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射阳县特庸镇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的车间里,近40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他们的身旁堆满了刚嫁接完的小湖桑苗。不远处的门外,一辆辆满载着湖桑苗即将运往四川、云南、山西等地的大卡车“整装待发”,满怀信心的盐城市人大代表、合作社理事长石正江正在叮嘱员工仔细检查车辆,做好发车准备,注意来回安全。这一车车的湖桑苗,正是他带领合作社员工和周边蚕农共同致富的最好见证。
去年开始,石正江从降本、引流、提质、赋能、增效等角度谋篇布局,依托桑乐田园的平台和王村蚕桑文化,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完善面向价格变化、供求变化、突发性变化的敏捷反应机制,努力降低广大桑农生产风险、扩大增收渠道,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人大代表应有的贡献。
当选盐城市人大代表后,石正江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认真参加市人代会以及县镇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提出了很多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如“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建议,用多元化发展思路,把蚕桑副产物作为生物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大力发展桑园、桑、蚕、蛹、蛾、茧、丝循环经济,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形成多用途系列蚕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从而使单一的养蚕缫丝向多元化开发转型,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该条建议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有序进行。
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确保人民群众收入“不减分”,石正江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带头作用,积极利用专业合作社平台,吸纳周边的失业农户,努力让人民群众实现生活质量“加分”。今年1—4月份,他带动200多个社员和失业农户育苗嫁接,平均每个农户在3个月时间里挣了2万多元。
“我在这里每株嫁接工资5毛,每天可以嫁接桑苗400株左右,1个月就有6000多块,一点也不比在外面打工差,我打算长期在这里干下去。”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打工的合作社工人王金勇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开始爱上了这份嫁接工作。去年,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袁金书失去了稳定收入,石正江了解后立即联系他,动员他来合作社打工,并让他负责湖桑田间管理,帮助贮藏嫁接体苗、育苗、挖苗,仅仅工作9个月就有5万多元收入。村民徐俊是一名三峡移民,以前不懂桑苗嫁接和养蚕,石正江便带领合作社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如今徐俊不但桑苗嫁接好,而且蚕也养得很好,自己还育了10亩桑苗,全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如何让合作社成为带领社员“发家致富”的好帮手?石正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他将代表的先进性和合作社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想方设法为民干实事,带动桑农增收。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在充分考虑科技创新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他力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把蚕农的利益同合作社的利益“捆绑”起来,不仅实现合作社、蚕农效益共赢,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销售上,他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电商平台,把培育的优质桑苗销往山西、陕西、云南、广西等国内16个省市,还出口朝鲜、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
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不仅为合作社成员做好服务,也长期为广大桑农提供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科技指导、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在他的号召下,全镇46名从事养蚕、育苗等生产工作的镇人大代表为民服务,同时利用每年冬季农闲,组织300多个育苗能手到新疆、内蒙古、山西、山东等地为当地农户提供育苗、嫁接等技术指导,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农户人均年收益在6.8万元左右。
如今,走进王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连排别墅,清一色静谧古朴的江南民居风格,诉说着王村的宜居宜业、农民的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