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衍玲,韩煜琪,晁相蓉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守好生物化学这段渠,种好生物化学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成为必然[1]。生物化学是医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和桥梁课,主要研究人体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盐溶入水般自然而然、不动声色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新兴的概念,但是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应尽的本分。我们收集多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传道”素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分门别类、润物无声地融入不同章节、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中。
在生物化学“绪论”中,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我国古代在酿酒、制醋、制饴、做豆腐等方面的贡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体液的研究,唐朝孙思邈治疗脚气病和夜盲症的事例,并与西方科学家因维生素的应用获得诺贝尔奖的事迹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介绍吴宪从美国学成归来成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以及学生熟知的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让学生更加敬重、佩服我国科学家,学习其献身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德育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2]。根据课程内容联系社会热点事件,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始终。从第一章“蛋白质化学”开始,由利用蛋白质含氮量恒定特点测定蛋白质含量引出学生熟知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讲到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时,学生不自觉地联想到“疫苗事件”并引起公愤;讲到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时,引用“瘦肉精中毒”事件。这一系列真实的事件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让学生对不良商家痛恨之极,同时不自觉反省自己将来作为医者该如何“保持一颗仁心,练就一身仁术”,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患者[3],做到德技双馨。
代谢生化部分是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每条代谢途径都是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是许多酶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大自然都把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设计成这么完美无瑕的合作,那么在学习和工作上我们也要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大到外科手术,小到患者护理、窗口取药,都是分工协作的结果。
通过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愈发感觉到生命的奇妙。比如,蛋白质及核酸为完成其功能极其巧妙地逐步形成特殊的空间结构,各物质代谢过程纷繁复杂但代谢调节却无比精准,基因信息传递表达及调控环环相扣。这一切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对生物化学的兴趣。
生物化学史上有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流传着很多精彩的故事,如朊病毒的发现、两度获诺贝尔奖的Sanger、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端粒酶的发现、三羧酸循环和鸟氨酸循环的提出、分子病和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这些故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1944年最早用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家艾弗里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充满荆棘和挫折,有时还可能遭遇误解和污蔑,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坦然面对。因提出蛋白质和核酸测序方法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Sanger的故事[4],给学生的启迪是兴趣和热爱以及淡泊名利之心是成功的关键。
通过肝脏生化知识的学习,学生深刻意识到肝脏对人体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习惯容易损伤肝脏以及肝脏严重受损的后果。学生认识到过量饮酒、常吃腌制食品和烟熏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肝脏的危害,在震惊之余也培养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之情。
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价值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膳食营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不易被所谓的养生观、保健品误导;通过脂肪酸分解代谢的学习,学生能分析左旋肉碱是否能用于减肥;通过核苷酸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学习,学生能站在科学的立场看待“转基因”问题;通过酸碱平衡调节的学习,学生能辨别“酸碱体质说”的真伪。随着生物化学的深入学习,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能辩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带着爱心去上课,无论是和蔼的表情、关爱的眼神还是亲切的话语,都会和知识一起浸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例如,讲到蛋白质变性及应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新冠病毒进行灭活,既是考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处理实际问题,同时还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再如讲到维生素时,教师把孕妇、幼儿可能遇到的维生素缺乏问题都讲清楚,提醒学生不久的将来都会用到,谈笑之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心。讲到个别氨基酸代谢产生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与情绪有关时,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到它们和抑郁症的关系,同时叮嘱大家作为医学生首先要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和对待抑郁症,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
思政内容可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操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条途径融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
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简单的内容可直接由教师采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在课上讲授;而对于一些较长的故事或较复杂的事件,教师可制作成视频、音频或文本导入智慧职教云平台;对于热点事件,可通过网上录屏等导入课件或线上课程。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再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互动,完成思政教育的渗透。
实验课上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细致、耐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促使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政元素一定要和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密切结合,教师因势利导,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将新的热点不断融入教学内容中。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教师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亲切和蔼的态度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如春风拂面的话语一道打动学生的内心[7],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长期任务,不是昙花一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百年大计,不在一朝一夕,也不会立竿见影,更不能简单评估。课程思政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每门课程协同育人,更需要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育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