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蕾
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份报纸,需要资讯,需要事实也就是新闻,需要观点也就是言论,但它也同样需要温度和情怀,需要心灵的交流,需要身心的愉悦,需要思想的品位,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党报副刊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读者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改变,报纸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其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地方党报,江苏《镇江日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内容定位,满足读者需要,适应宣传工作和经营创收的要求。但无论如何调整,副刊部负责编辑的《镇江周刊》一直保留,核心版面“芙蓉楼”和“西津渡”稳稳运行。“芙蓉楼”刊登文艺作品,“西津渡”则刊登地方文史研究作品。这些版面从未有大量广告投放,到目前为止报社每次改版一直保留这两个版面。为的也是一份报人情怀。
作为报纸编辑,现在很多人也许会有迷茫的时候:我们的读者还在吗?2021年一个冬夜,一位同事在单位工作群里发了一张照片:深夜,一位大叔倚着电动车拿着放大镜,在认真地看阅报栏的文章。仔细一看,他阅读的恰恰是副刊的版面。这种让副刊编辑心中温暖的时刻,还有很多。我们的作者中,有六十几年前就给副刊写稿的作者,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在给我们投稿,持续为我们报纸写作长达六十多年;有已在异乡安家的人,回乡祭祖偶尔看到我们的副刊,一见心喜,带回北京细细揣摩,然后给我们投稿;读者中,有普通的工人,告诉我们每次学习班,班组订的几份报纸,经常找不到副刊的版面——已经被捷足先登者藏起来了,他说一般大家会抢着从一堆报纸里找到副刊,收起带回家慢慢看;有步履困难的老人,每年订报季开始,会打电话过来询问一下,他喜爱的版面还能继续保留吧,如保留他就继续订阅报纸;有高学历的年轻读者,仔细阅读我们公众号的文章,然后发来自己写的稿件……更多的是像寒夜中默默品读文章的这位大叔,这张照片给了我们同事深深的震撼,也给了我们坚守的力量。
这么多年来,副刊默默提供文化的享受,提供读者需要的优美文字和情怀,这个定位始终存在。即使人们现在更习惯捧着手机——载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优质而贴近读者心灵的内容仍然宝贵,这就是报纸副刊存在的价值。而怎样做好现在能做的,才是副刊编辑要考虑的。
图为《镇江日报·镇江周刊》
报纸副刊编辑的工作,说容易很容易,投稿信箱里选些稿件编编,找点图片,拼凑一个版面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副刊编辑工作要认真做好也不容易:电子邮箱的投稿每天都有几百篇或更多,未读稿件动辄过万,大量稿件采用编辑过程中需要花时间策划、核实、修改……但是,换一个角度想,生活节奏如此快的当下,作者在坚守,读者在坚守,我们报人也在坚守,这是一件双向奔赴的美事。所以,无论如何都要用心对待作者的投稿,用心处理好每一篇稿件,用心做好每一个版面。
副刊编辑组织版面不能漫无目的,要求编辑始终努力做一个有心人。切合时令节气、重要节日、纪念日这些当然是基本要求,大的时间背景要考虑好也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这几年的报纸副刊专题和征文类,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等都是副刊当年策划的重点。作为一份地方党报,还要努力切合地方文化的特点,尽力培养地方的文学人才。所以,发掘文字好,有想法的本地作者也是编辑的重要工作。
为了编好文史版“西津渡”,笔者经常和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专家们打交道,听取他们的意见,经常翻阅他们的论文集,从中寻找文章的选题。而为了编好文学副刊“芙蓉楼”,笔者和镇江市散文学会、杂文协会都建立了联系,及时采用会员的优秀作品,拓宽副刊的来稿渠道。
副刊编辑在生活中应该当有心人,处处留心。有很多积累,来自生活。
赵无极是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因为笔者对他的作品风格很喜欢,他的自传读了好几遍,知道他祖籍是镇江大港,和镇江大有渊源。对于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生活状态也一直极为关注。笔者看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立即请示领导,和同事迅速整理资料,联系本地和赵无极同族的画家赵绍虎先生采访,当晚将家里收藏的赵无极传记和画册拿出,细心推敲资料,很快推出了《人无极,画无极,巨星陨落》的整版报道,版面出来后反响极佳。
金庸的影响力不用多说。笔者从小学时开始读金庸的作品,一路收集金庸的文集和研究资料。在日常研究中,笔者发现金庸祖父查文清曾在镇江丹阳任县令,在他任上发生了“丹阳教案”,在处理过程中,他护佑丹阳百姓,最终被免职。他去世后,丹阳推举乡绅代表前往浙江海宁致祭。1986年,金庸来北京开会,百忙中抽空到丹阳一游。知道这些典故后,笔者有意识地去查阅档案,通过县志等查到当时负责接待的县委书记徐元海,并对他进行独家采访。金庸先生一去世,我们第一时间推出了《大侠已去,此情难忘》报道,道出了查家和镇江的前缘,也还原了他在丹阳的行踪和场景。报道一出来,也是大受好评。
2020年12月是著名科学家苏颂诞辰千年,镇江市举行了规模很大的纪念活动。《镇江日报》除了新闻报道活动的消息、侧记,副刊部组织采写了《穿越千年的科技之光》,介绍苏颂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挖掘他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这些报道的成功,都得益于编辑是个有心人,推出的报道不仅时效性强,而且更有切合读者情怀的价值。
眼下,副刊编辑必须意识到,报纸生存的环境不一样了。当年翻着报纸的人,现在很多揣着一部手机点点戳戳。那么,如何获取关注度高的选题,如何让内容为更多人所知,是副刊编辑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所以,副刊编辑身处这个时代,绝对不能忽视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是副刊选题和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
2013年,副刊编辑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则微博,是一群西游记发烧友所建,后来发起了一个“寻找江流儿”的活动:《西游记》中唐僧父亲被害一段戏就在镇江拍摄,而饰演被母亲放在木盆里放入江中漂走、被金山寺和尚收留的小唐僧“江流儿”的是镇江一个五个月大的婴儿。这个孩子如今在哪里?希望网友们提供线索。这则微博引起了很多镇江网友的关注,《镇江日报》副刊的编辑也注意到此事并及时跟进,抽丝剥茧,找到了当年的孩子,其父亲接受了采访。后来一个版的稿件出来后,编辑又将信息反馈给当年的《西游记》导演杨洁,还因此进入央视演播室,参与了“西游记”剧组30年重聚首节目。
新媒体是更易于传播的载体。现在更多的作者选择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前两年,笔者在微博上无意中读到一个作者的文章,文字挥洒自如,诙谐有趣,富有生活情趣,遂主动向其约稿。多次交流,作者被编辑的诚意打动,给了《学习鸟语的姨父》和《香甜营养剂和清热败火汤》两篇稿件。作者网名“故园风雨前”,其作品之后结集出版,成为当年出版界广受瞩目的一本作品。新媒体平台对于编辑发掘新的作者,简直是一个宝库。
怎么让副刊作品为更多人所见?又要归结到新媒体上来。报纸出来,网站转载,手机客户端发布,都是适合当前阅读环境的变化而做的努力。目前,笔者一直坚持每期版面发出来后,及时发布到客户端。只要有作者的微信,一定会将手机客户端的文章链接发给作者本人,让其接力传播,对于优秀作品编辑会直接转群和发朋友圈。金庸先生过世后,笔者写了一篇怀念散文《和金庸有关的岁月》,发到朋友圈和群后被广泛传播,在微信发酵后,有两个微信公众号要求转载。新媒体缩短了作者和编辑、文章和读者的距离,其影响不能忽视。
近几年,副刊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我们副刊的微信公众号“镇江品读”运行一年多以后,已经诞生了多篇“爆款”产品。《考考你,镇江的“358”在哪里?》是一篇传统副刊作品,原题叫“细数三山五岭八大寺”,就是做了个镇江城内一些老景点的盘点,本身并不是特别夺人眼球。但将标题改成“考考你,镇江的‘358’在哪里?”,同时将内容做了精简口语化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读者阅读习惯,加上活泼的版式处理,这篇文章很快在很多老镇江的朋友圈刷屏了,成为他们相互考问的一个热点,最后阅读量达到14000+,这对当时粉丝量只有两百多人的新生公众号来说,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021年1月15日,《镇江日报·镇江周刊》一版发表了《探寻爱国实业家 张謇的镇江印记》,编辑同时编写了一篇《意外!一场大雨,把清末状元“淋”成实业家》,这篇可读性强的文章同样非常圈粉,这几篇文章发表后,从后台数据可以看到,关注公众号的人数有明显增长。此外,像《回忆中华路的市井烟火》这样的回忆性文章,能够击中本地人的怀旧心情,传播都很出圈。
《镇江日报》副刊文章的内容和公众号文章相互呼应,各自发挥自身特色,又相互扩大影响,渐渐形成一种良性趋势。
变化的是形式,而优质的内容永远有价值。在新媒体语境下,怎么让它们和读者相遇,是我们副刊编辑一定要用心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