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容,对于中原族群及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数千年中华文明辉煌发展最为恒定的奠基石,至今仍是影响我们生活和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兴灭,但姓氏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并不断发展和衍变,古今姓氏数量有2万多个,现在尚用的则有万余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
关于姓氏的起源说法众多,一般都认为可上推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母系氏族时代,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发展结果。当今考古学及文字学研究则认为,“殷商时期有姓氏的实质,但还没有姓氏的概念”“从甲骨文看,殷商时期的社会实际上是由大大小小的方国和族群构成的,并未见有‘姓和‘氏的概念”,姓氏的出现当在西周初期分封诸侯之时。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标志,是超越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存在。清代姓氏学者张澍即说道:“何人而不有姓也,何人而能知姓也。不知其姓,则不知性矣,不知其性,则不知其生矣。姓者,生也。”中国姓氏文化,不仅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形象地记载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生发成长的历程,在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
家谱,即一家一族之谱系,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现在一般统称为家谱或族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及繁衍生息的载体。家谱的起源甚早,据古人类学及社会学的研究,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口传形式的家谱来辨识和维系整个母系血缘集团成员,以更多、更好地繁衍后代,促进血缘集团的发展壮大。故家谱的使用要早于姓氏的形成,中国姓氏概念的形成及完整形态家谱的出现,均应该是在西周时期。
家谱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口传家谱、实物家谱、书本式家谱,到目前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电子家谱,慰藉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情思。家谱因载体和生成方式不同,可区分为实物家谱和书本式家谱。早期的如商周甲骨、青铜家谱,汉代的石刻家谱,后代的塔谱,少数民族的结绳家谱,等等,都是实物家谱;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家谱,基本上都是书本式家谱,不同的是有的为手写,有的为雕版印刷。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的先民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各类家谱,虽经岁月消减,流传至今的至少仍有3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去了解与认识。
从商周到汉代,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同时,其又是权力和财产继承的依据。进入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社会后,谱学大兴,官立谱局,学有专门,家谱已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家谱在选官用人和世家大族的婚姻、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隋唐两代,取士多由科举,家谱在选官方面的政治作用被削弱,但在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增大。宋代以后,家谱的政治作用基本消失。宋、元、明、清家谱的纂修主要是为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尊祖、敬宗、睦族,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家谱的教育功能增强,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伦理观念、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因而,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姓氏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内容,其本质是孝道,并由此扩展延伸,特别重视鉴古而知今,重视传承和著述,形成“家有谱,地有志,国有史”的完整史学体系。由此才有延续数千年的宗族文化和独具特质的中华传统文化。如果剔除家庭关系中的孝道,那么姓氏家谱文化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宗族文化将不复存在。姓氏家谱文化并不与当今日新月异的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完全背离,二者亦可有机融合。
姓氏家谱文化,亦可分讲为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但二者乃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姓氏家谱文化,与中华民族每个人密切相关,生死相伴,無分贵贱。其具体内容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姓氏起源衍变、家族播迁兴衰、祖先史事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坟茔、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寻根问祖等家族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姓氏家谱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人文社科诸多学科中均有体现。其深层内蕴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文脉,是中华文明的内在文化基因,生动而具体地反映着国家文明起源、社会演进、民族融合、政经文化的发展及社会习俗的变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凝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文明何以能赓续数千年延续不断,经受外来文化激荡,仍能巍然屹立并焕发出无限的活力,这是明清到近代以来,众多学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先生即有国亡而天下在的文化自信。这样的自信来源于根深蒂固、始终未变的姓氏传承、家谱编修、祖先崇拜和深厚的历史情结,这些使得中华文化根深叶茂,血脉源远流长,情法圆融变通,中华民族形成数千年“超稳定”的社会文化结构。此即是当初周公礼乐制度之核心,老子“道法自然”之要妙,孔子“仁者爱人”之目标。故以个体自然生灭为基础,以人群有意结社互助为宗旨的礼乐文化,能“吾道一以贯之”,能包罗天地万象,涵盖社会人群,生生不息。家国一体、天人合一,允执厥中,这样的“一”和“中”,使得个体、家族、国家、天下形成有机的整体,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和谐,使得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追求既不过分玄虚,又不庸俗卑下。
姓氏谱系之学由来已久,曾是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的显学。不说秦汉,勿论魏晋,即是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近代,抗战烽烟四起之时仍有大量家谱的修纂。新中国成立以后,姓氏之根愈发深潜滋蔓,蓄势待发;宗谊亲情仍坚不可摧,成为稳定社会的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由以上论证可以说,姓氏家谱文化,即中华民族重要的软实力。
赵长海,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