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字经》被称为三大蒙学读物之一,几乎成为家喻户晓之读本。笔者尝试从其在“德育”“识字”“历史知识”“国学传承”等方面总结它的教育教学价值。也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已的想法。
关键词:三字经;道德规范;识字;历史;国学
作者简介:李科,男,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教科室主任。指导的学生曾获得四川省经典诵读说写活动“创作诗文”类一等奖。
南宋王应麟先生所编《三字经》,在我国广为流传,被奉为蒙学经典。其书寓道德规范、生活常识、历史知识于一炉,以近乎大白话的语言,回环往复的结构,教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学童。该书自明朝起,就流传到海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影响极为深远。是古人留给今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今天,《三字经》被选编到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也被许多父母、国学教育机构作为幼童口诵心惟的手册。《三字经》里隐藏了哪些秘密?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运用《三字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对这部蒙学经典的粗浅认识。
一、是“道德规范教材”
《三字经》可以作为对儿童进行德育的启蒙教材,用之得当,可以为成人教育助力。“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像这样的文字,在《三字经》里多次出现。可以让幼童在反复吟咏中,将道德规范熟记于心,然后在生活学习之时,慢慢践行这样的规范。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在教学时,将这样的典故,当做故事讲给学生听,不必分析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会明白个中含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融让梨”、“沉香温席”“梁灏晚成”等这些名人的言行,会让孩子产生模仿的愿望,进而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修养。
二、是“识字教材”
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对学生的识字要求为800个字左右。《三字经》宋代版共一千余字,其行文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四行一韵,琅琅上口。古代幼童以汉诗文独有的读书方式——“吟诵”(利用汉语语音声调具有旋律性的特点,像唱歌一样)读之,流利地全文背诵非常轻松。据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言,老师教《三字经》不超过一个月。一月之内,这千余个汉字,在语境中鲜活地呈现,让学生在诵记中整体识字,其效率不可谓不高。今天,我们用《三字经》教识字,无需去分析字形、字义,可在教材之外,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记,让学生借助韵律,整体识字。与生字反复见面,就能“一回生,二回熟”了。
三、是“历史教材”
中华历史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未曾断代。如何让令华夏儿女自豪的历史知识,代代相传?《三字经》做出了独特的尝试。其书以浅显易记的儿歌形式,将中国历史发展变迁高度概括地呈现给幼童。“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教师用《三字经》进行中国历史知识启蒙教育,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之后,说说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师生就这些问题简要交流即可。有些学生可能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则可适当拓展,给学生推荐比较浅显的《中华五千年》一类读物,鼓励其深度阅读。老师还可以分享一些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故事,为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播下一粒幸福的种子。四、是“国学学习路径指引”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王应麟大师认为,学什么和学习次序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三字经》里,提出了对幼童學习内容和次第的要求。笔者读文献发现,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今人的足够重视。细读《三字经》,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学习的内容与次第:小学(包含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内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历史(《史记》《汉书》等)——诸子百家——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这样的体系,由浅入深,既有成人教育的内容,也有成才教育所需要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今人了解古人学习的重要依据,为传承国学,提供了路径支持。老师在教《三字经》时,带着孩童,采用多种形式读、诵,不必详细分析这样的体系脉络。只需要让这样的体系先在孩子们心中保留下来,后续学习时,就知道该学习些什么,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来学习了。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书中还呈现了生活常识如“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以说,这是给幼童准备的小型“生活百科全书”。
古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今天,我们总结挖掘《三字经》里蕴含的教育教学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时,能用古代汉诗文读书的方式——吟诵来读,学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并成诵。如果用今天朗读课文的方式来读,则需要注意节奏快慢的变化:如在第一部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因其开宗明义之重要性,宜缓缓读出,以引起读者与听者注意。还要有声音高低的变化: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读时将“孟母”二字音调适当提高。“子不学,断断机杼”也适当提高音调,强调孟母之毅然决然。此外,可以用拍手读、分组读、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尽快成诵。
古人还提醒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书中也有些内容需要我们辩证地对待。如提到的“三纲五常”,就不应该完全照搬,引导学生时,如果把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就会让其更具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08-01出版.
[2]徐建顺.吟诵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7-01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