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丽,郎冰,王晓红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具有发展性和多样性,既要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还能够着眼于社会市场需求,具备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国家近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办学的水平。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建设一支多元化应用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国家、社会和高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2-3],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师资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其建设应该摆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突出位置。
在“新基建”大背景下,为加速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交通运输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尽快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与交通领域行业、企业联合共建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面向交通行业,多层次、全方位、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4]。
产教融合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服务为一体,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体,尤其体现在教师的素质能力上。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和校企合作的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突出更加鲜明的特色。近年来,多数高校只重视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却忽视了共建师资力量,然而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离不开具备工程素养的师资队伍。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是教学实施者必备的基本素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树立正确的立德树人的职业素养,适应教学工作岗位,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教学认知素养包括对职业的认知、对业务的认知、对学情的认知及对自身的认知。第一,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职业性质,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第二,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放眼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及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第四,教师要认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不足[5],具有终身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教师既要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开发能力,能够进行职业拓展和深造,能够通过自我钻研、科学研究、同行交流、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培训、进修等环节,提升教学水平。
实践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学术、技术、职业和技能等方面,较强的指导生产实践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提高专业生产实践能力[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人力资源的缺乏愈显突出。为了促使交通类高校加快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应打造适合交通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确定岗位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以有效应对新业态下交通类岗位需求。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的人工智能,为智慧交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技术条件。交通类高校要抓住这个机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赋能“新基建”产业,实施多专业“人工智能+交通”的综合改革,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交通”型教师队伍,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为交通行业输送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文从新进教师培训、院-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引进和聘请四个方面提出了交通类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制、产教融合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制度,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打造适合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兼具深厚专业理论和精湛专业技能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助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交通类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和与社会生产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教学研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校企融合为基础,打造学生和教师实践培训教学基地。以交通强国为靶向,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提高企业参与度,打造实践主导的教师团队,打破人才培养定势,校企双方共育社会亟需人才。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改进学校教师的基本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技术等,尽快提升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培育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和扎实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学骨干。
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教研室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交流讨论教学经验,包括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计划、备课、授课、课程思政示范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总结与持续改进。通过交流、讨论、批评、反思、总结、改进等各种形式,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定期外派专业教师到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研修或项目交流等活动,学习国际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科研方法与最新技术成果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认知水平与应用性教科研能力,开阔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师的应用性教科研能力,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宽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教师通过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理论与实践同促进、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共提升。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以实际工程应用案例为驱动,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技术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通过合作项目、校企合作、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具有丰富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等各类高端人才开展课堂教学,把高校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引领的地方科技实践创新高地。校企共担教育教学活动,增加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认知、心得和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探讨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可以通过教学环节反馈、总结、优化,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教科研活动,既可以创造新知识,又能够检验师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融教科研于一体,共同提高。实现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双螺旋式上升,建设教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加速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文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交通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现状,打造了一支“人工智能+交通”的多元化应用型教科研一体的师资队伍,以适应当前交通行业的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