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鞘岭自然保护站,甘肃武威 733000
林下产业经济是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和休闲森林旅游业,充分利用林间空地发展种植、养殖等方式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林牧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1-2]。林下产业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流转承包到户,林地承包者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种植业增加收入,有效发挥林地资源,是国家实施林改后为林农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林下产业经济突出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成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促进绿色增长、实现发展与保护同步的必由之路。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位于乌鞘岭脚下,毛毛山北坡,祁连山东麓,森林资源属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站辖区总经营面积为36 180 hm2,现有林地面积25 529 hm2。活立木总蓄积864 342 m3,森林覆盖率40.14%。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林区林下产业经济发展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一是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发展林下产业经济能够有效地利用林地中空闲的地方,为农牧民开辟一条新的收入渠道,是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二是能满足社会需求,辐射带动辖区内农产品加工、运输、物流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化,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乌鞘岭辖区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实施林牧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解决养殖场所不充足的问题。反过来养殖业可以消耗利用林内的各类牧草和虫类,而牲畜产生的粪便,充分发酵后,可以实现二次利用,被森林植被充分利用吸收,可以作为森林植被的养分,使森林植被生长速度提高15%~20%,在林中形成“林+草+虫+禽+林”生态循环食物链。广大林农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增收道路,在护绿中实现致富,在致富中保护生态,成功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方法。
一是林下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养殖产业可以远离村庄,从而改变传统养殖业对农牧民群众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美化村容村貌,使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林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致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学习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有所渴求,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学习的重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可以产生更多的农牧民技术员和农牧民企业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技术力量和强劲动力[3-4]。
三是林下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广大林农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找到了致富增收的道路,即增强了农户保护林地的意识,又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方法。
林下产业经济投入少,效益高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林下产业的发展是利用种植养殖科技为依托,具有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环保、无污染、节约资源等明显优势,在生产过程中将部分生产项目投入或转移到闲置的林地资源,在不扩大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促使农业种养业在发展过程中节约资源、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林下产业经济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适应性的植被类型,并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
高山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分布在海拔3 300~3 900 m之间的高山、亚高山地带,主要植被有高山蒿草、兔儿草、珠芽蓼和杜鹃、柳、蔷薇等灌丛草甸。
山地森林草原带:分布于海拔2 400~3 400 m之间的山地,其阴坡、半阴坡,主要是以建群树种青海云杉构成的云杉纯林,以及间有少量山杨、桦树的针阔混交林。阳坡、半阳坡分布有稀疏的祁连圆柏,在海拔较低地段有大片桦树、山杨树。
山地草原带:分布在海拔2 300~2 600 m范围内,主要植被种类有冰草、莎草、禾本科草类、紫菀、针茅、蓼等。由于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所处的海拔不同,造就了辖区内野生植物分布种类的多样性。据统计,在乌鞘岭自然保护站范围内可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食用植物有103余种(中草药主要有喜马拉雅红景天、羌活、秦艽、党参、百合、大黄、黄芪、柴胡、防风等,山野菜主要有蕨菜、荠菜、黄花菜、蒲公英、鹿蕨菜等,菌类主要有蘑菇等)。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马麝、胡兀鹫、猎隼、荒漠猫,二级保护动物甘肃马鹿、淡腹雪鸡、暗腹雪鸡、赤狐、秃鹫、蓝马鸡、狼、狗獾、岩羊、大鵟、荒漠猫、旱獭、赤麻鸭、白鹭、短耳鸮等2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鹿、岩羊等)被誉为 “天然基因库”,是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理想之地。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拥有林地面积4 467 hm2,已开发利用面积不足1%,绝大部分处于未利用状态,发展空间广阔。现有的林下产业经济以野生林产品及高原养殖业为主,多数是初级加工产品。森林旅游等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效益增长和示范带动空间的潜力较大,林下产业经济发展空间优势充足。
乌鞘岭保护站属大陆性寒冷干旱、半湿润气候;年降雨量350~400 mm,年蒸发量1 400 mm,全年理论日照时长2 500~2 700 h,无霜期100~160 d,雨量集中分布在7—9月,这种条件非常适合发展高原夏菜。
利用林地资源优势,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业,效益比较可观,以白牦牛为例,按目前市场价格,一头价格4 500~5 000元;与现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相比,效益十分可观,这些都可以让农牧民群众看到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优势,从而提高了农牧民群众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积极性。林下产品多为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生态食品,切合现代人康体养生的需求,深受消费者青睐;部分产品属高端消费商品,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
一是为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集体及个人林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林下产业经济势在必行。
二是林下产业经济可以作为调整农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的新途径。
三是将林下产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及技术推广项目资金有机结合,利用各种政策扶持优势,支持林下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林改以来,尤其是针对集体及个人的林地,实行林权抵押贷款、贴息、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带动农户发展林下产业经济。
五是借助“中国白牦牛,唯独天祝有”“高原红提葡萄”“高原夏菜”等品牌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加盟林下产业经济的发展,使林下产业经济逐渐成为朝阳产业。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处于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这三大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乌鞘岭自然保护站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 400~4 200 m之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重要的高原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和最具吸引力的民俗宗教生态避暑旅游基地。
在保护站及周边范围内有两个县的6个乡(镇),人口约5.5万。辖区内有朵什和安远2个镇政府、西大滩镇的2个行政村,共有25个行政村。交通便利,G30高速、国道312线和曹西公路贯穿而过,能够满足交通运输的条件。
主要是在林下放养鸡、牛、羊、猪,或在林下种草发展养殖业。目前,乌鞘岭自然保护站规模以上的生态家禽养殖场12家,养殖家禽3.5万,年产值达100万元。林下养牛、羊及林下种植牧草圈养牲畜在全保护区共有12家,养殖牲畜2 000只,年产值达200万元。
祁连山东段山高林密,物产丰富,资源优势明显,林下山野菜、菌类品种多、产量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采摘山野菜、蕨菜、蘑菇等野生菌菜就达8 000 kg以上,可为林农增收200万元以上。
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特种养殖。
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林荫优势为休闲娱乐提供场所,并设立相应游乐场所及餐饮场所。目前,以森林旅游和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山庄、度假山庄已有10余家,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年创产值达100万元以上。
一是根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中药材品种的生长特性及分布特点,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在林间空地和集体及个人种植的林区种植比较耐阴的药材,利用林荫为药材提供隐蔽条件,为药材更好地生长及避免夏季烈日高温伤害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通过在林下种植药材,对林下的土地进行的精耕细作,对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的生长。“林药模式”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首先,由于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林下种(养)殖业认识不足,一家一户经营模式比较普遍。其次,林地承包范围小,不敢大胆创新,经营模式比较保守,从而形不成大规模养殖龙头企业。
一是天祝县属牧业大县,在养殖方面,农牧民群众大多数应用的是养殖方式比较传统,以自然放养为主,新科学养殖技术无法推广。农牧民群众对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养殖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市场调控化程度低。
二是林下产业经济刚刚起步,林业管理工作者,工作经验不足,发挥服务职能欠缺,体制机制不完善。
经对林农走访了解,多数农牧民群众对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热情不高,且林下产业经济筹资渠道不畅,缺乏启动资金,存在资金短缺、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林下产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由于资金不足,使现有的一些种(养)殖户,在做大规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林下产业经济纵深发展的不足。
乌鞘岭自然保护站范围内林地面积较小、分布较为分散,基础落后。一方面,乌鞘岭自然保护站辖区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等大多处于偏僻的林区,普遍存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基础比较落后,对于推广先进的种植业及养殖业技术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制约着林下产业经济的集约化经营。
在农村发展林下种(养)殖是辛苦活、技术活,工作累、要求高。一方面,很多农村年轻人宁可在城里打工挣小钱,也不愿干农村活;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林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对专业知识明显缺乏,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认识和利用,比较匮乏,对农林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建设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比较乏力,难以满足林下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有序出台产业转型发展政策,促进养殖种植保险业健康发展,为林下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按照农牧民自愿、政策支持、技术到位的原则,将发展林下产业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绿色环保农产品开发相结合,与畜禽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要以点多面广的形式开发林下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群众意愿和林地现状,合理选择种植养殖模式,循序渐进,不能搞一拥而上。从目前成功的技术、经验以及市场需求分析,天祝县林下产业经济应发展以下2种方式:一种是林禽模式,在林地内散养鸡鸭等禽类;另一种是林牧模式,即在林地养牛羊等,原料充足,技术简单,收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一是把培育大户作为助推林下产业经济开发的先锋队,大力推广“人才+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基础模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将其做大做强。
二是及时发现培育本地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开拓精神的大户先行一步,起到龙头和典型的作用。
一是助推林下产业经济的发展,覆盖各行各业,辐射千家万户,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助推林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服务团队。
二是林业技术人员要搞好种(养)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牧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产业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鼓励创办生态养殖场,牛羊放养在树林,活动空间大,吃的是青草,喝的是山泉水,达到无公害、绿色、环保的要求,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和保护林地的 “红线”,打破“靠山吃山”的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及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使发展林下产业经济成为经济建设的新引擎,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林下产业经济发展依托现有资源成本低、效益高、易开发、前景广。发展林下产业经济,对节约资源,开发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创新增收模式,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广泛的意义。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之路,在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的同时,要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和保护林地的“红线”,处理好林下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探寻“保护”与“经营”之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实现森林资源管护与林下产业经济发展的“双赢”。加快创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独特的林下产业经济,更好地促使农村致富产业变革,带的农牧民创业增收,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