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啸,黄秋菊(通信作者)
(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肝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临床将肝癌分成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不论是哪一类型的肝癌均会损伤患者的身心健康。近些年,随着肝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死亡率也在增加,根据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相关资料可知[1],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等都和肝癌的发病率息息相关,患者的癌性病变在不断地恶化发展,病灶组织正常的动脉血供应就会快速减少,且门静脉的血供也会减少,对正常的肝动脉以及门静脉血供也逐渐减少,而转成对肿瘤动脉血管供血,一旦疾病任意发展,发展到后期,癌细胞就会出现转移,对胃、肺、胆道等器官进行癌变转移,最终会让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肝破裂的情况,需要尽快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尽早地发现病情并开展治疗[2]。目前CT作为检查的有效的方式,可以对静脉,动脉以及延时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判定,尤其是针对肝动脉增强扫描,可以反映出肝细胞肝癌。开展肝脏增强扫描,还可确定病灶个数、位置、大小等,为后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背景资料,本文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2例,探究肝癌采用肝脏增强CT扫描的临床价值。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32~78岁,平均年龄(45.2±2.6)岁;病程2~22个月,平均病程(9.9±2.7)个月。
纳入标准:①本次试验经过医院的准许,且患者及家属了解所有流程,自愿签署同意书;②患者均出现了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且多数的患者合并肝硬化、乙肝等疾病[4]。排除标准:①存有肝脏肿瘤史者;②合并其他严重的脏器性疾病者;③无法正常交流,精神状态异常的患者。
患者住院后进行检查,检查仪器采用螺旋CT扫描仪,并对肝脏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电压设定在120~150 kV[5],先平扫,之后对肝脏进行连续性容积扫描,再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186),采用静脉注射的形式,注射的速率控制在3~4 mL/s,在注射造影剂之后的18~24 s内,对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在50~65 s后,对门静脉期进行扫描,在300 s之后,延迟期扫描,获得影像学图像,由2~3名CT影像学资深专家进行图像信息获取,给出各个不同时期肝癌肿瘤病灶图像信息,包含形态、大小、位置等,最后给出诊断结果[6]。
记录分析肿瘤病灶诊断结果,肝癌CT扫描的特征。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2例患者经过随访以及病理调查分析,确定肿瘤的类型分别为原发性肝癌33例(63.46%),继发性肝癌19例(36.54%),其中原发性肝癌具体分类:肝细胞癌13例,胆管细胞癌15例,混合型癌5例。
应用CT扫描得出,病灶68个,且病灶单发40 例,多发28例。多发患者20例仅有肝左/右叶受累,有8例肝左右两叶均产生受累,主要受累区域为肝小叶,合计45个,其中肝左叶病灶数目达到27个。68 个病灶直径为2~21 cm,均值为(4.5±2.2)cm,最小病灶尺寸为1 cm×2 cm×2 cm,最大病灶尺寸为22 cm×18 cm×16 cm。进行增强CT扫描后,共有13例确诊为肝细胞癌,14胆管细胞癌,4例混合型癌,误诊1例,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3,P=0.3099>0.05)。
CT平扫共发现存有病灶68个,病灶类型具体化:低密度病灶影像特征,合计20个,均已经表现出圆形,或者类似圆形,边界清晰度低,边缘感较差;坏死特征且密度分布也不均匀,合计11个;边界十分的清晰,还呈现出高密度影像,合计7个;病灶的密度分布十分均匀,合计13个;有12例患者已经表现出肝硬化的情况。肝动脉期进行增强CT扫描发现存有病灶70例,病灶分布为:表现出高密度且强化的特征,合计35个;表现出不均匀且强化特征,合计21个;没有显著特征的病灶,都表现出低密度,合计15个;门静脉阶段进行增强CT扫描得出病灶27个,具体分布:强化且消退病灶,总计27个;出现了轻微的强化活度密度病灶,总计20个;呈现出低密度病灶,总计13个;呈现出高密度病灶,总计7个,以上还有2个表现出肿瘤包膜环形增强;当处于延迟期进行检查得出,在肝S4段可以清楚地看到较高密度的结节样影,边界也很清楚,直径长度能够达到3.3 cm,内密度均匀性强,四周伴有小斑状清晰度较差的低密度影,结节影表现出显著强化的特性。
临床上肝癌有着较高的发病率[7],肿瘤转移的速度也比较快,死亡率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我院收治患者的情况可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肝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广泛,肝癌在临床上会被分成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不论是哪一种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都是存在的[8-9],部分患者还会合并肝硬化、肝炎等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肝脏能力也在不断地衰退,对全身供血量造成影响,会出现较多并发症,一旦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癌细胞会扩散以及转移,对胃、肺和胆道等器官功能造成影响,且也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0-11]。
在肝癌早期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勘察,并实施救治,可提高预后。因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在功能上、组织结构上都有特异性差异的表现[12],所以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列为肝癌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作为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因病理诊断需要手术或者穿刺的形式进行样本的取样[13-14],操作十分的复杂,对于病理位置、大小、分布范围等无法进行有效的确定。近些年,随着CT扫描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效果显著。CT扫描可以观察患者的动脉期、延迟期、门静脉期的情况,诊断的准确率更高,进行肝脏增强CT扫描,可以观察病灶的情况、大小等,对病情后续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15]。
在动静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条件下,肝脏病灶的临床表象不同,诊断的差异也会有所不同。对肝癌患者进行肝脏增强CT扫描,若患有肝脏疾病,处于动脉肝癌的时候,肝脏组织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即表现出强化型密度较高的特征[16]。当处于门静脉阶段,则是将突出特征进行强化,这也就说明这个阶段会表现出低密度或者等密度的特性;当处于延迟期时,这个阶段病灶组织的密度也会出现变化,即密度下降。相关的医学专家将以上的情况归结成“速生速降”。增强CT扫描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病灶的边缘,若在门静脉期/延时期,病灶的变化则为:持续强化,内部隔强化特性,信号以及密度则不断上升,并呈现强化[17]。临床上当应用CT进行增强扫描时,要依据特有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肝癌具体类型。
本次试验数据证实,病理调查分析,原发性肝癌33例;继发性肝癌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可以分成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癌,分别为13例、15例、5例;进行CT扫描后发现存有病灶68个,病灶单发又分为单发、多发,分别为40例、28例,进行增强CT扫描后,共有13例确诊为肝细胞癌,14例胆管细胞癌,4例混合型癌,误诊1例,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说明了采用肝脏增强CT扫描可确定肝细胞型,动脉期肿块区域增强明显;胆管细胞癌检查可以表现出类似胆管细胞型,动脉期肿块边缘出现了轻度强化,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肿块边缘会继续呈现出轻度强化。动脉期患者肝脏会表现出强化高密度,静脉期病灶一般是低密度或者等密度[18],延迟期患者密度会下降,所获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误差率较小。
另外本次试验数据还证实,CT平扫:68个病灶,低密度病灶影像特征20个,坏死特征的密度不均匀11 个,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像7个;密度均匀的病灶13个。肝动脉期进行CT增强扫描:共发现病灶70例,病灶特征为:高密度且强化特征(35个);不均匀且强化特征(21 个);无明显的病灶(15个);门静脉时期:存在病灶67个,病灶分别是:强化消退病灶(27 个),轻度强化中等密度(20个)、低密度(13 个)、高密度(7个)。延迟期可以看到患者的肝S4段表现出高密度结节样影,直径尺寸能够达到3.3 cm,其证明了采用肝脏增强CT扫描后[19],可以准确地判定肝癌的类型,以及可以依据病灶的个数、位置、大小和四周组织的关系进行病情的最终确认。在进行增强CT扫描时,病灶的边缘无法查看,呈现出模糊情况;静脉期/延迟期病灶则变成强化,以及内分隔强化,信号以及密度特征变为不断上升并呈现强化,并且使用造影剂,在病灶的存留时间短[20],可将肝癌细胞内供血的情况也能够如实反馈,不会产生不良的干扰,获得数据更为准确。
综上所述,肝癌的诊断过程中实施肝脏增强CT扫描,可查看并确定肿瘤大小、病灶数等,提高了肿瘤的检出率,误诊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