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宝,张成中,刘宝姝,方宇昕,王 培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200433)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包罗万象,其中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国药学工作者的强大精神支柱,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2]。
我国的现代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从“完全摒弃”到“继承发扬”,文化自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教育必须建立在民族自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民族之魂的高素质人才。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维护健康、治病疗伤、繁衍生息的重要基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哲学体现,“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亦是药学工作者应奉行的准则。近代西方医药学在19世纪中叶随着传教士进入我国,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崇尚西方医药学之风开始盛行,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渐渐恢复。历代领导人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并提出中西医并重的科学发展理念。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物应用理论和蕴含的生命哲学观,在我国多次应对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作为药学工作者、药学专业教师,更不应该抛弃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学,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药与西药,分辨两者差异的同时,更应将二者进行融合,不断促进中药学发展,为世界药学发展助力[3]。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中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我国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的传承,中医药作为祖先留下来的重要宝藏之一,其需要全体医药工作者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遵循传统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同时,传承其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医药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作为发展药学事业的生力军,肩负民族文化传承重任的药学专业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同时,才能更好地继承、传承和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喜爱[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增强药学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承中医药文化,这是每一位药学专业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5]。
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且民族认同感较高,但人们对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和核心价值却知之不深,而当前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其保健养生的特色理念及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上。因此,在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应该更多地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融入课程教学中。传统中医药学的“揆度奇恒、援物比类”与西方医药学的“明确病症、精准施治”具有明显的差异又各具特色,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补不足。中医药文化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理解的标准并不统一,传承过程中难免出现差异和误解,因此,人们对中医药的态度相较于西方医药学,对中医药体系持有怀疑,而这种对中医药的“信任危机”恰恰源自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药学专业学生只有在充分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后,才能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教师才能将文化自信融入药学教育中,同时应用现代研究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医药发展。
增强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不应只是泛泛之谈,更不应该是简单地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中医药典故,应将中医药的现代应用价值融入教学,如屠呦呦教授在中医典籍中发现黄花蒿的抗疟价值,成功提取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又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及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只有贴近生活,将相关思政案例融入教学才能坚定药学专业学生文化自信,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在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感受到其独特魅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共同推进药学和中药学的创新发展,这也是我国药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坚定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每一位药学专业教师应遵循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原则。
中医药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汲取了中华文化精髓,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伦理观、生命观和科学观。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上,忽略了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融入教学,有助于培养药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要求药学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药学教育中融入中医药文化不仅传播了传统中医药文化,培养了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同时利用中医药文化自信中的精神力量可提升药学专业学生药学职业道德水平,培育出德才兼备的药学专业人才。
药学教育中,将璀璨的中医药历史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化传承责任感,如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早于欧洲药典800多年;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对我国的药学工作有重大影响,对后世的药物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同时《本草纲目》亦被译为多国语言,可见其影响力;达尔文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本草纲目》内容,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增强了药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责任感,弘扬了民族精神。
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中,通过介绍近现代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和基于中药进行的新药研发案例,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中医药文化,促使学生扎实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其科研思维,形成严谨、踏实、科学的治学态度[6]。
开展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宣传活动和知识竞赛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专业知识。药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自主学习和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通过知识竞赛感受中医药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核心内涵,使其职业道德水平得以提升,文化自信得以增强。
药学专业学生是传统中药与现代药学的重要传承者,他们不仅具备现代药学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理念,更具有传统中药的用药理念和开发思维。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滞于此,应紧随时代步伐,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的发展浪潮。药学专业教师应将现代药学理念及当代先进科学技术融入教学,为药学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活力,为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助力。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在2015年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原虫药物的研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让中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药学专业的屠呦呦教授自小喜爱中草药,经常翻阅中医药典籍,在抗疟原虫药物的研发过程中,正是受到《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并研发出抗疟原虫药物,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和更广阔的舞台。互联网的发展缩短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时间,扩大了传播范围。我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中医药文化,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和民族输出中医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可以帮助中医药工作者更加有效、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比较传统中医药和现代中医药的异同,分析各派医家用药的理念,比较中西医的异同,以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式研究中医药,用现代技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7]。
我国药学工作者责任更重,他们肩负着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和理念发展中药的重任。药学专业教师应思考如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增强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为我国药学和中药学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