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2022-12-03 03:18张真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通识实践性育人

张真真

(黄河交通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南 焦作 454950)

通识课程在拓展学生知识宽度、助力学生将知识与价值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涵盖思政类课程、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大学英语类、计算机类、大学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选修课涵盖语言类、艺术类、身心健康类、传统文化类等。

一、实践性通识课程内涵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

通识课程是相对专业课程来说的,是指除专业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与广博性。从培养目标角度来讲,通识课程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广博视野、思辨力强、善于沟通(包括跨文化沟通)、热爱生活与劳动意识人才的课程。

(二)通识课程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通识课程与通识教育有关,通识教育也被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全人[1],这不同于专精于某一专业领域的T型人才,而是指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2]。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3]。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载体,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与培养目标通过通识课程进行传播和实现。

(三)实践性通识课程与理论性通识课程的区别

按照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通识课程分为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和以理论性为主的课程。以实践性为主的通识课程称为实践性通识课程,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主张学习过程应该在探索、实践与合作中完成[4]。实践教育的过程是情景理解、过程体验、反思感悟,其过程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态度价值观[5]。以理论性为主的通识课程称为通识理论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能力,进而发展人的理性与心智,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6]。

实践性通识课程与通识理论性课程是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实践性课程为理论性课程提供了实验、重现、强化的温床,理论性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的升华与总结,其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理性而有价值地寻求认识与实践的交融点[7]。

(四)实践性通识课程的特点

实践性通识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上。

首先,教学目标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检验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应用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与爱生活意识。其次,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根据实践性通识课程的性质和特定教学目标,可以选用的教学模式有:(1)课堂+媒介。适应于需要仔细观察细节、过程或者模仿、欣赏类的课程。(2)课堂+案例。适用于开放性强、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表达—讨论过程的教学活动。(3)课外+活动。适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课程。(4)课外+竞赛。适用于需要强化知识理解与实验操作类的课程。

二、高校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本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总结出了四种有效的实施办法,分别为思政引入法、课堂辩论法、翻转课堂法与项目驱动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联系学生及社会实际,落实课程思政元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各高校受到了显著重视。联系学生及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灵活地融入思政元素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第一,课前调查思政。针对课堂将要讲解的内容,提前要求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做实地或网络调查,让学生体验查找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真实、准确数据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教学思政。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以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新冠肺炎疫情、郑州7.20特大暴雨等,并通过社会现象引入爱国主义、助人为乐、迎难而上、临危不惧、责任担当等中国优秀文化与传统,厚植家国情怀与当担意识。第三,课后巩固思政。课程内容讲解结束后,布置一些有创意的作业,如传统工艺英文介绍展、中华故事会(英文讲解)、红歌英语翻唱活动以及四大名著小短剧(英文改编)等,以此来将思政元素的种子植入学生现实生活的土壤,达到思政实践育人的功效。

(二)引入课堂辩论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大多在课堂上开展,将课堂变赛场,不失为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辩论赛不需繁琐复杂的准备与流程,在课堂上容易开展。另外,辩论赛激烈的赛场气氛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但若想课堂辩论赛达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用英语开展辩论赛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其一,提前告知学生辩题。学生在辩论场发挥的好坏取决于场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生辩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梳理思路并翻译成英语。其二,适当控制辩论时长。一般情况下,辩论赛持续的时间大概为45分钟。但若在课堂开展的话,教师需要提醒学生遵守时间规定;如若学生过于投入忘记了时间,教师最好适当干预,以把握课堂辩论赛的节奏和方向。其三,明确课堂辩论规则。课堂辩论赛的正式感与仪式感相对较弱,因而免不了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出现。教师需要明确课堂辩论赛的游戏规则,帮助学生养成守则意识。

(三)采用翻转课堂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者invented classroom),也被称作“颠倒课堂”,是为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课堂与课外时间进行颠倒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8]。在大学英语课,翻转课堂时时处处传递着“实践”二字。根据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传统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部曲变成了课前—课中教学两步走。其中,课前重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学习内容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上网查找、同伴讨论等形式,完成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课堂重在教师答疑和师生、生生的双向讨论。学生将课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商讨,在讨论的过程中融惑释疑。因此,教学就变成了一个“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讨论”的封闭循环[9]。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解决。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翻转教学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会显著增强,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四)鼓励项目任务驱动,以赛促学,以赛提质

高校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辅导,使其迅速成为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新形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赛事活动融入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有三种:第一,将竞赛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课堂为契机,以竞赛为载体,将课堂知识通过竞赛进行应用、展示和强化,达到课堂溶解赛事,赛事丰富课堂的效果。第二,鼓励教师自行组建专业团队,根据教师自身的专长和兴趣,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模块化、针对性的赛事辅导。第三,对于需要团队参加的赛事,教师可以各自组队并对参赛学生全程辅导。教师可以结合学校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状况,选择适合的赛事活动。以河南省H高校近三年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的数据以及2019—2021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期末考试及格率(表1)为例。

表1 H高校近三年NECCS竞赛参加人数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期末考试及格率

通过对比,开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之后,该校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人数与期末考试及格率显著提升,表明利用赛事项目驱动教师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以赛促学,以赛提质的最终目的。

三、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措施。

(一)组建教学团队,落实教改任务

组建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师团队是实践教学流畅成型的先决条件[10]。教学团队在组建时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教师的职称结构要合理。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师团队职称应该涵盖教授、讲师和助教不同的层次,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提供实践教学思路、实践教学改革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师的各方面教学素养已基本成熟,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均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主力军;助教则由于教学能力和经验方面略显欠缺,但是充满活力和干劲,是教学团队的储备力量。二是教师的学历结构要合理。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师团队应该由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的人构成,不同学历背景的人思考问题的深度与角度不同,进而汇聚更多不同的点子与办法。三是教师的年龄结构要合理。教师团队需要老、中、青年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这样的队伍才能既有雄厚的智力支持,又有充满活力的能量资源。四是教师的专业结构要合理。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师团队应该涵盖同一学科领域的各种专业,进而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和特长。

(二)开展实践育人品牌实践活动,强化阵地建设

实践育人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且贯穿于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11]。专业课程是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与载体[12],实践性通识课程是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实践性通识课程实践育人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结合课程特色,开展具有课程特色并融入实践育人元素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类活动如“英”响校园(英语配音)、To Perform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系列话剧)等。不间断开展,保持规模不放松,逐步形成鸣响校园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品牌活动。其次,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开展融入竞赛元素的兴趣培养与知识辅导小组活动。当下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讯飞杯”口语大赛等。多样化辅导,多样式并进,定为惯例,形成具有竞赛特质的实践育人品牌活动。最后,以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为平台,给学生布置以课堂知识为支撑的课下实践作业。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学生专业,开展课下英语问卷调研、英语专访、英语主持等不同形式的实践作业,并将其发展固定下来,形成具有课堂+课下形式的实践育人品牌活动。

(三)精准教学督导,突出实践要求

教学督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确保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实现,有必要突出课程实践要求,加强精准督导,具体操作可简单归结为“三督三导”。“三督”,即督大纲、督教案、督课堂。大纲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实施形式。只有督查教学大纲,将通识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列入教学大纲中,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不脱离实践的轨道。教案是课堂教学思路设计与呈现形式的简要概括。通过督查教案,可以了解教学内容与实践育人结合的形式及安排。课堂是通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督查实践教学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因此,课堂督查不可忽视或遗漏。“三导”,即导科研、导教学、导学生。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人人做科研的氛围中,引导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将科研与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得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能够有效促进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推进。在教学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教师创设实践性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和形式。学生是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参与者,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优化师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优化师资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开展的智力人员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参考以下四点举措:第一,鼓励外培。鼓励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师外出考察与培训,与实践性教学成效较好的高等院校沟通交流,开拓视野,了解他校的具体做法,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吸取外界营养的做法,夯实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二,组织内培。挑选校内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较好的教师开展公开课,让普通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此外,还可以召开实践教学研讨交流会,各位教师在会上分享自己的做法与心得,大家共同研究、探讨改进的方法和优化的策略,进而提高整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引导自培。引导教师挖掘各种资源与渠道,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观看网络课程、参加网络培训、阅读相关书籍等途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积累与视野。第四,引进外源。通过招聘、引荐等途径,招募优秀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师,为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注入源头活水,最短时间内最大效率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五)拓展资源,加强基地建设和资源库建设

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除了师资建设、教学活动与督导要求外,还需要拓展资源,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基地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实践基地是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条件。开发现有可利用资源,根据实践性通识课程的上课特点与内容,开辟并建设适合通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基地,既能够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与探索欲,还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资源库建设是储存实践教学材料、保留实践教学资源的最佳方式,其建设可以从数字资源库和资料资源库两方面着手。其中,数字资源库可以收纳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的相关音像资料(如优秀学生作业、优秀实践教学案例、优质网络实践教学视频等)、重要文本材料(如实践性教学选用教材、参考教材、教学大纲等)以及其它的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资料资源库可以用来收集教学记录、教学文件、学生作业等。这些都是实践性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珍贵资料,收藏起来一方面可以为后期教师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能为教师挖掘实践教学资源、激发实践教学灵感、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通识实践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