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

2022-12-01 02:01:24王光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纺线纺车语句

王光佑

应考锦囊

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下用心审读与灵活思辨的能力。倘若考生没有树立起牢固的语境意识,缺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思考和深入体悟的能力,则有可能在答题时隔靴搔痒,无法“踩到”得分点。因此,考生要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解读和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丰富含意,切不可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考生在赏析句段内容和意蕴时,如果脱离特定的语境,孤立地看问题,则很难“走进去”,更不用说“跳出来”了。考生只有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等重要细节,设身处地地由果推因,层层剥笋,才可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发掘出文本背后的东西。

1.理解、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在理解语句时,考生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注意联系语句的语意系统,不能孤立地理解语句。语句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自然有所差异,所以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时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比如阅读下面贾平凹的《纺车声声》时,很多考生对文中母亲反问的那句“活?活?那么贱着活?”理解得不够深入,有的甚至无从下手。其实对于这句话,考生需要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才能进入“母亲”和“我”对话的那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启发思考:母亲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我”当时提着的那“几大袋书”对“母亲”而言意味着什么?“母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和表情是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把书卖了买纺车是“贱活”?她到底希望“我”怎样活呢?“母亲”这句话运用的句式和标点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思考,考生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了。

2.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词语的锤炼。从用语特点上,要注意词语的准确、简洁、生动;从用词方法上,要关注拟声词、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从词性上,要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特有的表现力。(2)句式的选择。要注意文中长短句的交替运用和整散句的综合运用。(3)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顶针、互文、反语等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表达方式的运用。要熟知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还要细致分析每一种表达方式所包含的内容,如描写中的多角度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描与白描等。(5)整体的语言风格。除了常见的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语言风格外,考生还应注意了解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地方色彩等风格特点。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纺车声声

贾平凹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那年月,家里一应大小开支,将就着应付,麦子遭旱后,粮食没打下,日子就越发一日不济一日了。

我瞧着母亲一天一天头发灰白起来,心里很疼,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她干些活:她让我双手扩起线股,她拉着线头缠团儿。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

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蜂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我就爬起来,说:“妈,鸡叫二遍了,你还不睡?”她还是给我笑笑,说:“棉花才下来,正是纺线的时候,前日买了五十斤苞谷,吃的能接上秋了,可秋天过去,你们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呀……”

我想起上一学期,我们兄妹一共是二十元学费,母亲东借西凑,到底还缺五元,后来变卖了家里一只铜洗脸盆,我才上了学,已经是迟了一星期了。现在,她早早就做起了准备……我就说:“妈,我不念了,回来挣工分吧!”

她好像吃了一惊,纺车弦一紧,正抽出的棉线“嘣”的一声断了,说:“胡说!起了这个念头,书还能念好?快别胡说!”

我却坐起来,再说:“念下去有什么用呢?毕了业还不是回来当农民?早早回来挣工分,我还能养活你们哩!”

母亲呆呆地瓷在那里了,好久才说:“你说这话,刀子扎妈的心。你不念书了,叫我怎么向你爸交代呀?”

后来,我还是回家务了农,但母亲让我仍然自学。这年冬天,母亲的纺车坏了。先是一个轮齿裂了,母亲用铁丝缠了几道箍,后来就是杆子也炸了缝,一摇起来,就呱啦呱啦响,纺线没有先前那么顺手了:往日一天纺五两,现在只能纺三两。母亲很是发愁,我也愁,想买一辆新的,可去木匠铺打问过了,一辆新纺车得十五元。这十五元在哪儿呢?

这一天,我偷偷跑上楼,将爸爸藏在楼角的几大包书提了下来,准备拿到废纸收购店去卖了。正提着要出门,母亲回来了,问我去干啥,我说卖书去,她脸变了,我赶忙说:“卖了,能凑着给你买一辆新纺车啊……”

母亲一个巴掌就打在我的脸上,骂道:“给我买纺车?我那么想买纺车的?!唵!”

“不买新的,纺不出线,咱们怎么活下去呀?”我再说。

“活?活?那么贱着活?为啥全都不死了?!”她更加气得浑身发抖,嘴唇乌青,一只手死死抓着心口,我忙凑近去劝她,她却抓起一根推磨棍,向我身上打来……

年底我終于靠砍柴凑够了钱,我们全家人都到木匠铺去,买回来了一辆新的纺车。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显得很年轻,脸上始终在笑着。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响了一天,好像那是一架歌子,摇摇任何地方,都能发出音乐来的。

每天晚上了,我要是看书,母亲就纺着线陪我;她要是纺线,我就看着书陪她。这样,分两处点油灯,煤油用得很费,母亲就把纺车搬到我的房间来纺,可那纺车“嗡儿,嗡儿”地响,她怕影响我,就又把纺车搬到院里的月光下去纺了。每当我看书看得身疲意懒,就走出门来,站在台阶上看母亲纺线,那“嗡儿,嗡儿”的响声,立刻让我浑身一震,腦子也就清醒多了,返身又去看书……

几乎就从那时起,我便坚持自学,读完了初中课程,又读完了高中课程,还将楼上爸爸的那几大包书也读了一半。后来,我报考了大学,竟被录取了。从此,我就带着母亲为我做的那套土布印花被子,来到了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几年间,再没有见到我的母亲。后来,父亲给我来了信,信上说:你母亲身体似乎比以前还好,只是眼睛渐渐不济了,但每天每晚还要织布、纺线……

读着父亲的信,我脑子里就又响起那“嗡儿,嗡儿”的声音了。啊,母亲,你还是坐在那院中的月光底下,摇着那辆纺车吗?那榆树梢上的月亮该是满圆了吧?那无穷无尽的棉线,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绪啊?那辆纺车又陪伴着你唱出什么新的生活之歌呢?母亲!

(选自《贾平凹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独具匠心,先声夺人,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近及远,一幅图画缓缓打开,母亲出现,抓住了读者的心。

B.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用爱和汗水浇灌贫瘠生活的山地小脚女人,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在纺车上倾注着所有的汗水,只为让孩子有食吃、有学上。

C.纺线织布是“我们”家物质生活的支撑,也带给孩子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年幼的“我”在母亲的教导下,明白生活的不易,学会尽力去承担、去珍惜。

D.文章加横线处,运用了直接描写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展现声音的特点及“我”的心理感受。

2.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余华在作品《活着》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文中儿子要卖书买纺车时,母亲反问:“活?活?那么贱着活?”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母亲这一问句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纺车声声”是这篇散文构思的关键,蕴含了作者在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主题呈现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纺线纺车语句
忆祖母纺线
老纺车
当代作家(2021年10期)2021-11-09 23:12:00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32
重点:语句衔接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知了纺线线
精彩语句
想起小纺车
想起那纺线线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纺织品捻向及细度检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