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韬 赵玉山 王定石 丁国才 段再燕
摘要:针对蚕桑产业新常态,为了破解瓶颈实现突围,通过对丙麻乡部分养蚕大户的走访,与相关村、组干部探讨,总结经验,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乡情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蚕农;蚕桑产业;经济效益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20年,全乡桑园面积2594亩,其中新增桑园面积1634亩,蚕种发放2159张,收茧61710.1公斤,产值2527815.00元。
二、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切实强化领导,新种桑园面积持续增加。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切实加强领导,把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列入重点工作,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机遇,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群众增收的的重要位置来抓。各种桑村及蚕桑办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具体人员,抓好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多部门合力,积极推动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2020年全乡扩种桑园面积1634亩,其中建档立卡户有78户348亩,户均种植达到5亩,使蚕桑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支柱产业。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推进产业规模化经营。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扶持资金,加强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源,进一步加大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千方百计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对桑苗、小蚕共育室、大蚕房、桑园道路等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据统计,2020年全乡投入蚕桑产业扶持资金250万元,免费向农户提供桑苗1634亩、地膜4085公斤,自建达标蚕房每平方补助100元,新建小蚕共育中心2个投资60万元。
(三)强化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产业服务质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结合项目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蚕业科技培训工作,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到板桥开展参观学习,2020年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600人(次),进一步提高蚕农技术水平,解决生产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和应用。
(四)创新合作机制,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促脱贫。我乡把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宜桑则桑,利用扶贫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企业+专业合社+蚕农”的发展模式,把当地贫困户组织起来,并在小寨、老南两村提出“人均一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任务目标,提高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2020年全乡种桑养殖贫困户78户,贫困户收入1.5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养蚕劳动力紧缺。在传統农业经济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呈多元化格局,尤其劳务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大批村民放弃农业、离开农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户大批快速退出种桑养蚕,蚕桑新型经营主体职业蚕农成长缓慢,蚕桑产业面临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是后继乏人和劳动力紧缺。
(二)茧丝市场价格不稳定。蚕桑产业属外向型产业,发展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影响,国际丝绸市场被买方垄断,国内消费市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茧、丝、绸市场供求敏感,价格呈周期性波动,常陷入“量升价跌、量减价升、茧贱伤农、茧贵伤工”的怪圈,蚕桑产业效益不稳定,而最终受害者是蚕农,蚕农“低潮砍、高潮撵”的短期发展行为较为普遍。虽然签订了保护价,但是不足以完全执行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和平抑蚕茧市场价格风险,鲜茧价格不稳定对农户兴桑养蚕积极性挫伤较大。
(三)蚕桑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几年来,我乡蚕桑业仍以蚕农小作坊式养殖为主,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及产业组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桑园地块小、零星分散,产业发展资金缺乏,蚕业生产区域道路、灌溉、蚕房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小蚕共育室规划建设不够均匀,部分大蚕房建设达不到标准,还有蚕房人居共处,蚕沙池建设缓慢,蚕沙得不到无害化处理,蚕农收入低。
(四)蚕桑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人员短板突出。一是技术人员不够。我乡现有桑园面积已达2594亩,种桑养蚕11个村,但目前全乡桑蚕技术人员只有2人,点多面广,技术人员缺口明显,满足不了生产上技术服务需求;二是技术指导不到位。蚕桑产业新发展村组的蚕农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低,蚕桑病虫害防控意识不足,病虫害发生率较高,基层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控能力较弱,蚕桑生产防防控有待加强;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蚕茧站技术指导队伍力量不足,日常技术指导工作不够,农户桑园的管护粗放,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较差,养蚕技术水平较低,造成养蚕户效益不高。
四、提升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巩固提升蚕桑产业地位。按照“宜桑则桑”的原则,建议在小寨、老南建立以蚕桑产业为主导,其它特色产业为补充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奖补激励、倾斜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扶持、强化技能培训、实行抓点示范、严格考核奖惩和广泛宣传推介等保障措施,重振蚕桑雄风、打造重点村。
(二)坚持蚕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和产业基础坚实、技术普及率高、广泛适应农户等优势,把蚕桑产业作为我乡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坚持抓牢不放弃,持之以恒抓落实,支撑贫困户长期稳步增收。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培育主体、集约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职业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三大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完善企业、中介组织和蚕农合作共赢机制,坚实产业基础支撑。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化运行模式,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继续实行蚕茧订单生产和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促进蚕桑产业一体化和健康化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按照“科技支撑、提质增效”的思路,深化与培训机构和区蚕桑站的联系,大力推广现代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提高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率,为破解养蚕劳动力紧缺提供技术支撑。
(隆阳区丙麻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 保山 67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