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高 覃倩倩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始对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并于2003年,基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三个方面为基准,提出了九大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概念框架,旨在解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问题。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充分彰显体育课程的时代价值,并且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构建新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探索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热爱运动,提升身体健康,使得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大众体育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在大众体育战略中,重点强调了 “全民健身”,完善体育服务体系,提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倡导终身锻炼理念。而在体育强国战略中,为迎接“健康中国2030”,我国政府提出了层次更高的体育事业发展要求,提倡全民参与,打造体育强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场所,通过改革高职体育课程,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使得高职体育课程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体育强则中国强”成为重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精神力量,并且经过各高职院校不屑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应当将,“振兴体育事业,实现强国梦想”与本校体育课程重构要求紧密相连。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把大学生体育教育作为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从历史角度、国际视野来重新构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及教育方向。核心素养视野下,注重体育思想,提升学生素质提升,是每一个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者,每一个体育人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将“健康第一”原则作为体育活动及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开足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齐”和“足”是国家对学校提出的时代要求,是国家层面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规范要求;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要将体育课程的核心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辅助与引导进行体育运动与训练的作用。除此以外,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教学价值观,以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且提供专业的体育知识及技能的传授。通过重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育课程满意度,享受体育乐趣,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互助合作建立团结协作、友爱信任关系,产生情感共鸣。
体育在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体育课程发挥的作用主要可以被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体育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前提。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全面发展,而强健的体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体育运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掌握基本的健康运动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在培养核心素养中,让学生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运动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远比取得好成绩更重要。所以体育运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保障;其次,体育运动能提升学生活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学会在体育运动中调节学习压力,释放学习负担,培养运动兴趣,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最后,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即创新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团队运动、户外运动、体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运动锻炼中,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学会团结合。
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和没有规划的运动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日下,高职院校学生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不少学生有垃圾食品的过量摄入、不规律生活作息、过度沉迷网络、繁重的学业压力等生活问题,使得较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体制健康数据一直不断下降。并且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出现身体不适和疲劳的现象,并且不少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无法有效提高和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根据上述理由,可以看到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依旧有较多问题,并且大多数的体育课程教学没有满足核心素养视域下要求的“健康第一”原则。所以,重构高职体育课程,发挥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作用,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
我国现阶段来说虽然还不是教育强国,但是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大多数群众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民众所重视的教育更多的是学科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在体育运动教育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跟随国家倡导重视体育教育 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在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也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最后,落实做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是推进终身体育理念的必然路径之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及体育课程建设,没有基于整个教育体系的考量下开展体育学科的建设工作,体育学科被孤立、被矮化、去功能化、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放弃了发掘体育教育的意义,更缺乏对体育在核心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的关注和发掘。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问题如下:首先,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模糊,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中的形式化教学现象严重,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随意被占用,课外社团活动多“有名无实”,变相地成为“自由活动课”,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其次,体育活动的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培育人才政策,统一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政策。虽然,统一的体育考试标准能够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并不符合新时期下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开展策略,限制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打压了学生学习运动知识的兴趣。学生无法在限定的运动项目中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到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十分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与此同时,唯分数论以及应试教育等影响,使得学生忽略体育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某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会被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久而久之,体育课程的功能被不断弱化,甚至被学科边缘化。最后,由于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及方法较为单一,忽视了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及运动过程的评估工作,没有针对性的考核学生的运动精神、运动习惯的指标,只将学生运动技能是否达标作为体育学习的评价标准。这种以是否达标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严重与体育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体育课程重构是通过指改造已有的体育课程,基于原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及科学性上,优化并创新体育课程。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高职院校应该重新认识及发掘体育课程的时代价值,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及课程教学模式,做好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创新工作。以此来满足培育学生新经济社会下必需具备的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重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要充分考虑到以上核心素养,并将其贯穿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当中。具体方法如下: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要想使得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兴趣,首先体育教师应该要做好学生体育学科的兴趣培养工作,通过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学生是体育课程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对于开展体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选择,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教师应该常常鼓励、激励学生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运动能力,使得学生享受并热爱体育运动,进而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体育老师的思想水平、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有紧密关系。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校外运动专家或顾问来校,对本校的体育项目及体育活动提出指导意见,以此促进本校体育课程重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师资力量,并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激励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定期地开展运动教学培训及讲座,来提升对专业运动知识的认识水平,使得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地提高,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
为增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应学习并借鉴优秀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优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首先,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课程的教学与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比赛训练结合来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因为,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比赛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相同点,其共同目的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将两者结合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做好运动比赛的组织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赛,挑战自我,锻炼身体。其次,充分以“健康第一”为向导,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并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体育知识。最后,体育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互联网开展体育课程理论及知识教学,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规范运动动作,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开展体育锻炼。比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跳绳的正确方法,以为学生的运动安全提供保障。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和个人体质测试数据。这种过分注重数据而忽略学生的运动习惯、运动态度以及个人运动水平的提升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容易限制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运动兴趣下降。所以要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及考核机制。并将其标准为,设立符合实际难度,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体育能力评价体系,这个评论体系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人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及个人提升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实际考评工作时,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健康及全面发展放在主要位置,采取科学而全面的方法开展体育考评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贯彻落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多样体育运动的工作;其次,邀请体育专家进入校园,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报告研讨会,参加体育课程重构工作。各高校,应就本校体育课程教学问题,积极地听取教育部门及相关专家的指导意见及建议,加快体育课程重构速度,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体育运动专家及著名运动员,来校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练活动,并开展相关座谈会,宣讲会等活动。通过以上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热爱体育运动。
加强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重构工作的密切互动与合作,联合开展创新体育知识大赛,运动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每个学校的体育教师带队,学生组队参赛。让学生在团队运动比赛中,学会团队合作,领悟体育精神,奋力拼搏,永不言弃。
与此同时,体育老师也能在多校活动中,与其他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知识的探讨,在各种活动和比赛中,学习其他优秀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技巧,以此来弥补本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通过打造跨校式的联合体育运动知识及比赛训练管理委员会,通过多校合作,进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共同致力于重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格局。
除了严格按照国家及教育部门的要求,做好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外,高职院校还需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真实诉求。通过问卷调查,校园访问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意见,并充分利用好本地资源,开发、创新具有本校及当地特色的体育课程,最大程度地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思想需求,从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出发,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此同时,各高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及当地的人才资源以及资金,做好本校的体育设备更新以及体育场地的建设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
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阐释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职体育课程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是落实大众体育战略、体育强国战略,倡导终身锻炼理念重要途径。并且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体育在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体育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前提、体育运动能提升学生活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学会在体育运动中调节学习压力,释放学习负担,培养运动兴趣,进而实现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推进终身体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学科被孤立、被矮化、去功能化、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模糊、体育活动的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及方法较为单一等现实情况下,解释了重构高职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学科评论体系等方法来重构高职体育课程。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贯彻落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多样体育运动的工作。加强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重构工作的密切互动与合作,联合开展创新体育知识大赛,运动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及当地的人才资源以及资金,做好本校的体育设备更新以及体育场地的建设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