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乐延唐厚军吕伟
(1、2.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广西 玉林 537000;3.北部湾大学体育教学部 广西 钦州 535009)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新时代广西发展确立了总目标要求:“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加快追赶、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尤其是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国策实施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金融、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也有了快速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区及县乡各族群众的文体活动也日益频繁,“体育搭台,经贸唱戏”活动逐渐规范化。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近年来,广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整治、石漠化综合治理、红树林保护和绿色矿山建设。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日渐提升,实施生态环境准入,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逐步建设生态文明强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全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广西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同时广西政府也调整优化全区主体功能区格局,逐步健全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长效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不仅将中国—东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关系提升到了“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更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广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高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作当中。根据各地不同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发达城市有效的环境治理手段,并及时给予财政与技术上的支持,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相关组织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全方位采取立体式监督与管理,尊重体育本身的原生态,更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历史实践的长河中,居住在广西区域的少数民族的人们,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关系以空间的形式固化保持赓续。在广西特色文化建设领域,少数民族体育生态文化空间是重要的场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民族生态文化特性的物理空间,在我国民族文化复兴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文化与政治的双重属性。然而,随着人们对原生态的发展认识不断加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发挥原本的健身、娱乐的价值,并且对于本民族意识的构建、文化自信等有着重要价值。但全球化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对固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体育项目面临着濒临的窘境。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各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我国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下,必须要深入开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等各项工作。但由于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思想介入传播,同时再加上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老年化加重,这也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变窄,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沃土慢慢被削弱。随着科学网络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普及,原来田间地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被网络虚拟空间的电子游戏所取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健身、娱乐功能与人们的现实需要的功能和形式产生了脱节,生存空间出现萎缩之势。在课题组走访调查中得知,社区、街道的居民以及村屯村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较为单一,且参与时间仅限于在民俗节假日,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慢慢被淡化,更多注重其健身娱乐、舞台观赏等价值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本身融汇于与其相配备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中。若脱离其原始生态结构体系,则必然会畸形发展,直至消失。广西每年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人文+商贸”活动,是科学利用了广西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无法复制的地域体育文化舞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设置在民俗节日中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集体性的民族空间参与,激发民众民族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各民族融合。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占据重要位置。
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从地形上看,“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势环绕封闭,决定了古人主要靠江河生存繁衍,也决定了人的生存、交流和文明发展的方式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长期与民间生态环境共存,能使人感受到水文化的博大,反映出广西独有的人文特点。在广西237600km2上,主要聚居的壮、瑶、毛南等11个少数民族,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非常丰富,项目总数约为三百余项。在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积淀中,孕育出该民族鲜明独特的体育项目。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打陀螺、抢花炮、下三棋、赛高跷、打石子、练刀、打砻、板凳龙、投绣球等89项。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瑶拳、掷石头、打公尺、打泥脚、盘王五旗兵等42项。侗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抢花炮、芦笙踩堂、荡秋千、舌尖、比臂力、舞龙头、侗拳等18项。在当下社会,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发展,是夯实和提升民众身体素质与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八桂大地思想建设,文化传承、“开发包容”精神的开放窗口。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种类、文化蕴含、宗教信仰等方面。首先,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就是要建立各地市的少数民族传统管理中心,负责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工作。如针对非遗项目申报、传承人遴选,项目审批过程等进行全程监控,落实“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其次,凸显各民族文化特色,避免项目的失传,对同质化、虚报瞒报进行问责制。再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演练样式进行综合评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VR技术等,建设典型“项目资源库”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对其管理。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基于新经济、新基建、新客群和新需求,我国的体育旅游将以创新突破来实现多元发展。抓住时机,广西着力依托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资源,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如通过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等民俗节日,开展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体育活动,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不仅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与传播,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开发高度依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资源,要尽量避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场所感”,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当中,应当顺应国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方针政策。新时代推进广西数民族体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唯体育行为与绿色自然最有共息的亲缘关系。无论东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体育文化。比如,西方篮球、橄榄球,东方龙舟、武术,都是以前人类在跑、跳投、攀爬和人兽械斗中、生产劳动中诞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产生了难以计数的各项运动种类。当前任何文明,都离不开生态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相继在全球形成的回归自然的“体育热”,都是以回归绿色自然的运动为主要特征,野营、冲浪、游泳、攀崖等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全是回归自然的运动。同时也说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体现出体育与自然相融合,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趋势。
人的一生,每个人都离不开运动,从婴儿学步,到各种各样锻炼方法,无不是为了生存,为了健康。只有当人类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服务。如何将体育与社会相和谐。首先,要体现体育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民健身政策实施下,每个公民都享受体育教育、体育锻炼的权利;其次,要保持体育的均衡、协调地发展;针对我们现实基本国情,城乡体育资源差距较大,应初步缩小城乡学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各类人群之间的差距,全面推动体育的发展。最后,坚持体育改革创新。现代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体育也将随之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颁发不同的体育政策法规,保障人们的锻炼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保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使我国体育事业迈向和谐之路。
在注重体育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也遵循体育内部体系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三大体的协调发展,是体育内部体系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到三大体育当中。近年来,广西将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与推动全域旅游工作紧密结合,突出“绿色生态运动”的主题,创新打好“山水牌”、“赛事牌”、“东盟牌”、“民族牌”、“融合牌”,大力发展“山、海、边、民”的山水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体育与旅游、生态更加紧密融合,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重要动力引擎,推动广西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进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提高大众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广西的多元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努力开发多种有利于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少数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的体育旅游;利用地域优势,开发“少数民族体育 +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开发“少数民族体育 +保健养生”的体育旅游。同时,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价值及社会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使得广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可持续的发展。
广西区内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从多年发展历程得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不同的种类的文化资源,体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包容性、传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就必须要规范不同种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利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充分借助计算机VR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存,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和保存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避免走入传统体育文化濒临灭亡等窘境。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系统构建、并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坚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发出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特色化的文化品牌,通过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来进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呈现的价值和利用发展的契机。在广西钦北防地区,具有独特的海岸线地理优势,杂居着壮、京、瑶等少数民族居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当地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划船、钓鱼、抓螃蟹、挖沙虫、跳跳鱼、堆沙等。从这体育项目中,可以充分了解当地建筑特性、地域环境、民俗习惯并在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具有钦北防特色的体育旅游景区,使旅游者能够在游览景区时,充分认识、接纳、参与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等。重新立体化打造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让其成为推动广西地方发展的“开心果”和“营养品”。
广西少数民族是聚集地,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节日。如苗族芦笙斗马节、瑶族盘王节、苗族春社节、壮族三月三歌节、侗族“多耶”节、良双闹鱼节、苗族拉鼓节等等。每年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跨界选才。搭建“体育搭台,经贸唱戏”舞台,不仅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宣传和推广,更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冲击观念转变的角度下,多维度探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当代传承的新思路,如何达到高效、环保、高利用率的目十分不易,需要相关各方打破部门界限合理规划、精心建设,推动广西生态体育高质量发展,这也是群众所需、社会所盼,唯有顺应这样的潮流才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事业发展,群众才会有更多获得感、体育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为此,亟须牢牢抓住“健康中国”基本国策,进一步突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标杆性引领作用。同时,重视区域少数传统体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加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坚定传统文化自信、推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