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包热敷联合推拿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2022-12-02 09:13杨世强叶春霞彭柳玲张艳华卢玉炫陆莎莎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1期
关键词:颈性视物椎动脉

杨世强,叶春霞,彭柳玲,张艳华,卢玉炫,陆莎莎,钟 玲

(柳州市潭中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年龄段分布广泛,多见于青年人及中老年人。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是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肌肉劳损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1]。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是颈椎病变累及椎动脉后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临床发病急、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颈性眩晕的直接原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3]。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但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存在较大差异。其治疗原理基本上都是通过改变椎- 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减少由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大脑缺血。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能动态监测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是反映椎- 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的常规检查[4],可为颈性眩晕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中医称颈性眩晕为“眩晕病”。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药包热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治疗方案主要是通过中药及推拿的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功效及热效应来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减轻肌肉对血管的压迫,改变椎动脉的血流,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缓解大脑缺血,改善眩晕症状。本文就中药包热敷联合推拿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20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在治疗组中,有男37 例,女63 例;年龄25 ~69 岁,平均(45.7±7.6)岁;病程7 d ~36 个月。在对照组中,有男40 例,女60 例;年龄25 ~70 岁,平均(45.7±8.2)岁;病程6 d ~36 个月。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参照《眩晕诊治专家共识》[5]、《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1)患者存在慢性或急性发作的眩晕、头痛、耳鸣、猝倒、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记忆力减退;2)患者的颈肩部、背部酸胀不适,颈肌紧张,部分患者有肌肉结节及条索状,按之疼痛;3)患者的颈部活动受限,旋颈试验阳性;4)患者长时间伏案工作或有长时间颈部固定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看电视、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或有颈部长时间慢性劳损史;5)进行颈椎X 线检查可见: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阶段性失稳,生理曲度改变,项韧带钙化等;6)进行颈椎CT 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椎间关节增生。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年龄在25 ~70 岁之间,且住院治疗;3)病程≤3 年;4)若在其他医院接受过任何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必须经过5 d 以上的洗脱期;5)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存在耳源性、眼性眩晕,或由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眩晕;2)存在颈椎或颈部软组织损伤;3)由脊髓肿瘤或脑部肿瘤引起的眩晕;4)有出血倾向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5)年龄<25 岁或>70 岁;6)由脊髓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7)合并颈椎结核;8)合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9)伴有严重的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10)患有精神疾病;11)有中药外用过敏史;12)存在颈肩部皮肤裂伤或皮肤病。

1.4 方法

治疗组予以中药包热敷联合颈肩部推拿手法治疗。1)颈肩部推拿手法:先点按患者颈肩部的风池穴、风府穴、肩井穴、天宗穴,各穴均点按1 min。采用滚法推揉颈肩部5 min,再用拿法拿颈部及肩部5 min,最后用轻柔的揉法对颈肩部肌肉进行放松,每日1 次。2)中药包热敷:(1)热敷所用的中药包是本科自行拟定的中药协定方(红花15 g、桂枝15 g、没药15 g、伸筋草15 g、路路通25 g、防风15 g、千年健20 g、木瓜15 g、香樟叶15 g、葡萄藤15 g、桑寄生15 g、透骨草20 g、细辛15 g、海桐皮15 g、柴胡15g。中药主要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功效为主)。(2)将中药打碎后装进特制的纯棉布袋里,扎好袋口,放在蒸锅里蒸热(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米醋及生姜)。(3)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蒸热后的中药包置于枕头上,上面覆盖4 ~5 层与中药包一起在蒸锅蒸后放置变凉的毛巾,患者将后颈肩部枕在中药包上,温度以其能耐受为宜。随着中药包温度的降低,逐层递减下面的毛巾。(4)推拿手法结束后行中药包热敷治疗,每日1 次,每次持续约40 min(以药包变凉为止)。对照组予以颈肩部推拿手法联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肩部推拿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治疗组。西比灵的用法是:口服,每天服1 次,每次服5mg,于每晚睡前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1 周。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周后对其进行TCD 超声检查,记录并比较其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VICA/VCCA)、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2)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通过问卷调查评分[7]的方式了解其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1)眩晕:无眩晕计3 分;偶有眩晕但症状较轻计2 分;眩晕症状明显,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计1 分;眩晕症状严重,甚则不能睁眼或猝倒计0 分。(2)头痛:无头痛计3 分;稍有头痛,时间较短、症状较轻计2 分;头痛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但尚能忍受计1 分;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头痛,需通过服用药物方能控制计0 分。(3)耳鸣:无耳鸣计3 分;偶有耳鸣,但症状较轻计2 分;间歇性耳鸣,但症状较明显计1 分;经常耳鸣,症状严重,甚至听力下降计0 分。(4)视物不清:无视物不清计3 分;稍有眼花症状计2 分;经常出现眼花症状,甚至视物欠清计1 分;视物不清计0 分。(5)颈部症状:无颈部症状(颈部僵硬、疼痛)计3 分;颈部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计2 分;颈部症状较严重,可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计1 分;颈部症状严重,可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计0 分。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考以下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经治疗患者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恢复正常状态,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显效:经治疗患者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大部分消失,颈部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能恢复部分工作;有效:经治疗患者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部分改善,颈部症状稍有改善,工作及生活仍受到明显影响;无效:经治疗患者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未改善或在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本研究中的所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行χ²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情况

治 疗 前, 两 组 的SPV、EDV、VICA/VCCA、PI、RI 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SPV、EDV、VICA/VCCA 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PI、RI 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SPV、EDV、VICA/VCCA 均更高(P<0.05),PI、RI 均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情况(± s)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情况(±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侧别 时间 SPV(cm/s) EDV(cm/s) VICA/VCCA PI RI治疗组(n=100)左椎动脉 治疗前 51.08±3.36 21.29±3.09 37.31±2.11 0.88±0.10 0.61±0.07治疗后 64.66±2.85●▼ 28.51±3.41●▼ 48.03±2.35●▼ 0.73±0.03●▼ 0.56±0.01●▼右椎动脉 治疗前 51.08±3.36 20.91±3.29 35.73±2.52 0.93±0.12 0.63±0.09治疗后 64.66±2.85●▼ 29.01±2.28●▼ 48.24±3.11●▼ 0.76±0.06●▼ 0.55±0.02●▼对照组(n=100)左椎动脉 治疗前 51.11±3.33 21.33±3.11 37.29±2.08 0.86±0.09 0.62±0.06治疗后 59.58±2.79● 25.11±3.30● 43.44±2.28● 0.80±0.05● 0.59±0.08●右椎动脉 治疗前 55.53±3.66 20.88±3.32 35.71±2.49 0.91±0.11 0.61±0.08治疗后 61.05±3.71● 25.02±2.67● 44.53±2.61● 0.82±0.07● 0.58±0.04●t 值组间 治疗前 0.333 0.093 0.736 0.177 t 值组间 治疗后 4.732 62.962 4.623 5.682 P 值组间 治疗前 0.741 0.925 0.424 0.858 P 值组间 治疗后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前,两组的眩晕评分、头痛评分、耳鸣评分、视物不清评分、颈部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眩晕评分、头痛评分、耳鸣评分、视物不清评分、颈部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眩晕评分、头痛评分、耳鸣评分、视物不清评分、颈部症状评分均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分,± s)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分,±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时间 眩晕评分 头痛评分 耳鸣评分 视物不清评分 颈部症状评分治疗组(n=100) 治疗前 1.33±0.54 1.22±0.53 1.09±o.39 1.53±0.60 1.31±0.50治疗后 2.47±0.53●▼ 2.24±0.63●▼ 2.43±0.57●▼ 2.74±0.24●▼ 2.69±0.24●▼对照组(n=100) 治疗前 1.38±0.49 1.19±0.51 1.19±0.0.44 1.57±0.50 1.22±0.46治疗后 2.12±0.53● 1.93±0.52● 2.03±0.18● 2.10±0.41● 1.78±0.42●P 值治疗后组间 3.474 2.882 5.079 8.101 10.206

2.3 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也叫“颈椎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偏头痛”,多由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其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颈部不适等。根据椎动脉的解剖特点,当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发生异常改变时,就会对椎动脉造成影响,导致其供血量减少,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颈椎韧带钙化增厚、椎间盘突出、颈椎长期劳损等,致使椎动脉受压。近年来,受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的影响,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8]。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之一,在各类颈椎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居于第二位[9]。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引起颈性眩晕的最主要因素。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其中保守治疗因不需要特殊的治疗设备、简单易行且安全可靠,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其对早期颈性眩晕的疗效较好。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常用的保守疗法有推拿按摩、针灸、拔罐、中频脉冲、中药内服、中药热敷等。只有少数患者经系统的保守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颈性眩晕有一定风险,易干扰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生理功能,手术主要以颈椎减压和稳定颈椎为目的。祖国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痹病”“萎病”“骨痹”“项强”“眩晕”等范畴,其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其中肝肾失调、气滞血瘀、气血亏虚、颈脊筋骨痿软为内因[10],颈部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等为外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瘀滞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痹病。本病有痹痛型、眩晕型和痉症型三种类型。若筋骨虚寒,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则发为痹痛型,以上肢窜痛、麻木为主要特征;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或痰浊中阻,则发为眩晕型,以眩晕为主要特征;若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则发为痉症型,以手足拘挛为主要特征。本研究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类型为眩晕型,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络、补益肝肾为主。本研究所用中药包的组成为:红花15 g、桂枝15 g、没药15 g、伸筋草15 g、路路通25 g、防风15 g、千年健20 g、木瓜15 g、香樟叶15 g、葡萄藤15 g、桑寄生15 g、透骨草20 g、细辛15 g、海桐皮15 g、柴胡15g。在加热的过程中,于水中加入白酒、米醋、生姜,通过中药、白酒、米醋、生姜及热力效应,以加强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配合推拿治疗能更好地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同时又能软化颈肩部的肌肉、肌腱等组织,以达到解除血管及神经压迫的目的。有研究显示,大部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会出现走形弯曲或内径变细的情况,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11]。而中药热敷可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使紧张的椎枕肌群得到舒缓,使椎动脉及交感神受压得到缓解,有效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血流阻力,使颈部血液循环得以通畅[12]。TCD 超声可无创探测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的血流速度[13],重复观察血流状态,能精确地反映椎- 基底动脉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不仅监测了患者的椎动脉RI,还监测了椎动脉PI 的变化,以反映椎动脉的生理状态和弹性。以TCD 超声测量椎动脉系统的供血量,对判断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可靠的观察指标,可作为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椎 动 脉SPV、EDV、VICA/VCCA 均 更 高(P<0.05),椎动脉PI、RI 均更低(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眩晕评分、头痛评分、耳鸣评分、视物不清评分、颈部症状评分均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可见,采用中药包热敷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改善患者椎动脉的血流状态,减轻其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缓解其病情。

猜你喜欢
颈性视物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常用电脑,眼镜度数不宜过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什么是颈性眩晕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