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红 黄洁 姚文英 李琴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起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学方法的基础,强调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利用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来促使学生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建构所学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3]。护理学专业培养具备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心理沟通等知识。儿科护理知识专业性强,掌握难度大,需要建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高护生的实习效果。本研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针对本科护生的儿科护理实习模式,探讨建构主义教学应用于本科护生儿科护理专业实习中的效果。
在2020 年8—12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生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干预组48 名:女生39 名,男生9 名,平均年龄(22.60±0.53)岁;另一个班为对照组46 名:女生38 名,男生8 名,平均年龄(22.72±0.52)岁。干预组学生考试成绩(91.22±0.34)分,对照组学生考试成绩(91.34±0.28)分,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对象于大学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儿科护理学》课程,共64 学时,其中理论课46 学时,临床见习课18 学时。教学内容、学时数均一致。本研究所有本科护生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 版),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均一致。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教学模式,根据《儿科护理学》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实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干预组采用建构主义实习教学模式。
1.2.1 设置情境
在护生进入儿科病房实习中,带教老师设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有感染力、真实的情境。以临床工作为实境,结合护生当前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相关的护理情境案例:如各专科疾病护理案例,急救案例,应急预案案例等。根据儿科疾病专题的具体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在设置的案例中,学生的知识点学习层层深入,扩展知识点。例如学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专题时,提前告诉学生该疾病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学生在已学习循环系统疾病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分类、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疾病特点。再播放抢救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视频,设置抢救流程: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了心力衰竭,该怎么抢救,具体步骤是什么。提前布置思考问题:如何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缺氧发作,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带教老师则针对性的给予护生学习资源种类。对学生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的方法,自主学习。
1.2.2 分工协作
将学生分成每6~8 名护生为一组,并设定组长。每组指定一个知识节点,例如:不同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特点;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缺氧发作的抢救措施;先天性心脏病蹲踞表现形成原因等。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对先天性心脏病知识点进行讨论和交流,重点解决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知识点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行总结。
1.2.3 会话交流
此过程应在轻松的气氛中评价学习效果。带教老师组织护生相互交流,围绕实习中遇见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护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中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其他护生的问题等发表观点,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评估是否完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诊断是否及时正确、护理抢救措施是否有效、护理效果如何,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学生主动地发表不同看法,提出异议,大家的讨论结果可以共享。
1.2.4 意义建构
带教老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让护生对所学的儿科护理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讨论结束后,由护生对自己和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共同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先天性心脏病这个疾病知识的意义建构。
1.2.5 质量控制
(1)避免沾染:研究对象不知自己为干预组或对照组。除了课题负责人和带教老师知道分组情况外,其余教师(负责考核教师)均不知道。
(2)教师培训:对参与研究的带教老师统一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培训,使其掌握建构主义教学的流程和方法,以保证建构主义在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顺利开展。
1.3.1 实习生评判性思维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
该量表经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等评定修改后制定,对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 个因子进行测量,每个因子分别包含1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设非常赞同、赞同、有点赞同、有点不赞同、不赞同、非常不赞同6 级选项,量表总分420 分。得分≥280 分表示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得分≥350 分及以上,表示具有很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倾向。
1.3.2 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
两组学生均在儿科护理实习结束进行考试,理论试题按照儿科护理学专业知识,满分为100 分。操作技能考核用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评分表评分。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OPS)评分表:由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协会设计,共11 个评分项目,每个评分项目1~3 分为“未达标准”、4~6 分为“达到标准”、7~9 分为“表现优秀”,每项评估项目≥5 分视为合格。
1.3.3 实习生教学满意度
咨询相关专家,自行设计实习生教学满意度问卷,满分为100 分。
在实习结束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护生统一进行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实习生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t 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本科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比较(分,)
表1 两组本科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比较(分,)
干预组护生实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分,)
护生在医院实习阶段,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获得宝贵经验的阶段,是影响护生评判性思维学习的重要阶段[4-5],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核心能力之一,是对所学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进行合理的决策[6]。如何有效发展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让护生参与思维活动是较好的途径,建构主义教学实现思维与活动的统一[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干预组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和梅姣姣等[8]的研究一致,分析原因,干预组护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完成儿科情境案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提出问题,选择所需的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护理对象的护理流程。护生通过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反思等,对已有的儿科护理知识体系进行新一轮反思和总结,培养了护生探索知识的精神,这一过程有利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本研究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培养本科护生的学习能力,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得分和操作成绩得分高于传统实习教学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实习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学习能力[9]。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对护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护生通过模拟儿科真实的护理情境唤起自我学习兴趣,她们愿意通过自己去寻找未知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10]。建构主义的实习模式以护生为主体,学习的全过程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知识的查询与分析、护理诊断的提出、护理措施的制定与评价直至专业知识的意义建构,均是护生讨论合作完成[11]。护生加深了对儿科护理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护生对学习的探索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而能促进护生学习成绩的提高[12]。因此,本研究认为,对本科实习护生实行建构主义教学可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创新思维,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素养。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本科护生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董玉静等[13]研究结果一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护生学习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尊重学生个体,重视激发学生主动性,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帮助者[14]。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进入具体的儿科情境案例,查阅相关资料,探索儿科专科知识的最新进展,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15-16]。此外,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针对相关主题展开讨论、总结,培养了护生自信心,提高了护生的自我认同感,从而提高实习生的满意度。
本研究表明,建构主义实习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建构主义实习教学模式以护生原有专业知识为切入点,不断深入完善临床护理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护生实习质量。今后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实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