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涛,冯伟坚
(五华县中医医院放射科 广东 梅州 514400)
骨纤病是当下临床中一种病因不明确的肿瘤样疾病,既往临床多采用X线、CT技术进行检查诊断,MRI的报道并不多见。为进一步提升长骨纤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支持[1]。本文纳入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骨纤患者资料,观察CT、MRI各自的检查诊断情况,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五华县中医医院治疗的60例长骨纤病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5~66岁,平均(43.25±5.80)岁;病程0.6~51年不等,平均(20.84±4.84)年。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②认知状态正常,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者;③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配合完成。排除标准:①植入心脏起搏器者;②伴有精神类疾病、癫痫疾病者;③对本次研究所用方法不耐受或中途退出者等。
螺旋CT平扫:入选患者均要进行螺旋CT平扫。选择GE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参数设定情况如下:管电压管电流矩阵分别是120 kV、200 mA、512×512;显示、薄层重建层厚分别是5 mm、1.25 mm。扫描完毕后,在原始图像输送至计算机系统内,于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的后处理。
MRI扫描:选用1.5T的GE超导高场系统进行,层厚5 mm,SE序列扫描,依次获得矢状面、横断面与冠状面的T1WI像(TR/TE:450~480 ms/20 ms)与T2WI像(TR/TE:3 000~4 200 ms/90 ms),60例外加MRI增强扫描,选择Gd-DTPA作为造影剂。
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设定成金标准,以CT以及MRI图像表现和其进行比较分析。
60例患者中单骨型57例(95.00%),股、胫、肱、尺、腓骨分别有34例、11例、9例、2例、1例,占比分别是59.65%、19.30%、15.79%、3.51%、1.75%;多骨型3例(5.00%),同时累积同侧胫、腓骨。参照患者的生化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表现,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未并发Albright综合征。
CT扫描诊断出单骨型51例,准确率89.47%(51/57),多骨型2例,准确率66.67%(2/3);MRI检出单、多骨型分别有54例、3例,准确率分别达到94.74%、100.00%。CT、MRI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CT表现: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受累长骨部分位置或弥漫性膨大、变粗、变形。有40例患者呈磨玻璃样改变,CT图像显现髓腔密度相对较均匀变高,病灶边界清晰,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囊状膨胀透亮改变者有16例,透亮改变有单、双囊之分,分别有6例、10例,其中14例患者有硬化边形成,囊中可以观察到斑点状或条索状致密影;4例患者CT检查呈丝瓜络样改变,皮质层明显减薄,能够观察到粗大扭曲的骨纹理。
(2)MRI表现:MRI信号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和CT表现相比较,磨玻璃样改变时MRI上T1WI显现为等、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略高信号,增强后表现出轻到中度相对较均匀强化;囊状膨胀透亮改变时,T1WI、T2WI分别呈低、高信号,边缘清晰锐利,其内可以观察到低信号的线状分隔影,MRI强化以后病灶边界有状环形强化表现,低信号分隔表现出线状增强;出现丝瓜络样改变时,T1WI、T2WI依次呈不均匀略低、高信号;增强处理后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边缘或片样不均匀强化。CT检查呈现出的硬化边在MRI上都呈现出低信号,增强处理后没有出现强化。病变中合并出血情况时,T1WI可以呈现出高信号;并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时,可能会显现出特征性的“液-液平面”。
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骨发育异常的良性疾病,简称为骨纤,是异常纤维组织代替正常板层松质骨的情况,这种纤维组织中有异常排列的、成熟度不足的编织骨小梁。在临床中,经常和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混淆,在用名方面出现错误。OFD也称骨化性纤维瘤。尽管FD和OFD由影像学表现上很难区别开,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着很大差异,FD不成熟骨小梁周边没有骨细胞包裹环绕,OFD骨小梁周边存在着骨细胞包绕情况。另外,FD、OFD以及非骨化性纤维瘤三者影像学表征由很大相似性,若病灶仅局限在皮质,且并发胫骨前缘弓形隆起情况,则诊断为OFD的概率较高;若病灶蔓延至髓腔,患者是大龄儿童或处于青春期,且存在着硬化边,那么很可能是非骨化性纤维瘤;如若病灶为中心性的,皮质膨胀减薄,且皮质内未见数个小泡样,则发生FD的风险更高。
既往有临床研究发现,四肢长骨是骨纤病的高发部位,特别是胫、股骨。临床通常将本病分为如下三型[2]:一是单骨型,即只侵犯一处骨质;二是多骨型,病变会侵犯多骨,其中局部仅发生在身体单侧;三是Albright综合征。既往有部分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经常将本病症和骨纤维结构不良(OFD)混淆,以致疾病命名方面存在错误。尽管在影像学表现上,FD、OFD两者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如果病灶局限在皮质,且胫骨前缘有不同程度的凸起,则可以考虑患OFD;若病灶呈现中心性,皮质膨胀变薄,且皮质中没有出现数个小泡,则预示着FD的患病相对较高。
之所以CT所呈现密度和MRI所示信号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受病灶中纤维组织增生、新生骨小梁的成熟程度用影响。在组织病理学层面上,异常的新生骨小梁数目较多的病灶的区是高密度区;多数纤维组织会分布在低密度区中[3]。病灶中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新生骨小梁含量及其成熟度等均影响着MRI的信号特征。本课题研究中纳入60例患者资料,参照CT检查所呈现出的病灶密度的高低、均匀性程度,可以将其细化成磨玻璃样、囊状膨胀透亮样及丝瓜络样三种,相比之下,前两者占比相对较高,为93.33%(56/60)。CT检查病灶呈磨玻璃样改变时,髓腔密度相对较均匀增高;MRI上显现出T1WI显现为等、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略高信号,增强后表现出轻到中度相对较均匀强化;CT现时呈状膨胀透亮改变时,肉眼能观察到,密度减低透光区,周遭分布着硬化边,T1WI、T2WI分别呈低、高信号,边缘清晰锐利,其内可以观察到低信号的线状分隔影,MRI强化以后病灶边界有状环形强化表现,纤维组织生长状态异常活跃是患者主要的病理表现,伴有黏液样变性、囊性改变,且在囊变区周边存有十分丰富的血窦,这是MRI增强扫描后形成边缘环形强化的重要基础[3]。从整体增强效果观察,故纤维大多数的血供较为丰富,表明骨纤维结构不良尽管是一种发展缓慢的疾病,病程可以达到数十年之久,但其中由较大的比例从始至终处于进展于扩张的趋势。当其出现新生骨钙化增多或者成年以后病变逐渐趋于静止时,MRI增强可能会不显著。病灶周边硬化边的T1WI、T2WI均呈现出低信号,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致密化的骨组织是其主要的病理表现;当CT平扫检查病变显现是呈丝瓜络样改变时,肉眼能够观察到形体粗大且发生扭曲的骨纹理、密度欠均匀,T1WI、T2WI依次呈不均匀略低、高信号;增强处理后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边缘或片样不均匀强化,病理表现以增生的纤维组织、混杂分布的且均匀性不统一的新生骨小梁为主。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CT能较清晰地呈现出病变范畴及细节,MRI的作用主要是反映病变组织成分为主,能为疾病临床诊断、治疗过程提供更多可靠信息。临床上,FD发生恶变的概率偏低(<1%),但短期内容易出现软组织肿块显著增大、侵蚀性骨质破坏或肿瘤骨等影像学特征,此时要着重分析是否发生恶变。另外,已经由循证医学发现,MRI对D病灶的黏液样变性、囊性变等继发性病变十分敏感,当以上这些继发性改变较显著或占主导地位时,MRI还能精准判断出被掩盖的初有基础病变,为编制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针对长骨纤病的临床检查诊断,硬化和如下几种疾病相鉴别[4-5]:①骨囊肿:20岁以下者是本病的高发群体,通常受限于骺板,长轴和骨干两者成角180°,轻微膨胀,皮质减薄,周围可能会出现轻度硬化;②OFD:胫骨前缘骨皮质、颌骨上,影像学表现和FD高度相似,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鉴别;③巨细胞瘤:20~40岁年龄段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经常处于长骨干骺端,表现出偏心生长,多数病变长轴和骨干成角90°,病灶周围无硬化边形成。
赵娜等[6]分析了单骨局灶性骨纤维结构不良磁共振DWI及增强表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该学者指出:回顾性分析通过术病理证实或者活检穿刺单骨局灶性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DWI常规磁共振序列和增强特征。与此同时,结合受试者CT平扫的表现把CT表现与MRI、病理表现进行对比。在50例病患中,共计30例患者接受了MRI平扫,在此其中有13例患者接受MR平扫和增强检查,25例患者接受DWI检查,38例患者接受了CT平扫。结果表明:单骨局限性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共计50例,具体表现为骨内膨胀性骨质破坏共计39例,同时合并程度不一磨玻璃密度者共计27例;病灶MRI中T2WI为高信号或者稍高信号者共计37例,同时合并低信号硬化边者共计27例,DWI表现为高信号者共计23例。患者的ADC均值为(1.4±0.4)×10-3mm2/s。在此其中磨玻璃成分T2WI信号者共计26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者2例,轻度强化者2例,显著强化者9例。在所有患者之中,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者共计3例,患者的病理特点为正常骨组织纤维组织所替代。该学者认为:单骨局灶性骨纤维结构不良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像学表现。通过对病患开展MRI检查表明:T2WI序列具体会表现为高信号同时伴有片状低信号影,四周可见低信号环征,DWI病灶有些为高信号,ADC值较高。这种情况其在根本上体现出了良性肿瘤的特点。患者富血供强化则会体现出该疾病富血供的特点。与此同时,结合CT病灶合并毛玻璃密度边缘可发现骨密度强化环即枣壳症。应用传统MRI同时结合DWI和增强,非典型患者同时结合CT表现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单骨局灶性骨纤维结构不良影像学特点,就此提升疾病诊断有效率。张皓等[7]针对于共计28例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影像学以及病理学开展分析,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这种疾病影像学特征认识。该学者共计选择通过手术与病理证实为骨纤维结构不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特征,同时把FBD的影像学表现加以分型。结果表明:在该组中,骨纤维结构不良CT表现或者X线平片为:虫蚀样者共计1例、硬化样3例、囊状3例、磨玻璃样5例、混合性改变2例、丝瓜烙样4例。患者MRI信号特点具体为:依赖小骨量胶原纤维以及细胞成分。
和常规X线平扫相比,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能清晰地呈现出病变的囊性改变、破损、钙化、病灶周边硬化等情况,基于平面重建能清晰地呈现出骨髓腔密度改变情况,协助临床医生更全面的了解受累严重程度、波及范畴及具体细节等,清晰地呈现出周围软组织状况,在诊断继发性骨折及其他类并发症方面表现出良好效能[8-10]。和CT检查相比较,MRI在显示组织病变方面更具敏感性,有助于提升软组织的分辨率,在观察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状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更加完整的呈现出整个病灶累积范畴,精准评估病变周边软组织的受累状况,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地分析病变组织成分改变、鉴别病变性质、辅助编制具体治疗方案及术后测评预后等。为进一步提升长骨纤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建议医生联合使用CT与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