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00)
学者王建疆在2014年的“经济全球化与中俄文化现代化比较论坛”上发言提出“别现代”概念引发学界讨论。别现代是一种杂糅着现代、前现代、后现代的似是而非的状态,其旨归在于解决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不分的中国学术界现象,思考思想欠发达的现状。别现代理论涵盖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理论内容,作为一个杂糅万取的社会理论新见,其创生的基点在于中西之间理论建构的差异。将这样的一种理论差异,或言之理论的话语权问题放入文论研究的视野时,可以看到贯穿于现代性发生以后的中国文论发展史的一条线索:中西文艺理论的纠葛。这种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具体表现于两组二元关系中,即中/西、古/今,主要含括了中西文艺理论关系、中国文艺理论与古代文艺理论关系、古代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艺理论关系等诸多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体系建构、主义创生。
这一问题与中国近现代、当代社会的发展史息息相关。自晚清以降,洋枪洋炮将中国社会强行拉入现代化进程,大量西方理论作品开始译介入国,中国文艺理论被纳入世界文艺理论史的范围内。在西方强大的生产力引力作用下,西方文艺理论逐步成为强势话语,使得近代中国的文艺理论状态呈现一种局面:西方社会被视为进步、科学、自由、发达的模范,在范畴、体系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皆不相同的古代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艺理论并居一室、格格不入。学者靳大成指出:“我们在20 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里发生了一些历史性的变化,使我们与伟大的古典传统断然划开了一道鸿沟,而在这个断层的此岸,现代学术体制及其规范已然出场。由此我们形成了一套关于历史合理性、关于现代性、关于知识的合法性、科学方法论等等观念体系,形成了我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认识论框架。这才是前人所惊叹的千年未遇之变局,棋局已换,定式和下法还能重复吗?”[1]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艺理论与古代文艺理论传统脱节显而易见,中国文艺理论在历史进程中必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入场过晚导致话语权把持在西方手上,后进的中国文艺理论只得乖乖遵守西方制订的规则,这又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不少学者在认识到这些问题后,意识到应批评滥用西方理论话语的风气,但手头上却只有西方理论话语能够应用,形成了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滑稽景象。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文艺理论著作涌入国内,国内又掀起对西方理论的译介与接受浪潮,中国文艺理论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文艺理论所填充,一时间对西方文艺理论的高谈阔论成为时髦,且又因翻译、出版与之前的知识积压等原因导致中西现代、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时间差,而中国学者接受、学习的西方理论往往与西方理论的发生不同步,导致中国文艺理论的体系建构发育不良、滞后于西方文艺理论。在理论创见上的亦步亦趋导致批评实践的落后与模仿,蒋述卓、闫月珍批评道:“一方面批评家面对多元的创作找不到对应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批评,传统的批评话语似乎显得很尴尬;另一方面,持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批评家们完全套用西方文论的话语,这种对外来术语与理论的引进完全不顾东西文化背景之差异,完全不顾中国当代文坛的现状。”[2]国内学界对于这一现象并不是无动于衷,学者们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做了大量的努力,不论是曹顺庆教授提出的“失语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还是张江提出的“强制阐释”“公共阐释”等等,皆是中国文艺理论界在与西方文艺理论的反复拉扯中反思自身处境的积极成果。如此说来,即使学界已有反抗的自省以及“破”与“立”的努力,但依然还是没有解决理论“落地”(批评实践)时出现的问题,批评家们依然在使用着西方文艺理论通行的理论话语、范畴、方法对当下中国的文艺作品进行阐释与批评,“强制阐释”论批评的“场外征用”依然盛行。在此局面下,中国的批评家们面临着国产理论弹药不足的窘境。
别现代理论的创建无疑对当前中国学术界有着别样的意义:别现代理论借道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而又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体系和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思想发现、理论建构与主义创造”[3],具有中国现实特色的新型理论建构,尤其是在当今西方学界掌握话语权的现状中,其充当了冲破学术界话语权垄断的前锋,为中国的主义创造、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为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量身打造一套“解决方案”,既需“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理论建构的过程,更应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经验。
在别现代理论建构过程中,相关学者与国际学界沟通密切,不仅有着观念的交锋和理论的“争斗”,同时,在论争中还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中国学者的发言是否是“语言”而非仅仅是“声音”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宣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拥有语言,而动物只有声音,西方学者似乎认为中国常谈自身理论的“发声”就如同字面意思,仅仅发出了“声音”而已,而非“语言”。国内学者郭亚雄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反驳与质疑,认为“声音”“语言”的中西对立不过是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时便逐步萌生的思想误读与偏见,而非中西思想的本质样貌。[4]167归根究底,这其实是权力的问题,福柯将语言与权力相联系,话语即权力,没有话语便没有权力,没有完整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更妄有在学术上的发言权。如此说来,在当代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等人文科学领域,中国学者的话语权是显著缺失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中国经验是不是强化中国声音、中国语言的有效途径有待证明,但最为关键的是综合目前已有的知识生产,推出至少在中国范围内行之有效的中国经验。
别现代理论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经验,主要在于三点,其一是别现代理论立足于本土传统文论、哲学思想源流,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况、理论现况的精准捕捉,是从现象出发建构的理论,是“经验”的,更是中国经验的;其二是别现代理论的建构过程引发了国内国外学者广泛讨论,与国际学者的对话、筹办国际学术会议与艺术展、国外设立相关研究中心等等无疑说明了其走向国外的目标与成果,是中国经验的有效推广;其三是别现代理论的建设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学派的建设,类似于西方主义、学派的建设,理论的建设总是伴随着相关批评实践、艺术创作实践,别现代理论的学术会议与艺术展是同步进行的,别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别现代批评的实践也与别现代理论建构同步进行,呈现了别现代理论作为一种中国经验的理论生命力,这种同步机制构成了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更有力地创新了文艺理论建构的中国经验。
进入新时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合中国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是文艺学界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这不仅是主流话语强调的“特色论”“自信论”的要求,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文艺理论趋向成熟的自觉表现。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宛如空中楼阁,只有经过批评实践检验过的文论才能具足长久的生命力,这是不言自明的。建构别现代文艺理论需要在别现代理论的支撑下进行别现代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建构。建构于别现代理论基础之上的别现代批评要做的便是为批评家提供一种新的批评视野与批评方法,用以阐释国内当下的文艺作品,这是别现代批评理论的建构目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参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理论建构、促进文艺理论发展的意义。
结合别现代文艺批评目前已有的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简要阐释别现代批评。
在批评对象上,别现代批评的对象有文艺作品、文化现象。其中,文艺作品批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觉秉持着别现代主义理念的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一类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本土作家创作的作品。前者即“别现代主义艺术”,这一类作品往往聚焦于中国当下社会出现的别现代症候并以艺术形式体现的,是在别现代理论提出后进行创作的,或是因其作者提出自己的“别现代宣言”“别现代主义宣言”而被纳入此类——自觉的别现代主义艺术家;后者即中国本土作家、艺术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文艺作品,这一类作品往往是因为作家、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会中的别现代性而不自觉地、未设目的地进行了创作,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发掘了别现代性或表达了别现代主义理念观点。别现代文化批评则是批评家对具备别现代特点的文化现象进行批评,如王建疆对“囧”进行的文化批评[5]265-282、对“消费日本”现象及英雄空间的批评[5]283-300等。
在价值倾向上,别现代批评毋宁说是“别现代主义”批评,仿若现代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别现代主义是对别现代状况的反思与批判,并力图占据“后现代之后”的理论领地,别现代批评因此也保持着对别现代的批判、超越的价值倾向。在具体的实践中,别现代批评往往对文艺作品中中国社会的前现代因素加以批判,所弃是“虚伪现代性”,所求则是“真实现代性”。
与其他文艺批评理念不同,别现代批评更注重“让艺术发言”——构建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对话关系。以“别现代”为主旨的学术会议往往会同时主办别现代主义艺术展,邀请艺术家到场参会,不少艺术家还发出了自己的“别现代宣言”,别现代批评力图在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对话中凸显别现代主义的艺术张力、美学思想。同时,还应关注到别现代批评的外延,即其对创建中国本土、中国特色的批评流派的促进。别现代批评催生了一系列秉持别现代主义理念的批评家,并逐步形成一个批评家群体——别现代批评家群,为首的自然是王建疆本人及其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学生团队,他们既作为别现代理论的研究团队,同时也进行着别现代批评实践,这与王建疆力图创建能够对标法兰克福学派等知名学派的中国学派有关[5]165-166。
在别现代哲学理论、文艺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别现代主义落到实处,以别现代主义的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为落脚点,正如基顿·韦恩所言:“当代中国话语需要一种量身而定的理论,而别现代主义则是必要的批评视角”[4]334。肖明华亦强调别现代理论的建构与深入需要提出更为具体的批评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启发批评理论的形成,在别现代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中才能有效刺激别现代理论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别现代理论正在逐步完善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了哲学、美学基础,接下来更应通过“提升自身批评现实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来获得不竭的合法性”[6]。在别现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上,学者罗小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反思了中国新诗批评因未能形成“本土原创的话语模式和理论体系”[7]而遭遇的困境,认为别现代理论的原创性为新诗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撑,对新诗批评的研究成为别现代批评理论研究发展的新增长点,在论述中提出了别现代批评的重要特征——对理论当下处境的反思与重构。而不论是新诗批评,还是别现代批评,原创性、自主性都成为理论建构的重中之重。
别现代批评何以区分自己与其他批评流派的理论?最关键的要点在于批评观念的区分,因此,要建构别现代批评理论,需先建立别现代批评观念,对别现代批评做一些要素规定,需强调用以划分别现代批评理论边界的是别现代批评的语境——别现代状况。别现代的时空限定将别现代批评对象的时间范围限定于改革开放以后,空间范围限定为中国或其他后发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如周韧以别现代理论作了对土耳其电影《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批评实践,是将别现代批评应用至中国以外国家、地区文艺作品的生动诠释。别现代状况即该地区、国家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现代化发展不充分,社会上尚有大量前现代性残余,且又受席卷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影响,出现了对价值去中心化、离散化、解构化的后现代倾向,呈现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状况。
首先,文艺作品以别现代理论之视野进行判断是别现代批评观的首要任务,别现代批评观强调对作品的判断、区别,依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而言,“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8]。别现代批评最主要的工作在于从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中捕捉别现代状况,对其加以剖析与批评,从中分辨何为别现代批评的批判对象,何为别现代批评理论的实践之源。从中提炼、生产别现代理论,并促成别现代理论反过来对文学、艺术生产的指导,构成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一般说来,理论与作品的生产存在着两种逻辑顺序。一种是作品在前,理论在后,理论家在作品批评中获得理论的启发,这是常见的理论创建顺序;还有一种理论在前,作品在后,理论家提出的理论指导作品创作实践的模式。在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中,这两种机制往往会呈现“衔尾蛇”的样态,双向同构、互相生成。
其次,别现代批评观认为别现代的批评思想建立在别现代理论哲学思想、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别现代的批评思想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数千年之泉眼,在此基础上不停地生产别现代审美形态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对这些传统思想进行再生产,使它们在别现代状况中拥有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发挥其形而上的、高层次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别现代的批评思想乃至理论、主义是历史性的,是皮亚杰(Jean Piaget)所谓“发生”的,是因时而变的,在别现代的不同阶段会诞生不一样的批评思想,产生不一样的批评效应。
最后,别现代批评观强调批评的价值取向,即对别现代主义的弘扬,对社会正能量的激发,对别现代状况中代表着落后的力量的抨击与反抗,如贪腐意识、官本位意识、男尊女卑意识等等前现代意识,又如金钱至上、商业至上、消费意识等等现代性弊端,再如对价值的消解、对英雄的矮化、对崇高的解构等后现代思想,以及这些力量的相互媾和、和谐共谋所产生一些别样的形态,如“奇葩”建筑、山寨思想等等。这也是习近平所强调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剂良药、一面镜子,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8]
别现代状况反映在文艺作品上一般有几种样态,构成了别现代批评的批评对象。
一是艺术作品被别现代状况所俘虏,成为了别现代艺术,这是别现代状况的直观反映,在目前已有的批评实践中,别现代艺术多以“奇葩”建筑的形象出现。周韧在其文章《奇葩建筑:别现代时期的具象设计》中对这一类作品提出批评,他列举了一系列“奇葩”建筑:苏州阳澄湖大闸蟹生态馆、河北白洋淀荷花大观园金鳖馆、贵州湄潭县茶文化陈列馆、三亚一号港湾城等等以仿生为主的奇葩建筑。周韧认为这些建筑既不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又与后现代建筑设计的“文脉”“隐喻”“装饰”特点相去甚远,“这些冠冕堂皇的‘仿生’型奇葩建筑与后现代建筑思想相去甚远,只知将自然对象依葫芦画瓢按比例放大……甚至丧失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独立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直接将建筑设计变为雕塑设计或者产品设计的附庸”[9]90-96。除此之外,别现代的奇葩建筑还存在着大量拼贴、山寨的现象。河北一影视城内建有包括埃及狮身人面像、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泰国四面佛像等等山寨建筑,甚至遭到国外相关组织投诉,还有山西蒲县的山寨鸟巢、江苏阜宁的山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及遍地都是的山寨“白宫”等等。周韧认为建筑的山寨现象正是别现代状况中,中国建筑对东西方文化的简单理解与挪用,以及启蒙理性带来的金钱至上、商业至上的现代性后果,对后现代主义精神的误用或无知所造成的,是典型的别现代状况的具现。[9]90-96
二是作者、艺术家不自觉地在作品中捕捉到了别现代状况,表达了对别现代状况的批判与超越,成为了不自觉的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不自觉创作出了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作者们在生活中能够捕捉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某些别现代状况,这种体察细微的捕捉能力是区分作家、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关键,正如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10],巴尔扎克敏锐地捕捉到了他所代表的阶级与制度的倾颓、灭亡。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作者们、艺术家们也是如此在作品中不自觉地书写了别现代状况的真实,并从各个方面以感性的形式表达了别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目前已有的对该类作品的批评实践主要聚焦于贾樟柯指导的电影,如《三峡好人》《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等;莫言的小说《檀香刑》《蛙》等;“囧”系列电影以及一些水墨艺术、装置艺术,如徐冰、黄一翰、旺忘望等艺术家作品。
三是作家、艺术家受别现代理论影响,主动地发出了自己的“别现代主义宣言”或自发创作出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这一类艺术家、作家受到别现代理论启发,发表了“别现代主义宣言”或创作出了别现代主义艺术。他们的作品题材主要是别现代状况,应用的艺术技巧、手法多样,在作品中蕴藏着别现代主义哲学、文艺美学观念,作品的创作目的就在于完成别现代主义,达到对别现代状况的批判与超越,如孟岩、左艺林、关煜、曹玲、要力勇、陈展辉等艺术家。这一类作品往往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别现代主义理念,但是也会出现与别现代理论不符合的部分,这一部分所能呈现的张力是别现代批评需要发掘的,正是在这种张力中可以发掘别现代理论的缺失和空白。也正在于此,别现代批评强调艺术家的“在场”和发言,鼓励艺术家自我批评或对理论进行反向批评和指导,重视批评与文艺的对话关系恰是别现代批评最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别现代批评对上述三种对象有着不一样的批评态度和任务。别现代批评对第一类作品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别现代状况一方面生产了别现代文艺作品,另一方面又被别现代文艺作品生产着,成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别现代文艺生产状态。也就是说,只要这类作品还在不断地生产,别现代状况就不会停止,更遑论对别现代的超越了。因此,别现代批评应发扬批评应有的批评性,大力批判这类作品,激浊扬清。对于第二类作品,要求别现代批评进入作品的具体分析和批评实践中,捕捉作品中别现代状况的蛛丝马迹,总结作者所欲表达的、欲完成的对别现代状况的关注和解决,从这一类文艺作品出发反思别现代主义的理论践行道路,以其为参考建设别现代主义。对于第三类作品,别现代批评要发挥自己的理论性,以别现代哲学理论、文艺美学理论、批评理论指导作家作品的创作实践,在创作中对别现代理论进行实践的验证与试验,产生别现代主义文艺流派或文艺思潮。在这类作品成为别现代理论的试验田时,别现代批评理论就是验证该试验田收效的有效工具,由此便要提出别现代批评的工具——别现代批评方法论。
别现代批评方法论是以别现代哲学、文艺美学理论为基础建构的,主要着眼于别现代批评的理论方法与具体实践。别现代批评方法论探讨的对象,主要是别现代批评活动中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由于别现代理论是基于社会历史状况的现象描述进行理论建构的,那么在别现代批评实践中,社会历史维度的考虑应是其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别现代批评理论受别现代哲学理论所规定,别现代哲学理论取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别现代批评方法论上,主要是儒家思想起了作用,孔子曾言《诗》的“兴观群怨”即强调文学的社会功效,孟子“知人论世”说则重视将作者、作品放到其产生的社会、时代中去考察;另一方面,别现代批评理论的理论目的在于剖析文艺作品中的别现代状况,是一种具备实用性的、功利性的企图;在于使其研究的对象——别现代文艺作品或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更有力地影响人、社会,起到促进别现代状况改善以完成别现代主义的超越的作用。这就要求别现代批评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
需要强调的是别现代理论思维方式的应用,即王建疆提出的“中西马我”主张,这是一种对理论的借鉴与使用的观念:不论是中国的理论、西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要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就能“为我所用”。在这种思维观念的指导下,别现代批评并不纠结于其使用的理论工具是什么流派或什么主义,而在于该理论方法是否能有效地阐释、解读其批评对象中的别现代状况,这或许也是王建疆本人所倚重的老庄思想、佛禅思想按石涛而言之“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在具体批评实践中的一种体现。
别现代批评的步骤简单而言就是:判断——分析——发扬——反思。首先,别现代批评一般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或内容所体现出的别现代性入手,即探索该作品是否存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特征、质素杂糅并包的现象,判断作品是否属于别现代批评对象范围,判断作品属于别现代文艺作品亦或是属于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对待两类作品持不一样的批评态度与任务。其次,别现代批评进一步深入发掘这些要素所分别蕴含的具体内涵,结合作家、艺术家的经历与“发言”,分析作品、现象的别现代症候,提炼作品中对别现代状况的深刻思考。再者,别现代批评对提炼出的作家、作品思想进行发扬,使其从别现代状况中来,再应用回别现代状况去,以促成对别现代的超越。最后,别现代批评是构成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的重要环节。别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对别现代理论的参与一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发声、发言进行,另一方面则以别现代批评作为桥梁,别现代理论的创建将以别现代批评的具体实践为理论“跨越式停顿”的契机。因而,别现代批评的目的不仅是对文艺作品进行批评阐释,还担负着提炼文艺作品中的别现代主义思想以促进别现代理论“跨越式停顿”,以建构更完善、更充分、更丰富内涵的别现代理论的重要作用。
由于别现代批评理论乃至整个别现代理论都仍处于“待有”状态,其“开源”式的结构框架欢迎理论内容的填充,展现了别现代理论开放包容的态度,而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将使其更具创新能力和生命力。
首先,当代文艺批评理论存在着“失语症”的说法。曹顺庆自1995年在《东方丛刊》上提出“文论失语症”问题后引发学界热议,这一问题延续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衍生到文艺批评理论则是批评理论的失语。面对复杂的别现代状况,当代文艺批评所依赖的文艺批评理论大多自西而来,有着水土不服的症状,因此这些理论的落地还需经过“中国化”的处理,但是一方面其本身可能就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复杂状况,另一方面在进行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后,其可能经过理论的变异已失其本色。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源于别现代、用于别现代的别现代批评理论无疑是可以作为当代文艺批评的合身的理论衣服。
其次,别现代理论在国际范围内引发热议,能够促进我国文艺批评理论影响力。我国的文艺理论界诚然有不少本土的原创理论,例如“圆形批评论”“乐感文化论”“强制阐释论”等等,但其中除了李泽厚被写入《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外》是中国学者真正“走出去”的实证外,进入国际语境、引发国际反响的理论恐怕没有多少。别现代理论、别现代主义则在国际上引发反响,引发西方学者对当前中国在国际哲学界、美学界地位的反思,促使多位西方学者参与对话,甚至创办别现代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中国别现代状况、别现代理论的机构。别现代批评虽然是针对别现代状况下的文艺作品的批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别现代批评引发了超出别现代国家、地区的学者的思考,甚至促使他们进行批评实践,如罗克·本茨就对贾樟柯电影进行了别现代批评实践。[11]
最后,在别现代理论召开的学术会议与艺术展中,别现代批评不期而然地促进了当代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界的争鸣,使理论家、批评家、艺术家同时在场,造成理论、批评、创作三位一体的“空间化”状态,为当代文艺作品、批评、理论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别具特色的机制:别现代批评理论设想的别现代理论—文艺双向生产机制。而别现代批评思潮的生成以及具体的批评实践也证明了其是合理的批评生产机制,同时,其也是值得期待的理论生产机制,这将在未来的别现代理论建构中得到确证。
别现代理论创生至今,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或言之“中国学派”。在其影响下,又出现了别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别现代批评思潮,将理论、批评、艺术创作“一网打尽”,可谓别样的百花齐放。这给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学术现实提供了不少参考意义。
首先,别现代批评重视艺术家的发声,为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对话提供了平台,着力营造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对话关系,促成两者的良性互动;再继续营造了批评家、理论家与艺术家的对话关系,三重关系的引入直接促成新型的理论、批评、创作生产关系。别现代主义的学术研讨会常常配搭别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展。这种方式一方面紧密结合学术理论、创作实践,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艺术家相应的话语权,部分作为批评对象的艺术家如曹铃、左义林、刘向华、陈展辉、孟岩、要力勇等发出了自己的“别现代宣言”,彰显出别现代主义“让艺术发言”的理念,促成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的良性互动,并实现了学术语言向艺术语言的转换,实现理论创新构建与批评实践生产的同步。这无疑为别现代状况中的作家、批评家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其次,中国古代“文人相轻”的说法在别现代批评理论视域中出现了转换,引发国内外大量的别现代论争对别现代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帮助,激发理论生命力。一方面,别现代批评对“文人相轻”提供了别现代主义的新解:“文人相议”,王建疆曾言:“要在论战中建立主义,在建立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学派、发展学派”[12]128,别现代理论以开源式的态度欢迎合理的质疑与批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自身进行跨越式停顿,更好地完成对自身的建构。另一方面,王建疆认为中国海外艺术家并未形成抱团的流派,既没有自己的创作理论,也没有自己的“主义和方法”[12]339,面对西方的批评无力辩驳,导致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缺失。因此,别现代理论的提出既给艺术家们提供了理论、主义、方法的支撑,又以别现代批评完成了这些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切割,助其达成了跨越式停顿的发展,是有利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
再者,别现代批评思潮、流派的建设经验能为中国的学术现实提供启示与借鉴。别现代理论在创建之初就提出欲建立中国学派的主张,以王建疆为核心的别现代理论团队更是秉持着这一理念进行理论的建构和批评的实践,我们足以见识到即使在似乎更看重个人才气的人文学科,理论团队的建设也能对学术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别现代批评的思潮生成说明了人文学科团队建设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最后,作为跨文化传播批评思潮的别现代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术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具体践行。别现代主义是一种当代中国创新和建构的跨学科理论,其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现实的社会背景,其理论源头取自中国传统,其创生目的在于突破西方主义话语权包围圈,真正地树立起“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大旗,以此为基础的别现代批评是当代中国新兴的批评思潮,对别现代批评进行研究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参与当代中国文艺学美学理论建构、促进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