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

2022-12-01 02:01韩燕丽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易传谭嗣同革新

韩燕丽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出自清末谭嗣同写的《报贝元徵书》。谭嗣同在信中提到:“夫大《易》观象,变动不居,四序相宜,匪用其故。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汤以日新为三省,孔以日新为盛德,川上逝者之叹,水哉水哉之取,惟日新故也。”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文章中从《周易》谈起,反对受封建统治阶级拥护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思想,用一“新”字,来说明从“天”到“人”的世间万物,自古以来都以权达变,用创新来适应变化,以创新来引领发展,由此表达自己坚定不移求新求变、追求进步的观点。

求新蕴含着生机与兴旺。“新”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取木也”,意为砍掉树上之旧枝,才可于断处发新芽。“新”与“初”意思相似,均为会意字,即如章太炎所说“衣之始裁谓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通过“革”卦、“鼎”卦,把对“新”的阐释从自然变化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易传》解《周易》,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革故鼎新”的出处,之所以用“鼎”来连接“故”与“新”,因“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北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解释得更为清晰明了:“鼎之为用,所以革物也,变腥而为熟,易坚而为柔,水火不可同处也,能使相合为用而不相害,是能革物也,鼎所以次革也。”意指“鼎”因其“革物”方可“取新”。吐故纳新本就是一体两面,两者不断更迭,亦不断转换。清代“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就用七绝“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生动描绘了这种新故交替中推陈出新的意蕴。

求新蕴含着积极与向上。谭嗣同在信中提到“汤以日新为三省”,说的是《礼纪·大学》中记载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在盆上镌刻下这三句铭词,用“日新”这一双关语,提醒自己日日反省、不断革新。《礼纪·大学》随后又言“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凡是品德高尚的人无不追求“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其意即把“日新”这一求新的实践过程上升为人们向上向善的共同终极价值追求。但“日新”何其難,非常人所能及,其中不仅需要鲜明的革新态度,更需要坚定的革新意志,正如孔子在《易传·系辞传上》中所言“日新之谓盛德”,坚定不移求新,日复一日革新,本身是崇高之品德。

求新蕴含着改革与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敢于改革、富于创新是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诗经·大雅·文王》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就是周文王姬昌始终秉持“维新”之志,克服父丧、子亡、身囚等重重困境,积毕生之心血,率领西北“旧邦”迅速崛起,为周朝奠定800年之基业。追溯到商朝又何尝不是如此,商鞅在《商君书·开塞》中提到“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圣人不效法古代、不囿于现状,即是表达了变法与革新的重要性。韩非子也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求变创新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中。晚清李鸿章亦引用《易传·系辞传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反对因循守旧,力证四面楚歌、江河日下的晚清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变革创新。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创新能力强不强,直接影响到我们能不能抓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能不能赶上时代步伐、民族复兴伟业能不能如期实现。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的复杂局面,必须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这步“先手棋”,才可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决胜未来。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8月10日,有删节)

提炼

1.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若干个别事例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用若干个别的判断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或论题。要从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就要用归纳法。比如这篇论文从为什么求新出发,就其各方面的原因进行归纳,从而得出“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这样的结论。演绎与归纳相反,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一个个别性的论点。比如这篇论文中在分论点的论证过程中,引用古代经典中的一般道理来论证分论点中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判断。

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对它们分别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再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如这篇论文从由古至今的社会变革的具体表象出发,经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把“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证过程展现出来,这样的分析就让论证非常有说服力。

3.历史的发展

逻辑的发展过程是历史的发展过程在理论上的再现。不过,一篇议论文从总体上运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是不多见的,而这篇论文运用这种方法将“求新”的发展过程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阐述,将“求新”贯穿于论证的各个环节和整篇论述当中,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猜你喜欢
易传谭嗣同革新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漫画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