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

2022-11-28 03:31刘天晴
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答题命题意象

□ 刘天晴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使用新高考卷的省份在逐年增加,新高考卷受到了广泛地关注。语文新高考卷涌现出情境新颖、独具匠心的新题型,它传递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信号,也反映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情境性教学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古代诗歌阅读题就是常考常新的核心题型,笔者以近三年新高考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为材料,梳理命题特点,把握高考“考情”,针对学生“学情”,有的放矢,制定备考策略。

一、掌握命题特点

为了探究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命题特点,笔者从标题、作者、体裁、题材、问题、考点六个维度,对2020-2022六套新高考卷进行了梳理,情况如下:

卷别标题作者体裁题材问题考点2020新高考I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唐诗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2020新高考II卷《赠赵伯鱼( 节选)》韩驹宋诗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2021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唐诗赠别诗 赠友诗 赠友诗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1 新高考II卷《 示 儿子》陆游宋诗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22 新高考 I卷《 醉 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 了翁宋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22 新高考II卷《送别》李白唐诗教子诗 说理诗 赠别诗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新高考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呈现以下命题特点:

(一)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代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诗歌的选材看,突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从题目的设置来看,突出了《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1]。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包括文字、文学、文化方面的素养;考查了学生的关键能力,更多的是知识获取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诸如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基本的知识体系。如2022年新高考I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主观题“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客观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内容与情感的理解,直指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

(二)考点稳定,重在理解评价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怎么考”这一问题中,提出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而考点稳定的命题特点体现了基础性的要求,重在理解评价,更多体现了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从题型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分值维持不变,仍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的是不正确的选项,更侧重基础性知识的考查;主观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从题目来看,考点强化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侧重于“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近三年六套新高考卷中,有五套高考卷的主观题,涉及的考点是“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材凸显,体现教考结合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导教学,而教材凸显的命题特点,更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从作者来看,所选诗歌多为学生所熟知的名家,并不回避名家作品;从体裁来看,多以唐宋诗词为主;从题材来看,所选诗歌题材有意回避了常规题材,如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但对学生来说,高考所考题材也不是完全陌生,一些题材在初高中也有所涉及。从选材来看,《寄江州白司马》关联《琵琶行》,《示儿子》关联《示儿》;从设题来看,《送别》关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师生重视教材,用好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四)试题情境化,侧重实际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高考命题建议方面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2],试题情境化的命题特点不仅契合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考查要求中的应用性特点。从标题来看,所选诗歌的内容都源自真实的生活情境。从题材看,都侧重于实际运用,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培养责任与担当的意识;汲取力量,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2021 新高考I 卷《寄江州白司马》,设置的情境就是友人白居易被贬江州,作为友人的杨巨源,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劝勉。这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当自己的朋友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会怎么劝说友人走出低谷期,体现了试题的灵动性。

总之,新高考卷的命题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落实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要求。

二、把握学生学情

提高古代诗歌阅读能力,仅仅掌握命题特点,即掌握“考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生为本,把握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备考策略。据笔者观察和调查,学生在古代诗歌学习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

(一)读不懂

读不懂诗歌是学生在古代诗歌阅读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解是基础,读不懂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基础性知识的缺失。一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出现偏差,不求甚解。学生对于字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无法准确把握语义,更不能结合语境来正确理解语义。二是对诗人的相关背景了解不深入,形成思维定势。学生一碰到杜甫就认为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殊不知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在不同题材的诗歌中也可能会抒发出不同的情感,而高考常考的就是名家的非名篇作品,这些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可能不同往常。三是忽视教材,对教材涉及到相关时代背景知识的储备不足。对于教材中的重要字词一知半解,不重记忆,对于诗人的人生经历浮光掠影,不重积累,这样即使是熟悉的作家作品,学生依然陌生。

(二)审不清

审不清题干要求,往往会犯答非所问的错误。一是弄不清题干问的是什么。设问方向是“是什么”还是“怎么写”,题目问法不同,答题角度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明确问的是什么。二是不能够深入地分析命题指向,不能多角度鉴赏诗歌,导致抓不住要点。三是忽略题目指令性信息,学生易忽略真题题干要求“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导致答案过于笼统概括,鉴赏诗歌不能结合具体内容,做到有理有据。所以审不清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脑海中没有建构必要的知识体系,如形象、手法、语言、情感等诗词创作和鉴赏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区分一些相似概念,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技巧。

(三)写不好

有的考生能读懂诗歌,也能审清题干要求,但却因表述不清,拿不到满意的分数。一是缺乏诗歌鉴赏专有的话语体系[3],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答案的书写需要使用诗歌鉴赏术语以体现专业性,使用书面语以体现规范性。二是缺少规范答题意识。学生习惯于把所有要点堆砌在答案中,缺少分点作答的意识;对答题要点只有概括,缺乏相应的文本分析。三是答案缺少逻辑性。答题要点不是从多个角度出发,而是屡屡从一个角度出发,这样就会出现一个要点反复答,多个要点未曾答的现象,造成失分现象的发生。只有分点作答,做到层次分明,才能让阅卷老师明晰答案要点;只有每个要点先概括后分析,做到条理清晰,才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三、制定备考策略

提高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效率,需要将“考情”与“学情”结合,“考情”引导备考方向,“学情”提高复习效率,达成以考促学,以学定教的效果。基于“考情”与“学情”,可制定如下备考策略。

(一)依托教材,重视基础

一是借助教材、理解字词。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而这个重点字词很多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二是依托教材,补充背景。“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而高考中选取的诗歌多是名家的非名篇作品,可以借助教材中名家的生平事迹,挖掘诗歌的背景。三是回归教材,明晰手法。可以把教材中诗歌使用的艺术技巧,迁移运用在课外诗歌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2021年新高考II卷《示儿子》为例,从作者和标题来看,学生可以借助初中教材中的陆游的《示儿》帮助理解,熟悉的作者,便于知人论世,陆游处在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示儿》中抒发了爱国报国之情,相同的话语对象,情感上可能有相通之处。从《示儿子》的内容来看,最后一句也表现出对儿子的嘱咐,其中也包括不要忘记为国效力的期盼。除此之外,还有不同之处,这体现了试题既链接了教材知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特点,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与开放性。

(二)整合群文,拓展深化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比较鉴赏题目增多,即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求同或者求异的辨析,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筛选整合诗歌,组建群文议题,让学生通过研究一组具有关联性的文本,更多元、全面地阅读主文本和相关文本,从而获得超越单个文本更多维度的阅读意义,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在统编教材的教授中,可将题材、作家、人文主题、意象、艺术风格等作为诗歌群文的链接点,从比较角度提升学生群文阅读能力,达成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迁移拓展,以便在高考中面对考题时,能迅速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群文,达成“以诗解诗”的目的。

以2020 新高考I 卷《赠别郑炼赴襄阳》为例,考查的是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对于“离情意象群”,学生如果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就会联想到一些表达离情意象,如“柳”意象,由于“柳”、“留”谐音,常以折柳赠别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水”意象,由于水的绵延悠长,来喻指情谊的深厚;“长亭”意象,由于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以长亭来寄托送别的不舍之情。这些意象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于表情达意有着特定的作用,由此想到峨眉、岘首两个意象,他们分别是诗人、郑炼的居住地,特点是距离遥远,表达的是不舍的离情。学生通过“离情意象群”建立联系,迁移运用,巧妙地解答了此题。

(三)构建体系,规范答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诗歌必备知识体系。一是纵向知识体系,要熟知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尤其是唐宋诗歌,熟知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诗人的主要人生经历。例如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漂泊时期,据此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对诗歌做出准确地评价。二是横向知识体系,包括诗歌的题材、形象、手法、风格、情感等方面内容。教师提供诗歌鉴赏命题要点的支架,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储备诗歌基础知识。表达技巧是学生最易混淆的考点,这恰恰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我们鉴赏的抓手所在。需要先让学生明确题干设问角度,大角度常用语往往是“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小角度常用语往往是“描写技巧”“抒情特色”,对大角度设题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小角度设题要有明确的指向。对于复杂的考点,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结构化的认知,厘清核心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尤其是创造思维的发展。以下有关表达技巧的思维导图可供参考(附后)。

仅仅储备知识是不够的,如何表达也很重要。规范答题并不是套用模板,而是答即所问,针对考题要点,明确答题指向,有效地组织语言,分点作答,形成答案。如何做到规范答题?做真题,研究真题的参考答案,把真题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进行比对,查缺补漏。在深入解读诗歌上下功夫,在分析答题要点上下功夫,在提炼答题语言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诗歌阅读能力。

(四)一题多练,精练精讲

对诗歌的理解评价是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深入地解读诗歌是备考的关键,怎么深入地解读诗歌呢?一题多练,精练精讲。一首诗歌可设置多个问题,尝试让学生充当命题者的角色来出题,这样既让学生明确考点,又让学生明晰答案,拓展学生的思维。练习题要减量保质,减少“机械刷题”,而高考真题就是很好的练习材料,以2022 年新高考II 卷为例,下面是学生设计的部分题目:

问题1:“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历来为人称道,请试着赏析其妙处。

该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意象、炼字、表达技巧、情感等方面赏析诗歌。

问题2:这首诗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分析原因。

该题意在比较同一作者李白两首送别诗表现的不同情感,掌握李白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倾向。

问题3:这首诗与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2022全国乙卷)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该题意在比较不同作者笔下送别诗表现离愁别绪手法的异同点。

问题4:回顾教材中送别诗,以“依依送别情”为主题,进行群文组元。比较所选诗歌在意象选择、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点。

该题意在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地群文组元,培养其创新意识,让学生比较群文的异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新高考卷代表着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一线教师必须秉持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勇于走在改革的前沿,在掌握“考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制定备考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古代诗歌阅读的复习效率。

猜你喜欢
答题命题意象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意象、形神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