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发,张梦雪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数字技术的勃兴推动了人类社会步入数字时代,迭代更新的数字产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伴随数字产品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生存环境与思维方式无不深受数字技术的影响和规制,业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宠儿。新时代大学生无疑是数字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和数字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只有与大学生同向同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和时代感。为此,本文在厘清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现状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略抒已见,为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数字教师提供借鉴。
作为数字时代信息素养的延伸,数字素养是主体应具备的学习、工作和生存技能。然何谓数字素养,学界尚未形成一个令人普遍认同的定论。就教育教学而言,数字素养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能够认知和获取数字信息,还能够运用数字工具沟通交流,有效分析和评价数据,存储和确保数字安全,编写和使用数字教材,进而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这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主要体现在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的理论认知、技术应用、数据整合、伦理安全等方面。择其要者概述如下,以窥探数字时代高校数字教师的核心义理。
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首先体现在理论认知层面,其数字素养的生成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这恰恰是人们认知和了解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当前数字技术及其产品虽已遍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社会越来越动态化、数字化,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数字技术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认知领域,非专业人士恐怕很难系统掌握数字技术原理及逻辑层次。在数字时代,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及其产品从事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互动答疑、测试考核等教学环节。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理论认知素养主要包括数字技术的概念内涵、技术原理、运行逻辑、研发历程、实际应用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这些“硬知识”是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必须具备的,它实质上决定了高校教师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在此意义上说,对数字技术原理及其应用的了解和把握是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前提基础。高校教师只有对数字技术及产品有深入的理论认知,才能在数字教学设备的协同下有效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应当说明的是,由于数字技术及产品始终处于迭代更新中,高校教师对数字技术的理论认知也要随之不断更新,继而成为数字时代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的行家里手。
如果说理论认知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前提基础,那么技术应用则是培育其数字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数字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高校教师要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玩转”数字技术、熟谙数字产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设备的选取能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数字化涉及诸多领域和环节,高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受众对象选取适切的数字教学设备和工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实效性。而随着数字教学设备和工具的完善,高校教师要从纷繁复杂的数字产品中选出适切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并非易事。(2)数字教材的使用能力。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推动高校教材数字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目前二维码、超链接等数字技术业已进入高校教材中。这不仅仅是教材数字化建设的有益尝试,还代表着今后教材建设的主攻方向。在此情境下,高校教师既要熟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紧跟社会发展情势,通过二维码、超链接等将前沿研究成果嵌入教学环节中,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的延伸和拓展。(3)人机协同的适应能力。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向“双师型”转变,即高校教师与数字教学设备协同推进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人机协同教学的适应能力,以充分彰显数字教学设备在教学资源收集、学情发展研判以及教学效果鉴定上的技术优势[1],实现对教学进展精准把握的同时,也将教师从重复性的教学环节中解脱出来。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时必须把握主导权,科学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继而协力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能否高质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的教学胜任力,还与其对各种数据信息舆情的科学研判密切相关。在数字化日益显现的今天,各种数据资源充斥着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对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其中不乏虚假的、片面的乃至错误的信息,使高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采集和对青年大学生需求期待的精准把握面临不小的挑战。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数据信息整合素养,在有效认知和获取数字信息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分析、评价和研判数据,实现教育教学效能最大化。例如,大数据技术以其超长的数据监测性能、超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和超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深挖潜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对相关学科前沿研究的精准定位和对受众对象需求期待的精准画像,为教学形态的数字化转型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提供无限可能。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基本的数据整合素养,才能利用数字设备和工具来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切实推进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智,明确数字技术和工具的效度与限度,切不可陷入“唯技术论”的泥沼而弱化其本身对信息的甄别和研判能力,致使教育教学的主导权和主动性旁落。总之,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其技术赋能的方式助推教育教学数字化变革,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精准识别和有效整合,以应对数字化情境下教学模式变革的挑战。
数字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历史性变革,但数字技术也不是完备的自足系统,技术不完善势必使数字技术应用产生了伦理安全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坚守数字伦理,具备维护数字安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并保障受众对象的数字化学习权利。首先,要具有维护数字安全的能力。高校教师要有数字保护意识和能力,能够保护数字化教学设备,学习关于数据安全方面的知识、法规及保护技能。了解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当数字化教学受到网络侵扰时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秘密和信息隐私。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数字技术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要坚决反对数字异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基于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锤炼数字品德,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数据必须确保安全,着力营造绿色、和谐、文明的数字化教学生态环境。再次,要保障受众对象的数字化学习权利。随着数字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全面渗透,数字化着实推动教学过程数字化,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但是,作为受众对象的青年大学生能否均等享有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群体。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端正数字技术态度,避免数字技术嵌入而引发算法歧视,致使青年大学生不能公平享受数字化学习权利。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高校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总体来看,多数高校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注重自身的数字素养提升,自觉将数字技术嵌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但有些高校教师在数据获取途径、数字创建能力、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安全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推进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培育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必须明确的地方。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硬核”资源,缺乏数据的有效支撑数字化教学将无从谈起。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数据掌握情况直接决定其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的成败。而高校教师能否有效掌握数据信息,首先取决于数据获取的途径和渠道。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师的调研发现,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主要从搜索引擎、学术期刊和实地调研来获取数据信息。从搜索引擎来看,高校教师普遍青睐百度和360搜索。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开放性为高校教师获取相关数据信息提供了便捷。虽然百度等搜索引擎具有知识信息更新快的优势,但其大众化倾向往往缺乏专业性和学理性深度。从学术期刊来看,中国知网是高校教师获取文献数据的主要途径。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报纸刊文、会议论文等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但有些刊物出刊速度慢而不同程度上弱化其时效性。从实地调研来看,调研数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较强的时效性,但调查内容的设制和调查对象的选取存在局限性,加之抽样调查的数据全面性得不到保障,势必降低调研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拓展数据信息的获取渠道,实现教学数据来源多样化和数据构成丰富性。鉴于此,高校教师除了从搜索引擎、中国知网等常规渠道获取数据资源外,还要根据自身的技术素养、课程属性以及受众对象的需求积极开辟新的数据获取途径。
数字创建能力是衡量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标识,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既有资源创建数字内容的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说,数字创建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转化和数字教材编写等方面。教学内容转化,即对相关学科课程既有知识理论进行数字化整合处理,并借助适宜的媒体介质表现出来。而数字教材编写,即在遵循统编纸质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媒介和技术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和立体化表达,编制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数字教材。当前多数高校教师能够将新媒介新技术嵌入教学环节中,如利用学习通、云班课、短视频、微电影开展教学等。但是数字化教学向纵深推进离不开数字创建能力作为有效支撑,而这恰恰是有些高校教师尤其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的短板。比如,有的高校教师不会图像处理、视频剪辑、文字转化,有的高校教师不能使用Cite space等软件来分析文献资料、把握学科前沿,还有的高校教师不善于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数字创建能力的不足,势必弱化高校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今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必须着力加强的地方。
将数字技术及设备嵌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契合受众对象数字化生存的应然之举。可以预见的是,数字化教学将成为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随着数字技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字教学设备一定程度上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分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然而,表面上看似热闹红火的数字化教学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即大多数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还处于浅层化、碎片化的状态。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仅把数字技术作为教学方式转型、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教辅手段,并未将其视为自身从事教育教学须臾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开创“双师教学”的理想境界。如果这一态势得不到有效解决,无疑会制约数字化教学向纵深推进并取得实际效果。为有效适应未来高校智慧育人之需,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拥抱数字技术、积极学习技术原理、熟练使用数字工具,扎实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在数字化情境下探寻自身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战略契机,实现其与数字教学设备深度融合,构建出人机协同教学共同体,继而让大学生在数字化学习场景中毫无违和感。
在数字时代,数据信息的井喷式涌现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密切相关。手机、电脑业已成为高校教师获取数据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师生互动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工具。网络课程、线上互动以及社交媒体应用无疑需要互联网的有力支撑,但是网络媒介的频繁使用致使潜在的安全问题又会严重制约数字化教学的有效推进。近年来因数字化、网络化而引发的数据安全、社会伦理等问题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生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数字安全意识,做好教学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加密、存储和维护,为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筑牢安全防线。然而,有些高校教师的数字安全意识不强,不会正确使用防火墙、系统补丁等来预防木马程序、蠕虫病毒等的入侵,从而给数字化教学有序有效推进带来安全隐患和伦理风险。总之,高校教师数字安全意识相对缺乏、数字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无疑使高校数字化教学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境和挑战。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海量数据不断涌现、受众群体数字化生存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境下,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以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活动的新特征和新趋向。整体观之,今后要从理论研究、教育引领、实践养成、监督考核、评价激励等几个方面入手,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保驾护航”。
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赋能,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将公民数字素养培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尽管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倡导国民数字素养教育,但数字素养业已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已相当丰富。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发现(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20日),以“数字素养”为篇名的有效文献达1879篇,而关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方面的成果只有5篇,仅占成果总量的0.27%。统计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尚未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事实上,提升国民数字素养、建设数字社会、适应数字生活、引领数字时代等,无不需要发挥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教师群体的推动和示范作用。鉴于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夯实学理根基。一方面,要从理论层面厘清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逻辑前提。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剖析当前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主要功能和价值意蕴,以便引起广大教师对自身数字素养提升重要性的认知认同。另一方面,要从理论层面制定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总体框架。数字素养培育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从理论上理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总体思路并搭建基本框架,为广大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供指引和借鉴。总之,要围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其培育展开研究,从学理层面和整体视域动态把握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主旨方向,为广大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指引。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教师只有先解决自身的“本领恐慌”,才能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节奏,成为数字时代数字化教学的行家里手。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把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作为一项长期性、常态化任务抓牢抓实,通过继续教育、技术培训和实践研修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数字能力。一方面,要开设数字素养课程。作为数字时代主体的重要知识构成,数字素养应纳入高校教师能力培育和提升体系,根据教师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来创设相应的数字素养培养方案。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其他高校也要将数字素养课程作为教师学习培训的主干课程,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数字教师[2]。尽管目前数字素养课程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但其内容大体应包括“何谓数字素养”“怎样培育数字素养”“数字技术与新兴媒介”“数字化情境下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数字化教学的案例与实践”等方面,使高校教师对数字技术及数字化教学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开展数字伦理教育。数字技术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改革开辟新方向、注入新动能,但随之而来的数字伦理问题亦需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如虚拟数据、垃圾信息、隐私泄露等,无不影响着高校师生对教学资源的辨识、甄选和使用。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带来数据信息的指数级增长,数据生产者、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密切,如何保护数据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成为所有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紧迫课题。而开展数字伦理教育,帮助高校教师端正数字品德、形成科学的数字技术观和价值观,理性看待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效度与限度。并以此为重要基础,正确处理数字与人、数字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确保数字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因数字异化而导致教育异化。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不仅需要教育引领、理论强化,还需要回归现实场景的实践养成,正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3]。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有效平台,也成为检视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实践场域。相比于传统校园,智慧校园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契合了青年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为青年大学生营造出数字化学习情境,使其学习资源更加均衡、学习能动性更强。而智慧校园建设的有序推进,离不开高校教师的有效参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需要高校教师推动。在智慧校园情境下,高校教师不仅要教给大学生知识理论,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智慧学习,更要教育他们怎样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更新和维护需要高校教师把关。智慧校园能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全面且及时的教学资源,但是海量繁杂的教学资源难免良莠不齐,其中的虚假信息无疑会误导学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当好把关人,有效“过滤”错误的、虚假的和片面的数据信息,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受众对象对教学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始终为受众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一言以蔽之,智慧校园的建设、使用与维护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也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效能的重要途径。
有序高效的培育过程是切实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应有之义。为此,要强化监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问责追责结合起来,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过程高质量运行把脉定向。首先,要强化监督管理。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全过程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推进动态监管、强化日常监督。促使广大教师必须真心对待、真情投入,把数字素养培育作为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的重要手段,着力将培育工作扎扎实实开展下去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其次,要加大考核力度,把数字素养纳入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范畴。鉴于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其效果彰显具有明显的迟滞性和潜隐性,因此要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办法和措施,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相统一,尽可能使考核结论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再者,要实施问责追责。实施问责追责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需要,为此要构建切合实际的问责追责机制,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质量进行问责,对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因不当使用数字设备而发生教学事故、数据安全和数字伦理者进行追责。通过制度督促广大教师务必将数字素养当成一项事业来抓而不是一个任务来完成,在高质量的培育过程中实现提质增效之功。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监督考核与问责追责落到实处,以制度的刚性确保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过程有序高效。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直接决定其教学胜任力,因此要把数字素养培育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持续推进。但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完全依靠其自觉自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施评价与激励措施,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常态化动力保障,使这一工程持续性进行下去。首先,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提供外源推力。数字技术诚然是数字时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理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然而高校教师能否真正做到慎终如始,一以贯之地将数字素养培育高质量推进,需要通过评价来提供外源推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评价,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方向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精当、方法是否适宜、过程是否高效、效果是否理想等进行多维度评价[4],基于评价的外源推力确保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有序有效推进。其次,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激发内生动力。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除了借助评价的外源推力,还要激发主体自身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高校教师成长发展需求,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定切合需求的激励措施,激发高校教师关注和学习数字技术的内生动力,持之以恒地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再次,要实现内外力协同联动,构筑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持久动力。在事物发展中,外因要借助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而内因也需要外因触动才能产生作用[5]。为此,要推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内外力协同联动、同频共振,力争使其数字素养培育动力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切实保障广大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有序有效和高质量推进。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既是新技术浪潮下教师角色重塑的重要契机,也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的能力提升工程。本文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现状及培育路径做出针对性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发更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与讨论,从而为培养专业化、创新型数字教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在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过程中,要从理论研究、教育引领、实践养成、监督考核、评价激励等方面入手,既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而充分彰显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又不能过于依赖数字技术而使数字技术应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可调和可控的范围内,继而打造全方位、全程化、全要素的数字教学课程,培养数字时代的卓越数字教师,从根本上开启高校教育教学数字化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