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劳融合育人的实践与探讨

2022-12-03 03:28吴建伟宋伟周名政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服务性劳动技能

吴建伟 宋伟 周名政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1、问题的提出

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并强调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体育教学是“理论+实践”的课程,而且更侧重于实践,校内外大量的体育活动也需要众多的体育志愿者和体育专业人才,学生获得相应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后,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进行劳动实践,体现体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内涵,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实现以劳强体,以体促劳的目的。

2、体育服务性劳动准备素质的培养

“劳动准备素质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它通过运用体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劳动和活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体育课教学,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及技能,提高劳动者从事体育服务性劳动相关的技能能力,提高体育服务性劳动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2.1、渗透劳动教育元素,提高劳动认知

现有的体育教学体制依然是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学中较少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没有与劳动类实践相关的内容。在体劳融合背景下,“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因此,体育教师有责任利用好各种体育教育教学渠道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高认知,要结合体育学科历史、人文等渗透对劳动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等的引导和培养。教学中还要经常开展以体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提升学生劳动认识为目的的交流讨论、观看劳模事迹展览等形式,并结合“线上和线下”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通过这些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认知活动,“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主张以及用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作为行动的指南”,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体育学科素养,在体育课堂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认知。

2.2、传授体育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

体育必修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了解每个项目、每项技术的特点、形成和发展,熟悉学习和掌握专项技术的过程,包括对组织教法也要有所了解,在体劳融合的教育形式下,这些专项技能都能转化为社会实践中的体育服务技能,更大程度地服务社会。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强化劳动教育手段,渗透劳动教育元素,教学中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全方位认识劳动,体验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比如在足球教学比赛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部分同学负责器材借还、场地划线及设备检查工作;一部分同学负责教练、比赛组织及裁判工作;一部分学生充当志愿者负责饮用水、休息放松等后勤服务。通过这些在劳动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并从酸甜苦辣的劳动服务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定期对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的检查、卫生打扫、兼职课内外体育辅导等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逐渐让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

2.3、熟练专项技术,培养劳动能力

学校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是学校课外体育的重要活动形式,体育社团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了他们的体育活动需求,增加了同学间的日常互动机会,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体育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在体劳融合的背景之下,学校体育社团对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识及劳动服务意识都十分重要。在社团中,一方面体育教师的专业辅导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体育特长生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社团定期开展辅导培训、定期进行各项比赛等活动,各个会员都能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长了技能,锻炼了自己,展现了自身价值。社团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个会员分工不同,在接触体育服务性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各尽其职,从而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劳动能力。再有,学生在体育社团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了所学体育技能,更有利于各运动专项向各自的体育服务性劳动技能的转化,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社团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4、提升运动技能,具备劳动特长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专项特长,或是通过体育课和体育社团的学习在某专项技能上较突出、水平优于普通学生的优秀生。他们是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是学校各项体育竞赛中的中坚力量,更是体育教师教学中的好帮手,多数通过运动队训练的学生有能力分担部分力所能及的课内外体育工作,如学校各级体育比赛的编排、裁判等赛事组织工作,兼任课外体育辅导等,学校体育部门通过与市或省各体育协会的联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可在其中培养一批优秀学生,获得相关项目的裁判员证书及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等,从而能使他们走出学校,成为体育服务性劳动的骨干成员。

3、体育服务性劳动的实施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城乡群众性体育发展迅速,公众健康意识增长,人们的体育锻炼需求日益增长,健身场馆设施齐全,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频繁,与此同时,需要大量的体育服务人员,包括健身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裁判、工作人员等赛事服务。

3.1、建立校内体育服务站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多、内容多、人员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必须建立由主管体育的校领导、学生处、团委及体育部组织实施,班主任、学生会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在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多样化的情况下,各运动场馆的管理、锻炼辅导、活动组织、裁判员、工作人员等都需要大量的学生参与,在学校体育部门的主要负责下,校学生会体育部可建立“体育服务站”,服务站招募的成员除具备基本的专项体育技能外,各运动专项的体育教师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对他们进行本专项运动技能的辅导、竞赛组织、裁判等的学习培训。“服务站”对各成员的体育服务技能基本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实行“体育技能信息”的上报、查询、同步与共享,随时为教职工及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提供服务。其次,校内“体育服务站”还可以为来校锻炼的社会人员服务。虽然政府部门也在努力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但是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相对来说还是滞后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成为社会大众体育的优势资源,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提供各种体育活动服务,如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周末或平时的早晨和晚上向社区居民开放,利用学校充足的体育设施承接企事业的各种体育比赛等,这时,训练有素的“体育服务站”的成员就可以为训练、比赛、培训等提供各类指导和赛事服务工作。

3.2、建立校外社会体育服务实践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在提升学生素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加强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街道社区、中小学、体育培训机构的联系,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把优质的学生资源提供给他们,做好体育服务性工作。比如学校足球队或篮球队的学生在参加市级以上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后,持证上岗,为中小学的校园篮球和校园足球等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学生既是劳动教育的对象,也是巨大的劳动力资源”,通过校内“体育服务站”与校外各政府体育部门、体育培训机构等建立“社会体育服务实践点”,提供各种有偿或公益的志愿活动等的体育服务性劳动,学生在锻炼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帮助了他人,收获了劳动成果,这也是体劳融合价值的体现。如为所在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体育服务工作;走进社区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等的宣传、调研;到一些康复机构帮扶失能老人;为残疾人进行基本的康复锻炼等,这样,一方面,既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和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的公德教育,同时也展现和弘扬了当代大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

4、结语

4.1、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积极推动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而得来的,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克服困难的能力、抗挫能力、交际能力,再把这些能力融合到劳动实践中,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在具体岗位的现实体验和真实感受中,实现‘技术运用+问题解决’,实现能力提升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劳动精神,更是锻造劳模精神和铸造工匠精神”。

4.2、劳动实践要与所学技能相结合,培养专业劳动技能

“高校教育对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时,应考虑到其自身所学知识的专深特、精心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劳动内容,剔除一些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因此,设立校内“体育服务站”和校外“体育服务实践点”使学生参加的社会服务性劳动实践与所学学科或专业结合起来,这样的劳动更具有针对性、专门性,这对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与所学学科或专业“毫不相关的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在高校劳动技术教育中是错误的、机械的、片面的”。体育服务性劳动是高职院校体劳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体育课的延伸,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与专业技能对接的体劳融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要将正确的劳动技能和观念传输给学生,助推学生所学体育专项技能与劳动实践的结合,提高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培养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4.3、劳动实践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建立职业劳动意识

体育运动中的走、跑、跳、投、挥动手臂及负重练习等都是来自于生产劳动,因此,教学中要安排更贴近于劳动实践的身体素质练习,如机电专业经常需要到一线进行各种实践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以适应相应的劳动工种,针对这种情况,体育课的内容可以多安排一些诸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的绝对力量或速度耐力等方面的练习;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许多专业课程都有交叉融合的天然基础和优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积极开拓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岗位能力。如会计专业女生居多,职业特点是办公室白领,体育课可侧重于排球、瑜伽等内容,运动量不是很大,但与未来的职业关联密切。再有,教学中的自我保护方法,直接体现在劳动中的自我安全防范,因此,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生产安全防护等的教育和训练,全面提升职业技能。

猜你喜欢
服务性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国家发改委: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全国一张网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析如何发挥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中的服务性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