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李现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已成为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不需要学生付出太多的时间,而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认识,形成他们的艺术观。在新课改中,合唱教学的重要性明确提升,合唱教学在音乐教材中的比重很大,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中的合唱教学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许多小学生认为音乐课是一种放松,合唱学习时态度敷衍,配合度不高。在这种的学习情景下,合唱教学开展受到限制,合唱教学效率不高。本文就怎样提高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改进策略。
唱歌是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信、自然地演唱,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有表情地歌唱。为了培养学生唱好歌,我们需要用专业的知识,灵活多变的教法来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姿势,科学的呼吸,有共鸣的声音来演唱。在歌曲的演唱中如果使用的方法不正确,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咽部健康。在教学中,常见的情况就是学生还没有开声准备就直接演唱,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和演唱技巧,尤其是在合唱训练中,负责高音的学生经常犯大喊的错误。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唱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找出他们在唱歌方面存在问题的地方,教会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发声,提高其合唱能力。例如,在排练合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高声部的旋律高音到了小字二组G,在演唱时很多学生的声音已经不受控制,发出了破音、尖音,声部的均衡完全被打破,失去了和声的美感。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从气息、发声位置、咬字口型、混声共鸣等方面进行纠错,养成学生正确的歌唱状态,建立唱高音时合理的唱法概念,让学生知道喊叫唱高音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合唱以集体的方式展开,不仅是多人声音的简单结合,而且是以多声部、分角色的形式进行集体配合演唱。合唱的结果好坏,不仅受制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还与指挥以及各声部团员的默契度息息相关。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纽带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以更好地形成相互尊重、合作的精神。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音色不同、对乐曲的感受能力有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是合唱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在合唱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彼此包容,相互倾听各个声部的旋律,把握乐曲的音准、节奏、音乐处理等;能识别指挥的手势,乐曲的前奏,准确而恰当地做出反应,注意发声的位置的统一。在合唱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歌唱特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合唱学习排练,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的品质。例如,在进行阿卡贝拉《蜗牛》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声部的演唱,引导学生自愿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乐曲中的旋律声部、人声模拟乐器声部、人声模拟节奏声部进行发言,然后鼓励学生认真欣赏并踊跃发言,说出在阿卡贝拉演唱时乐器声部、节奏声部的功能重要性,以及和旋律声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了解乐器声部、节奏声部的学生或者是不自信的学生在小组的学习氛围中会被集体的力量所感染,逐渐提高演唱能力。另外,阿卡贝拉的演唱没有教师的指挥,学生通常只要依靠眼神交流或者点头、挥手等肢体语言来调整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通过练习,学生在合作中找到默契,最终体会合作在乐曲演唱中的重要性。同时学习合唱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变得更为关键,在合唱的训练中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自身的合作意识,了解到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合唱作品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技能,还能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学生通过合唱作品的学习,了解学习各种综合的知识,例如文学、美术、舞蹈、历史、影视等。相关知识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题材、风格等,以及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对合唱作品的有效感知和评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也将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并且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产生很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合唱《四季的问候》时,学生了解了日本音乐的创作手法,欣赏了作曲家的其他代表作品;在合唱《卡林卡》时,学生了解了俄罗斯民歌的样式,从歌曲的速度变化感受了俄罗斯人热情奔放的风格,歌曲节奏非常感染人,舞蹈性很强;在合唱Vois Sur Ton Chemin 时,了解到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受到音乐与人物水乳交融,感受了法语合唱发音的美感等。合唱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生动,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创造意识。
合唱教学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中,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如独唱、表演唱来得更有兴趣。学生在音乐课中表现欲望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对合唱的表现形式不认同。同时小学生本身对音乐知识认知积累较少,在合唱过程中进行合作时会存在声部不均衡,个别的难点节奏、音准跟随其他声部等问题。这样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反复磨合,花费大量的时间排练,多次枯燥的排练会让学生感觉没有成功感,从而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合唱教学效果不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对于合唱教学的认知,停留在齐唱和分声部一起唱的阶段。在教学中浮于表面的形式,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合唱知识的灌输,合唱教学开展比重小、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深入挖掘合唱教学的精髓;训练方法不科学,合唱教学水平较低。
合唱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磨合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部分教师不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的声音训练不够,也没有探索相关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合唱训练的学习兴趣。在合唱作品训练中,不能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挖掘合唱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很多学生不能对合唱歌曲进行深刻的了解,导致在演唱时缺乏情感,影响合唱的效果。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如果学生对合唱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端正态度,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快乐、有趣。合唱作品是经过音乐加工的艺术语言,富有感染力,我们要让学生乐于欣赏优秀的合唱作品,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在合唱课上,教师要创新课堂,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与教师合作执行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合唱技巧,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自发地开展合唱训练。在提高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情况,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启发他们,使学生唱出生动感人的作品,真正感受到学习合唱的快乐。例如,合唱《唱脸谱》时,乐曲是吸取了京戏中花脸的唱腔精华而创作的一首作品,乐曲生动有趣,这样的作品有利于学生对合唱歌曲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教学。首先,播放歌曲给学生“磨耳朵”,《唱脸谱》以鲜明的乐句,生动的语气,抑扬顿挫的旋律,恰到好处地把张飞、关公、曹操的不同形象、气质演绎得惟妙惟肖。有些学生听一次就能和着节奏模仿音乐形象表现歌曲。其次,带领学生唱歌,并带领学生欣赏各式不同的脸谱,了解传统戏曲中独特的化妆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让学生可以自己唱出来。当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这首歌的感情时,可以加强学生合唱的信心与气势。另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合唱状况,学生在呈现作品时的状态对合唱结构的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音乐课程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看歌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能让学生喜欢和理解。教师应带着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合唱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这样可以减少乏味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一个更好的氛围中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音乐教师还要提高对合唱的认识,在声乐艺术中合唱是容量最大、表现力最丰富的。就演唱形式而言,在一首合唱作品里可以根据歌曲的表现需要,选择多种演唱形式,如领唱、轮唱、对唱等。在合唱教学中,合理地使用不同演唱形式,可以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合唱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同时,学校也要更加重视音乐合唱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善合唱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提供基础。学校还要从教学活动入手,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农场的早晨》课题中,这部作品由于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要求学生建立初步的合唱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出具体的角色,来融入该歌曲的情境内容中,并结合实际的音乐器材来进行演奏,如口琴或者电子琴等,模仿出农场中一些动物的声音,如小鸡、小鸟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魅力,掌握不同声部的音准和音高,进而促进合唱训练水平的提升。
合唱教学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我们只要重视实践,必然能获得好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合唱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从声乐训练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使所有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歌唱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科学地呼吸、发声、咬字,逐步教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歌唱能力。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分声部、分小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彼此的对照下纠正自己的发声,为更好地进行合唱训练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好的童声应当是通畅、明亮的声音。强化发声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快地获得这种声音。当然不同阶段学生的声音情况也不同,特别是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教师要尽力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安全、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是明亮的声音就是好的,一味地模仿高位置、明亮的声音,这样发声往往会出现气息不通畅,共鸣不好、挤压喉头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并做到有气息地支持发声,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声音缓缓地从头顶飘出,飘到了天花板上”等,让学生在练唱时多用轻声进行歌唱,或暂用低八度来唱,在个别练习时,可降调演唱。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让他们控制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咽部健康。此外,在实际的教学排练工作中,教师要及时调整各声部声音,让学生合理运用声音技巧,唱出感情,唱出个性和风格。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优秀载体,作曲家通过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个人感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情感体验,作为合唱作品训练的前提,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声音统一、声部的和谐均衡这种层次,还要学会运用合唱作品来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合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并且将情感体验作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其在演唱作品的同时,能够带着美好的情感完美地演绎歌曲。还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合唱排练中进行二度创作,让学生在合唱的演绎中能够自行表达,升华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山童》的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后进行讨论交流,有情感地朗读歌词,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耳闻目睹,展示了缤纷多彩的山间美景,歌曲中充满了诙谐生动的童趣,让每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带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演唱出充满情感的声音。这样在排练作品时,学生就能准确把握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在排练时可以反复强调《山童》抒发了自己的心声——童年多美好,刺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童年时代。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二度创作,从而使合唱作品的情感更加丰满,富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为了使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加强合唱专业知识的学习,用更有效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从合唱训练的角度对存在的不足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合唱的学习,养成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音乐教育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