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何为民,肖斌
(湛江科技学院 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湛江 524094)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该课程主要讲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相关经济学课程的基础。
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多、实践少。
《宏观经济学》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学模型展开实证分析[1],对经济理论展开研究与分析,理论内容多,实践教学难以展开。
问题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模型多、案例少。
《宏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假设、定义、公式模型很多,加大了此门课程的教学难度。教材中大都是模型、理论的推导归纳,结合我国本土实践的案例较少。
问题三:《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宏观经济学》总共有八章,内容多。但分配给这门的课时普遍只有48课时,非经济学类专业更少,比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非经济类的专业,《宏观经济学》分配的学时只有32课时。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宏观经济学》的系统讲解,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问题四:《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抽象。
《宏观经济学》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是抽象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虽然便于梳理《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架构,使之成为一个完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实践不多的大二学生可能感觉内容空洞,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问题五:学生基础较差。
《宏观经济学》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微观经济学,但印象不深;《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模型计算需要一定的高数基础,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部分没有开设高数课,导致难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模型和计算部分。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团队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精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资源深度挖掘得以实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思路通过图1得以反馈:
2.2.1 移动社交+课堂
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本身富含的移动互联技术基因和社交活动价值理念,其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和作用凸显,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潜在教学功能的挖掘、移植和开发改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微信教学。
微信作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移动社交方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通过深入挖掘其隐藏的教学功能,将微信教学模式引入《宏观经济学》课堂的模式有其可行性、适宜性和合理性[2]。
(2)微信墙教学。
在大学课堂中,部分学生存在不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对授课内容的直接反馈和评价也少见,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后续改进。微信墙的功能特性包括微信互动、现场回答问题、统计签到人数、信息管理,可将微信墙应用到《宏观经济学》教学课堂。
例如提问:失业的影响,对学生不使用站立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直接利用微信扫二维码回答,高效且有利于各种思维碰撞,比较适合课堂教学应用,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墙进行课堂签到管理,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对参与讨论的学生考勤加分。
2.2.2 翻转模式+课堂
翻转模式+课堂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课程开发到研讨总结[3],具体赋能过程如图3所示。
2.2.3 研讨模式+课堂
通过互联网平台,研讨式教学法将“研究法”“讨论法”以及其他的一些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教师示范与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参与讲课、师生共同讨论并进行教学总结[4]。下面以第十三章第一节“失业”为例展开具体教学实践:
第一步:确定讨论主题,明确失业的重点难点,确定讨论主体。
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路径和来源,将研讨专题细化成几个子专题:
子专题一:找出我国近五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找出广东省近五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整理比较两组数据,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子专题二:找出我国近五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进行统计。
子专题三:结合历年就业数据、宏观经济形势,综合判断本届学生2024年的就业情况。
子专题四:提出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第三步:相互讨论研究,每个专题由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总结。
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总结,使课堂研讨学习上升一个台阶。
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学实践中立足课程思政目标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进行重构[5]。纵观《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现将思政融入元素做以下创新,详情见表1。
借助“互联网+”调整《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要创新,与之对应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也需要同步创新。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指标相比,创新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丰富了课堂考核指标,增加课堂表现分值,多元化期末考试方式,降低考勤占比,以教学质量来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非传统的以加强考勤来保障上课质量。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相关比赛、课程相关项目来以赛促学、以项目促学,帮助学生全方面成长,《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考核指标如表2所示。
通过教学领域创新教学,学生平时成绩和课堂成绩均有提高:其中成绩为优秀(90-100分)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0.54%和36.99%;成绩为良好(80-90分)的学生分别占比为29.73%和53.66%;中等(70-80分)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0.81%和2.44%,学生成绩优秀,班级及格率维持在95%以上。
表1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
表2 《宏观经济学》创新考核指标
课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除了特殊情况请假外,能做到每节课全勤,并且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观点碰撞,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创新实践教学的班级,在学生评教环节,教师评分分别为99.40分和98.08分,尤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较高评价。
“互联网+”赋能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创新,教师从教学过程的讲授者和掌控者,转变为辅导者和指引者,学生也由学习活动中的被动听讲者和从属依赖者,转变为学习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生成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情感态度更为积极,行为表现更加主动,由此最终必然带来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该教学创新改革成效显著,且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