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陈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7)
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疫情的影响,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摆在了突出位置,就业难、创业难不言而喻。对此,我们要完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营造重视就业与创业的校园氛围,建设就业与创业交流平台,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1],培育出适应新时期要求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我们就要有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素养。高职德育大纲也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结合自身实际提高个人就业与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为在校生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明确社会竞争中需要的人才及基本要求,在校期间就做好步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时刻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为先,只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在祖国建设发展的洪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精准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策略,不但对高校将自己的“产品”顺利投放到“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有着积极指导作用[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既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一些传统就业观念如要去大城市或大企业就业、一味追求高收入或看起来体面的工作等需要转变,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就要在学生心中埋下就业与创业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在未来的日子里开花结果。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满足一些基本需求,之后才有可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是社会中的个体,需要衣食住行,这些是最低层次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学生时代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并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E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贝比发展起来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分为5个学习阶段: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因为其英文单词均以E开头,所以又称为5E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自我调查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5E教学模式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用5E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探索、归纳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学生获得知识并非由教师讲述或灌输,而是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清晰认知,懂得在今后的就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生熟悉就业政策,了解就业趋势,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从而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基本课程,对其以后的成长之路有着鲜明的指导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高校应对当前的政策和市场信息等进行整合,提高指导水平和大学生综合能力[3]。
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是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信念。在课程教学中运用5E教学模式,充分实施教师引领、学生主导的教学策略,在问题的讨论和解答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切身感受就业与创业的紧迫性及需要的基本素养。为了更好地把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3.2.1 参与(Engagement):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面试是就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面试官与求职者近距离面对面接触,良好的面试技巧是就业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问题:假如你通过了用人单位的初试,通知你本周六上午10:00去面试,你该如何应对?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学生的发言,并进行过程管理。通过问题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3.2.2 探究(Exploration):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从不同方面对面试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如提前到达面试地点、注意仪容仪表、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答案、注意面试时的说话方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等。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及时解答,如告知学生提前多长时间到达面试地点合适、面试有哪些基本方式、可能遇到的面试类型、如何做到仪容仪表合乎礼仪规范、面试时的沟通技巧等。针对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在思辨中引起思想的激荡,在自主探究中深刻理解面试的注意事项。这样知识就得到了内化,思维就得到了拓展。
3.2.3 解释(Explanation):师生共探,总结释疑 在前期讨论及具体问题的解答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来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在探究归纳中总结,并予以深化和拓展。教师对每一个小组编号,各小组按编号作为上一个小组的面试者,又作为下一个小组的面试官,模拟面试流程,并对“求职者”的表现如语音、语速、语调、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加以点评,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面试的氛围。对求职时的仪容仪表,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予以呈现,让学生对行业着装要求有一定认知。设计互动小游戏———系领带,针对领带的多种系法,让学生现场演示,通过自我行动达到释疑及提升的目的,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4 迁移(Elaboration):拓展深化,灵活运用 鼓励学生拓展知识并灵活应用,将前期的问题答案运用到其他具体情境中。面试中的基本礼仪也是我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这些良好的素养在其他行为中也能得到良好的体现。对于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礼仪规范等,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并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点评,真正使学生从行业规范、社会需求、学校要求等方面认识自己的行为并加以调整,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和教师、同学和谐相处,遵守校纪校规。给学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提升:作为一名学生,如何在校期间结合所学专业培养自己的素养,以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通过知识点的迁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中做到知识的迁移、扩展和深化。
3.2.5 评价(Evaluation):综合评价,达成目标 客观公正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等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问题讨论参与度、对问题的解答深度和广度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教师评价;组长为每个组员给出组内评价;各个小组根据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组间评价。最后通过3方评价汇总形成综合评价。教师进行课堂总结,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未来社会更需要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围绕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5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自主探究中深化理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