说,他们眼中已经不只有一个熟悉的中国,还有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也是他们审视传统中华文化的参照物。所以,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意识——激烈的批判自然会促成文明的进步,并促使国家走向未来。新诗情感意识的变化必然带来诗歌意象选择的变化,世界风云代替传统意象进入诗歌领域。
本诗运用的意象如北冰洋、太平洋等无疑都是传统诗歌中不曾出现的意象。虽然大海意象在古诗中也有过,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古人心中激荡的还是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现的是个人的雄心。本诗却立足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文明的到来,因而诗人极力呼唤的是一种伟大的、抽象的“力”,并实际上将其作为了讴歌的主体意象。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名词和抽象名词进入“五四”诗人的视野,新诗的意象群也由此变得丰富,如“天狗”“X光线的光”“Energy的总量”(郭沫若《天狗》)、炉中煤(郭沫若《炉中煤》)、钢筋铁骨的机械(闻一多《孤雁》)、宇宙的密意(朱自清《送韩伯画往俄国》)等。它们是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和现代的理性思考结出的硕果。新诗中的科技名词展现出“科学”精神的新锐,哲理名词代表着理性思考的力度。
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有别于古典诗歌中的传统形象,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呼喊的巨人,其高大、热情呼唤的形象特征给人丰富的联想。很多人在论述郭沫若诗歌形象时都关注到这个特点。评论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经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提炼而成的“五四”精神的具象,它既展现了诗人充满激情和浪漫情怀的个性形象,又展开了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群像图,是这两种形象的结合体。从诗歌来看,这个幻化的形象视野开阔,而且充满动态的力量感,他能够视通全球,仰视奔涌的天空白云,俯视滚滚的海洋洪涛,而“地球”这一意象强化了他的视野特征。他所站立的“地球边上”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指称,而是一个便于收揽万物的视点,这个视点的安排也有其巧妙之处。同时,这个形象是敏锐而冲动的,他能从白云的“怒涌”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的情境中把握住自身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创造与破坏,可见其敏感的感知力;这个“我”甚至连立身所在的地球也要推倒,可见其热烈而狂放的个性。一系列叹词“啊啊”等的连用,还有“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的铺排与渲染,都在强化着这个形象的强烈个性。这个高大、敏锐而热情的形象不就是“五四”精神的最好诠释吗?相比于古典诗歌中的或哀怨悲愁、或旷达乐观、或慷慨激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胸怀时代风云,热情讴歌变革,已经有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了。
三、跳荡自由自成诗
新诗之新,不仅仅因为它是用白话写的诗,更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新诗要用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重复前人或别人的老调子。
新诗要承载现代思想情感,一是要运用白话文的语言形式,二是要打破古典诗的格律。因此,“五四”诗人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探求就很重要了。中国新诗如何体现现代特征呢?刘延陵认为:
论到形式一面他是打破诗之桎梏的人,论到精神一面他是灭熄旧的精神燃起新的精神之人。
……把形式与内容方面的两个特点总括言之,一则可说新诗的精神乃是自由的精神,因为形式方面的不死守规定的韵律是尊尚自由,内容方面的取题不加限制也是尊尚自由。
这段话揭示了新诗的显著特征即传达“自由”的现代精神,尊尚精神的自由和尊尚表达的自由。“五四”诗人通过散文化的句子、白话文的语法、对格律的破除等实现这一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郭沫若的早期代表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也体现了这种特征。这首诗的节奏感如他自己所说,主要体现为“情绪”的内在韵律感。首句描述情景“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诗人的情绪已经处于激奋的状态中,但是相对而言,情感抒发还是比较克制的。第二句“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表达一种咏叹调般的赞美之情。第三句,诗人馳骋想象于太平洋时的情绪相对也比较轻缓,但是从北冰洋的“晴景”到太平洋的伟力,情绪显得更加深情、更加投入了。到第四句,诗人的情绪开始激昂、奔放,“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这里第三句和第四句构成一种倒置关系。第三句让“力量”的磅礴先行显现,第四句紧接着就揭示产生前句感知的原因,“我”看到了“滚滚的洪涛”,这样的安排也形成一种顿挫的美感。然后,诗人的情绪不可遏制,使用一连串的叹词和排比,形成情绪的高潮,如江河喧腾、万马驰奔。不过,每一诗行的尾字“哟”又能够巧妙地调整喷发的情绪,将之收结为优美的抒情,展现出诗歌悠长的余韵。整首诗情绪饱满,从舒缓到激越、从节制到奔放都有着如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
“自由”的精神跳荡在参差的诗行中,也跳荡在畅意喷涌的情绪里,“现代”的灵魂与现代诗艺自然融为一体,这也是郭沫若的诗对现代新诗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