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高频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2-02 08:30张晓鸽蔡西国辛玉甫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源性尿量

张晓鸽,蔡西国,辛玉甫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洛阳 471000;2.河南省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3)

脊髓损伤是一类主要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外伤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性损害,并可产生例如运功功能障碍、感觉障碍以及膀胱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1]。流行病学资料[2]显示,褥疮、肺炎以及泌尿系疾病是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前三类并发症,而泌尿系疾病主要表现以神经源性膀胱为主。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排尿障碍,不同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包含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随着病情发展还可发展至尿路感染,不利于患者健康水平[3]。磁刺激是近年来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新兴技术,通过时变磁场促进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有助于改善排尿功能[4]。目前临床上较少有关于不同频率的磁刺激在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的差异,本次研究探讨了不同频率高频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对于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联合高频磁刺激治疗。根据高频磁刺激治疗的频率不同将纳入对象分为低频组(n=45)和高频组(n=45)。其中低频组男26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45.51±6.64)岁,平均病程(2.54±0.55)月,因车祸受伤的患者23 例、因高处坠落14 例、重物砸伤8 例。高频组男25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4.73±5.36)岁,平均病程(2.39±0.60)月,因车祸受伤的患者25 例、高处坠落11 例、重物砸伤9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5]和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6]的患者。②患者年龄区间为18~70周岁。③意识清晰、无交流障碍的患者。④脊髓损伤病程不超过3 个月的患者。⑤参与研究前明确研究内容且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膀胱颈部梗阻、尿道狭窄或尿道受损、严重尿失禁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等器官性疾病或有血液系统、循环系统障碍者。③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史的患者。④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不宜参与研究试验者。⑤其他不可控的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康复的因素。

1.3 方法

所有患者基础治疗结合磁刺激疗法,其中基础治疗主要为限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 700 mL左右,根据每日的饮水计划、排尿规律以及每日记录的残余尿量执行间歇性清洁导尿,每次导尿时不超过膀胱安全容量,每天导尿4~6 次,并根据导尿量调整次数和导尿时间。

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频率的高频磁刺激。采用武汉奥赛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磁刺激仪进行磁刺激治疗,取患者俯卧位,找到S3 神经根的位置,即尾骨与骶骨上缘连线中点,单个脉冲刺激时可产生肛门收缩感的部位。将线圈中心置于对准骶S3 神经孔的部位并行磁刺激,低频组采用5 Hz,高频组采用15 Hz,刺激强度均为80%MT,每个序列刺激2 s,每个序列结束后间隔8 s,双侧S3 神经根行交替刺激,每日治疗2 次,连续治疗6 d 休息1 d,7 d 为1 疗程,两组均治疗8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距首次排尿时间(尿量>50 mL)、距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全日3 次反射排尿量>50 mL)、平均残余尿量以及距残余尿量<100 mL 时间等排尿功能指标。②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Neurogenic Bladder Symptom Score,NBSS)[7]评定并对比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膀胱症状,NBSS 量表包含尿失禁、尿储存和排空以及后果3 个维度,共24 个项目,采用正向记分,NBSS 评分越高则患者膀胱障碍程度越严重。③对比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包含患者首次感觉膀胱充盈感时的膀胱灌注量(膀胱初始尿意容量)、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检测组间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U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排尿功能指标对比情况

治疗后高频组距首次排尿时间、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平均残余尿量和距残余尿量<100 mL 时间均明显低于低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尿功能指标对比情况(n=45,)

表1 两组排尿功能指标对比情况(n=45,)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低频组比较,P<0.05。

2.2 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情况

治疗前两组膀胱初始尿意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频组膀胱初始尿意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均明显高于低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低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情况(n=45,,mL)

表2 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情况(n=45,,mL)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低频组比较,P<0.05。

2.3 两组NBSS 评分对比情况

治疗前低频组NBSS 评分(28.86±2.93)分和高频组(28.92±3.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频组NBSS 评分(21.79±2.57)分明显低于低频组(24.72±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指因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控制机制紊乱,由于神经支配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储尿功能、排尿功能出现障碍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主要症状包含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原因在于排尿功能受脑干、大脑皮层中枢、周围神经以及神经递质等多方面因素调控,因脊髓损伤造成的上神经元受损可能致使排尿反射的抑制作用消失进而膀胱中逼尿肌、括约肌肌肉平衡状态打破,导致残余尿增多;而下神经元损伤则可导致膀胱副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抑制,膀胱中括约肌和平滑肌失去神经支配,膀胱顺应性下降进而失去排尿反射,表现为尿潴留[8-9]。因此,脊髓在排尿这一反射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磁刺激治疗是一类基于法拉第原理的物理疗法,由于磁场改变会相应产生一个感应电场,该感应电场可生成一种涡性电流刺激神经从而改善局部神经肌肉功能。本次研究应用磁刺激仪作用于S3 神经根,通过磁场改变的电流刺激并改善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和反射亢进状态,解除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从而使患者控制自身的排尿功能[10-12]。目前较少有关于不同频率的磁刺激是否对疗效产生影响方面的研究,本次研究分别采用了5 Hz(低频组)和15 Hz(高频组)刺激S3 神经根,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高频组距首次排尿时间、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平均残余尿量和距残余尿量<100 mL 时间均明显低于低频组,说明15 Hz 高频磁刺激有助于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治疗后高频组NBSS 评分明显低于低频组,说明15 Hz 高频磁刺激有助于改善膀胱功能并促进尿排空。治疗后高频组膀胱初始尿意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均明显高于低频组,高频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低频组,说明15 Hz 高频磁刺激有助于改善尿流动力学。相较于低频刺激,高频磁刺激能更有效地抑制膀胱逼尿肌的兴奋性。本次研究并未对更高频率的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作出研究,无法得出频率越高疗效越好的结论,因此研究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15 Hz 频率磁刺激有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改善排尿功能,增加膀胱最大容量,改善尿流动力学,并将在后续研究中观察更高频率的磁刺激对于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影响。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源性尿量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35例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的护理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治排尿功能障碍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近期排尿功能的影响分析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