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舒灿伟,刘少群,孙彬妹,郑 鹏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0
湖南省产茶历史悠久,截至2019年年末,全省茶产区面积达17.8万hm2,居全国第8位。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看,湖南省茶园面积呈逐渐增长趋势[1]。湖南为我国重要的茶叶主产区,茶叶早已成为湖南主要的经济产业。茶叶病虫害在湖南省中等程度发生,每年有较多的茶园受病虫害危害而减产降质。随着人们对安全茶、有机茶的需求不断增大,生态茶园、有机茶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了解和掌握茶园病虫害的种类和规律,利用合理的措施防治病虫害,提高茶园产量和茶叶质量迫在眉睫。
湖南省茶叶品种以灌木小叶种为主,主要有槠叶齐、湘波绿2号、高芽齐、碧香早、福鼎大白茶、尖波黄13号、白毫早等品种。通过调查和统计,湖南省茶园每年均有病虫害发生,主要病虫害有茶毛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饼病等8种[2]。受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市(县)的不同茶园病虫害发生略有差异,但主要病虫害的总体发生趋势基本一致,针对这些主要病虫害开展防控,可以有效降低对茶树的危害。本文介绍了湖南省茶树8种主要的病虫害,分析其发生现状和规律,并提出了一些综合防控措施。
茶毛虫发生具有多代性,受环境、气候和地域等差异影响,发生代数不同。省内1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茶树老叶背面越冬,一般春、秋两季发生较严重,严重时茶树叶片被取食殆尽[3]。茶毛虫幼虫6~7龄,3龄前幼虫群集性强,3龄后开始分散迁移危害。
据2018年沅陵县植保植检站发布的病虫情报,4月中旬,在筲箕湾三眼桥茶场调查,平均每平方米茶丛有低龄幼虫群1.96个,每667 m2约有幼虫6.53万条,第1代茶毛虫处于2龄高峰期。6月25日调查显示,该茶场平均每平方米茶丛有卵块0.1个,第2代茶毛虫处于产卵高峰期[4-5]。2018年蓝山县植保站预计该县茶毛虫4—8月中等偏轻发生(2级),局部茶园大发生(5级)[6]。对发生程度较轻的茶园,通合理修剪、及时采摘、摘除卵块和虫群、保护和利用寄生蜂、利用性诱和灯诱等方式即可有效减少控制茶毛虫的发生。受害程度较重的茶场,应根据茶毛虫的发育进度和气候在茶毛虫暴食为害之前进行药剂防治,如有机茶园可施用0.5%苦参碱,无公害茶园可施用0.5%苦参碱100 mL/667 m2或茚虫威20 mL/667 m2,兑水喷雾。
茶尺蠖在湖南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层土内越冬,次年3月初蛹开始羽化产卵,4月初第1代幼虫发生,为害春茶,5月底—6月初第2代幼虫发生,为害夏茶,以后每月约发生1代,10月后入土羽化[7]。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大发生时对茶叶品质和茶园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吉首市2019年3月底调查茶园茶尺蠖灯下诱蛾量达9~12头/盏,处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旬第4代茶尺蠖处2~3龄幼虫高峰,夏季未修剪茶园危害中心加权平均4 666~6 000头/667 m2,局部个别丘块危害严重[8-9]。宁乡市2017—2018年4月中旬,部分茶园茶尺蠖第一代幼虫发生严重,2017年第1代幼虫平均发生密度为6 000头/667 m2,严重茶园达到40 000头/667 m2,2018年平均发生密度为5 000头/667 m2,严重地块达到10 000头/667 m2,均超过4 500头/667 m2的防治指标[10-11]。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如通过安装杀虫灯、安放性诱剂、释放天敌等方法,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基数。对爆发严重的茶园应合理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如针对1~3龄幼虫施用苏云金杆菌1 000倍液或1.2%苦参碱水剂800倍液,对4~6龄幼虫则可以施用茚虫威进行防治。
茶小绿叶蝉在湖南一年发生9~11代,可以各虫态越冬。通过其针状口器刺吸茶树嫩茎叶的汁液,使得茶芽生育缓慢,新叶由绿变黄,叶脉泛红,随着茶园病虫数量的增加,芽叶受害加剧出现萎缩、叶质变硬,严重时芽叶及新叶焦枯脱落等,严重危害茶叶的产量和质量[12]。
吉首市2018年5月上旬茶小绿叶蝉平均虫口12 000~24 000头/667 m2,2020年5月上旬该市茶小绿叶蝉平均百叶虫量5~7头[13-14]。湘阴县2018年5月下旬,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为6~9头,发生量略高于2017年,据调查2018年第一个发生高峰期较往年提前[15]。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发生时间和发生情况、同一地域不同时间发生情况均有差异,应根据具体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治。通过在茶园放置可降解的性诱剂诱虫板控制虫量,并根据茶园病虫密度设置诱虫板数量,对于难于控制的茶园可施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如15%茚虫威乳剂2 500~3 500倍液进行防治。
茶角胸叶甲成虫咬食新梢嫩叶形成圆孔、幼虫取食茶树根部,抑制茶树的生长,降低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在湖南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根际土中越冬,5月中旬—6月中旬成虫盛发,7月中旬渐消失。成虫白天在表土内或落叶下产卵,黄昏后上树取食新梢嫩叶,阴雨天则昼夜取食,后期有假死性。
2018年5月下旬湘阴县茶园受茶角胸叶甲严重为害,为害株率达93%,为害叶率达1.6%,且老茶园重于新茶园。2019年4月下旬,受栽培模式的影响湘阴县多个茶场的茶角胸叶甲越冬基数差别较大,绿色有机茶园的越冬病虫基数明显高于一般茶园,部分绿色有机茶场有大暴发风险,且调查显示,茶角胸叶甲化蛹率高达80%以上[16]。
对发病程度较轻的茶园,利用色板诱虫等方式,即可控制病虫的发生。发生严重的茶场则可适当加大悬挂黄板的密度,利用成虫假死性在盛发期早晚用塑料膜铺在树下,拍打树冠振落成虫在进行集中消灭处理。也可以保护和利用茶园中茶角胸叶甲的天敌如的蠼螋、步甲、蚂蚁等,利用这些天敌抑制茶角胸叶甲虫口的数量。当茶园中虫口密度大于防治水平时,可采用药剂防治。由于不同栽培模式要求不同,应选择符合要求的药剂,如在成虫出土盛期前10 d一般茶场可施用10%联苯菊酯水乳剂2 000倍液、98%杀螟丹可溶液剂1 500倍,绿色、有机茶场则应该选择施用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
茶丽纹象甲又称茶叶象甲、小绿象甲,成虫体长5~7 mm,灰黑色,背部有黄绿色的条纹和斑点,鞘翅前后段黄绿色纵带明显,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根际土中生活取食根部、成虫食害嫩叶为害,其末龄幼虫就地越冬,成虫有假死性,卵产于土中[17]。
2018年3月底至4月上中旬据蓝山县植保站调查,预计茶丽纹象甲将在5—6月中等程度发生(3级),局部茶园偏重发生[6]。2018年5月上旬吉首市茶丽纹象甲开始进入成虫羽化出土高峰期,平均虫口密度为5~7头/m2。在虫害可控范围内,通过合理修剪和及时采摘能有效控制病虫的发生和为害,在盛发期利用成虫的假死性通过震动茶树,用塑薄膜承接成虫进行集中消灭,或在茶树放养家鸡可捕食掉落的成虫。当虫口密度超过15头/m2时,可合理喷施0.5%苦参碱50~70 mL或5%鱼藤酮150~200 mL/667 m2。药剂防治时需注意,由于病虫具有假死性,不仅需要喷施树上的病虫,还需对地面进行喷洒。
茶白星病又称点星病,初发病时嫩叶出现褐色小斑点,后病斑稍稍扩大成圆形,叶片正面病斑中部变灰白色且稍下凹,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灰白色部分长出数个散生的黑色小点,后面病斑中部常呈淡褐色,严重病害的叶片成焦枯状,易脱落。
高山茶叶主要病害是白星病,2016年炎陵县茶白星病在6月上、中旬发生[18]。2017—2018年平江县全县种植茶叶较多,这两年该县茶白星病均发生较轻[19-20]。2018年蓝山县4—6月和9—10月白星病偏轻发生(2级)。安化县2017年、2018年白星病均轻发生或局部茶园发生[21-22]。对白星病发生程度较轻的茶园,通过适度修剪茶树、剪除病枝并集中进行销毁,及时采摘嫩叶,便能有效控制茶白星病的发生。当茶园病害发生情况超过防治水平时,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如施用1%申嗪霉素稀释500倍液喷雾,具体用量视发生情况而定。
茶炭疽病主要为害茶树成叶,老叶和嫩叶偶有发生。发病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后扩大为褐色或红褐色大型枯斑,后期叶片组织完全枯死、病斑呈灰白色。茶炭疽病为害后的病叶质脆,易破碎, 也易脱落,在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23]。
2018年蓝山县由于部分优质的茶树新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较差,该县5—9月该病中等偏轻发生(2级)。2017年安化县茶叶炭疽病中等偏轻发生,但2018—2020年均中等发生,局部发生较重。2019年吉首市由于长时间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的气候利于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7月中旬部分茶树上茶炭疽病病叶率加权平均达11.3%,局部少数病重的病叶达23.4%。针对抗病性较差的茶树,可适当增施有机肥或磷钾配合施肥,提高茶树抗病力。通过摘除病叶对发生较轻的茶园病害进行轻防,对发生程度较重的茶园可进行药剂防治,如利用10%苯醚甲环锉1000倍液或50%嘧菌酯等,并注意掌握防治时期。
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24],主要为害茶树幼嫩的芽叶、嫩茎等部位。发病初期嫩叶出现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随后扩大并下陷呈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叶背部突起呈饼状,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严重时导致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茶饼病的发生时间随地区、气温、茶园实际情况等而异,一般春季和秋季发病较多,但具体发病时间根据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略有不同。
2017—2018年安化县茶饼病均轻发生或局部发生。2019年4月底—5月初,古丈县由于气温偏低,茶饼病在该县发生并迅速蔓延[25];2019年底—2020年初,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导致茶园茶饼病接连发生[26],对该县茶叶产量造成一定影响。2018年蓝山县由于雨水较多、引种的茶树新品种抗病性较差,当年茶饼病在4月中旬—5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中旬中等发生(3级)。当茶园茶饼病发生高于防治水平时,可施有机茶防治药剂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此外,可通过勤除杂草、增施磷钾肥以也提高茶树抗茶饼病的能力。
因地区、气候条件、茶园栽培管理水平等的差异,不同茶园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在制定茶园病虫害防治策略时,需根据病虫发育时期、茶园具体发病情况,结合茶园周边环境、海拔、当地政策,制定合适的防治措施。
通过落实政府管理部门、省植保发布的病虫害防治政策,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提高茶园病虫害防治效果。2020年5月1日开始施行国务院通过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该条例包括病虫害监测与预报、预防与控制、应急处置等防治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要求完善当地病虫害防控体系,夯实各地防治茶园病虫害的体系。湖南省植保植检站2018年3月12日发布了《湖南省茶叶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从生态调控技术、轻控轻防技术、应急防控技术、区域统防统治等多个方面提出防治方案,正确引导各地方茶园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
准确监测预警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各县市应对当地茶园实施实时病虫监测,结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精准预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此外,应积极推行统防统治,开展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统一实施“五统一”的防治模式[27]。建立由植保植检站监控预测、发布防治措施,各茶园统一防治的防控机制。另外针对省内存在的茶园分散不集中的问题,对茶园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管理,尤其监控自行防治的茶园,严防茶农私自施药,以防增加害虫抗药性和产品安全隐患。
一是推广物理诱控技术。利用茶树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趋化性等,通过使用太阳能诱虫灯、全降解色板、性诱剂等方式进行物理防治。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施用微生物药剂、保护和引进天敌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等。三是科学用药。通过监测预报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确定防治时间,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结合害虫发育的关键时期施药[28]。
通过综合集成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等技术措施对茶园病虫害进行防控,可以有效提高控害效果,增加天敌种群数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茶园地域间存在差异,种植户规划茶园时,首先,考虑选择当地适应性好、抗性强的良种。其次,开垦茶园前进行合理的园区规划,遵循山顶戴“帽”,山脚穿“鞋”,山腰绑“带”原则。最后,在茶园四周种植蜜源植物,茶行间种植遮阴树、花卉植物等,可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茶园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在茶园管理过程中,以预防为主,通过适时采摘、合理修剪,结合中耕除草、冬季清园、合理施肥等措施,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茶园环境[29]。对茶树枝叶上的虫卵或病叶及时剪除,受害严重的茶株需进行台刈,降低茶园病虫基数。合理及时采摘鲜叶从而有效防止病虫害对新梢嫩叶的侵染,对于已遭受病虫害侵染的芽叶,要及时强采、重采,并带出茶园统一销毁,严防病虫害在茶园扩散。秋冬季开沟加大有机肥投入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时清除茶行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修剪茶蓬面,剪去细弱枝、病虫枝、徒长枝,进行封园等,减少次年病虫害的发生[30]。
湖南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工作要依托现有政策,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以预防为主,统防统治,不断完善省内各茶区以绿色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机制,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创设安全、质量有保障的茶叶产品,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