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奇 王敬文 丁亚通 张 辉 党 帅 黄桃阁 闻亚美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大球盖菇别名皱球盖菇,属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大球盖菇最早在德国人工驯化成功,于20 世纪90 年代引入中国[1]。大球盖菇色泽艳丽,口感滑脆,营养丰富,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抑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等药理性作用,不仅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1−2]。大球盖菇抗逆性强,原料来源广泛,可利用玉米秸秆、麦秸、稻草、木屑等多种农林副产品,废料也可以还田,提升土壤肥力[3]。因此栽培大球盖菇不仅为栽培户带来经济收益,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生料栽培、熟料栽培以及发酵料栽培。生料栽培是将充分预湿的培养料直接铺料播种大球盖菇,操作最为简单,但受季节限制,发菌效果差,产量不稳定;熟料栽培是将培养料高温灭菌后再用于生产,虽发菌效果好,但操作繁琐且生产成本及对设备要求相对较高;而发酵料栽培集两者的优势,培养料经过发酵后杂菌、虫卵基本被杀死,既节省灭菌设备与能源等相关生产成本,接种后发菌效果又好。近些年豫东地区大球盖菇栽培规模逐渐扩大,且多是以农户小规模栽培为主,更加适合采用发酵料栽培模式。为此,笔者结合豫东地区气候与地理环境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应用的大球盖菇发酵料栽培技术,希望能够为当地栽培户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4−6]。
大球盖菇的栽培场地有日光温室大棚、塑料大棚、拱棚、荫棚以及林地等,其中林地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保湿以及适宜郁闭度。
温度在8~30 ℃即可铺料播种大球盖菇,适宜温度下大球盖菇的生产周期为120~150 d。根据豫东地区温度变化情况,一般在当年9—10月铺料播种,翌年5 月出菇完毕。若采用可控温的设施,可适当提前或者延后播种时间。但豫东地区冬季雨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温措施,到3月中旬气温升高,要做好降温工作。
配方1:玉米秸秆50%,玉米芯20%,稻壳24%,麸皮5%,石灰1%;配方2:稻草或麦秸50%,稻壳50%;配方3:麦秸60%,稻壳20%,阔叶树木屑20%;配方4:麦秸60%,稻壳20%,阔叶树木屑20%。
拌料前,将秸秆、玉米芯等主料粉碎,粉碎后的秸秆长3~10 cm,玉米芯颗粒直径为1 cm 左右,并于阳光下暴晒2~3 d。将所有材料按照配方比例加入清水搅拌均匀,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5%~75%。将预湿后的培养料堆成高1~1.5 m,宽1.5~2 m,长不限的梯形堆发酵。当料堆内部温度上升至65 ℃以上并保持24 h 即可翻堆,每次翻堆后整平料堆顶部,并且在料顶每隔0.5~0.6 m 打孔通气,共翻堆7次,总发酵时间为15 d 左右。发酵好的培养料内布满白色的放线菌,呈棕褐色,无酸臭味,pH 为5.5~6.5。注意料温降至25 ℃以下即可铺料播种。
畦床高3~5 cm,宽70~80 cm,龟背形,畦床之间留40 cm 的走道。整地完成后在畦床上均匀撒石灰,菌种用量为20 kg/667 m2。铺料前畦床先浇透水再铺料播种。
将固体菌种掰呈直径4~5 cm 的块状,采用梅花式点播。先铺下层培养料,厚15 cm 左右,点播菌种,再铺一层培养料,厚5~10 cm,整平压实后再点播菌种。播种所用菌种量为500~600 g/m2,第1次播种用种量占总用种量五分之二,第2 次播种用种量占五分之三。
林地栽培大球盖菇播种结束后即可覆土,设施栽培要待菌丝分布至料层三分之二时方可覆土,覆土厚1~2 cm,豫东地区的土壤多为沙壤土,适合作覆土材料。覆土后在土表面铺一层由石灰水浸泡过的秸秆,为保温也可以先覆盖一层保鲜膜后再铺秸秆。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受环境中温度、湿度影响较大,须随时注意发菌期温、湿度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发菌期温度控制在12~25 ℃,控制空气相对湿度70%~75%。温度较高时采取喷水、通风等降温措施;温度过低时通过加厚覆盖物、增设(林地或室外栽培)拱棚等保温。播种后的前7 d 不喷水,20 d 内尽可能少喷水,之后适当喷水保持覆土湿润即可。喷水以淋喷为宜,不可浇水;若喷水过多,培养料出现腐臭,要及时减少喷水并在培养料上扎孔透气。
出菇阶段保持覆土含水量为25%~30%,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温度在10~25 ℃,控制CO2体积分数为0.15%~0.03%,散射光光照强度为100~500 lx。这一时期豫东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因此设施栽培不仅要白天透光升温,晚上也要覆盖保温被,而林地栽培可以晚上加厚覆盖物或者铺保温膜。每天选择适宜时间段通风2~3 h,温度超过30 ℃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每天喷水3~5 次,每次5~30 min,保持适宜相对湿度,但要注意阴雨天不喷或者少喷水,中午温度高时不宜喷水。
大球盖菇六七分熟,此时菌盖直径为3~5 cm,菌盖上的菌膜尚未破裂,菌幕尚未打开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指抓住根部轻轻拔起,注意保护周围幼菇。发酵料栽培的大球盖菇菌帽较厚,菌柄更加粗壮,优质菇比例高于其他栽培模式(图1,图2,图3)。采收后的大球盖菇要及时加工或者于1~5 ℃保存待售。
图1 发酵料栽培大球盖菇
图2 熟料栽培大球盖菇
头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菌床,覆土补平采菇留下孔穴,并一次性补足水分,经过12~15 d 后开始出现菇蕾,以后出菇管理方式参照第1 潮菇。大球盖菇一般可采收3~4潮菇。
虽然大球盖菇抗性较强,不易受到霉菌侵染,但是仍要做好相关的病虫害防治[7]。大球盖菇病虫害防治采取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手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物理防治措施:栽培场地撒石灰消毒;栽培原料无霉变并日光暴晒;黄色黏虫板诱杀飞虫;5%的盐水灭杀蛞蝓;及时拔除竞争性鬼伞等。主要农业防治措施:严格把控菌种质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调控好温度、CO2含量;栽培场地避开养殖场、工厂;保持场地内外环境的清洁。化学防治要使用已登记允许在食用菌上使用的低毒、低残留药剂,在整地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杀虫杀菌药剂,但是严禁在子实体阶段使用化学药剂。
大球盖菇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为细菌性软腐病,具体表现:出菇期,菌柄质量变重且变软,难以支撑菌盖,颜色发生褐变、腐烂。引起大球盖菇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泛菌属Pantoeasp.,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5 ℃。因此,栽培大球盖菇要把控好温度、湿度,做好通风工作,尽量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的情况。一旦发现细菌性软腐病应及时摘去病菇,待出菇结束后用二氧化氯杀菌剂等对出菇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可降低病原菌基数[8]。大球盖菇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畸形菇,具体表现:菌柄纵向爆裂以及菌柄表皮横向皲裂,主要原因是空气相对湿度突然降低,菌柄内外湿度差过大。因此尽可能避免直接向子实体喷水,并要控制好空间相对湿度,把握好喷水时机,避免因天气原因导致湿度差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