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双碳战略的形势走向与国别模式

2022-11-28 12:11海骏娇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气候能源

海骏娇 王 振

一、引 言

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在艰难中推进。由联合国倡导、全世界约178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于2016 年起实施生效,该协定提出“全球各国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发展目标。为推动《巴黎协定》有效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6 次缔约方大会(COP26)于2021 年10 月31 日至11 月13 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此次会议是全球层面上最新一次标志性的双碳战略行动,与会197 个国家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并形成“2030 年停止砍伐森林”等多项协议文件。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各国落实双碳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标志着全球双碳进程迎来一场“脆弱的胜利”1引自COP26 联合主席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的会后发言,原文为“a fragile win”。。

为此,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双碳发展的国家战略,新增或更新国家碳减排目标,构建并布局零碳的未来蓝图。根据英国智库能源与气候情报部门(ECIU)发布的“全球零碳追踪计划”(Net Zero Tracker),截至2022 年5 月,已有114 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的战略目标,这些国家代表了全球90%的经济总量、85%的人口以及88%的碳排放量;此外,有75 个国家提出其他不同程度的碳减排战略目标。2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Data-Driven EnviroLab, NewClimate Institute, Oxford Net Zero: Net Zero Tracker, https://zerotracker.net.

全球双碳战略走向不仅全面影响各个国家到21 世纪中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全球治理格局。从区域与产业发展的层面看,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将要求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并衍生出基于能源革命的区域转型与产业升级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碳排放大国,不仅要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更要全面把握全球双碳发展新趋势,努力融入乃至引领全球双碳发展大潮,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全面梳理新一轮全球双碳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其次系统分析近几年全球双碳发展战略中出现的新理念及重点热点领域,最后总结归纳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小岛屿国家、能源出口国等不同类型国家的双碳发展模式与特征,为我国双碳战略研究及相关行动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与参考。

二、面向未来的新进展与新挑战

世界各地的许多政府和企业已出台双碳发展战略,承诺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绿色经济做出努力。同时,全球碳排放增长趋势有所减缓,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限制下,2020 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9 年减少约5.6%。然而,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的长期趋势并没有变化,按照当前形势及各国已承诺的双碳战略目标,距离实现“1.5 度全球控温目标”仍有较大差距,3UNEP,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Nairobi: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0.无法有效规避气候灾害及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风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系列评估报告于2018—2022 年相继发布,重申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确定性影响,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将)造成的广泛性的巨大损失,评估了全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已有进展及长期影响,敦促全球各国抓住窗口期,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净排放量。

(一)新进展

全球双碳战略已取得部分阶段性进展,并在气候协定、绿色复苏、能源安全等多重背景下,开启新一轮发展浪潮。这些新进展突出体现在:全球碳排放增长呈现放缓态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全球碳市场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碳价攀升,碳排放权国际流动势头逐步显现;后疫情时代绿色经济复苏的需求上升,减排成本效益的预期更加积极,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企业界将在全球经济脱碳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全球碳排放增长放缓,能源脱碳得到更多响应

尽管2010—2019 年的全球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但是其年均增长率已降低为1.3%,较2000—2009 年间的年均增长率2.1%呈现放缓态势。2010—2019 年间,全球能源强度(单位GDP 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减少2%,能源碳强度(单位一次能源消费量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年均减少0.3%。2005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至少18 个国家实现了持续十年以上的绝对减排。1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能源部门贡献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因此全球碳排放增长趋势的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源系统的优化。一方面,低排放技术(Low-Emission Technology)的创新和传播得到政策支持,清洁能源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从2010 年至2019 年,太阳能的单位成本大幅下降85%、风能下降55%、锂电池下降85%。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投资力度提高。同样在2010—2019 年期间,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增长10 倍以上,电动汽车产量增长100 倍以上。因此,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使用量快速增加,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能源碳强度得到降低。2021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达到30.64 亿千瓦,可再生发电容量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上升到38.3%。2IRENA, Renewable Capacity Statistics 2022, Abu Dhabi: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2022.

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下,COP26 联合国气候大会促成了一系列能源脱碳成果,象征着煤炭的能源地位很可能会继续下降。首先,英国牵头倡导了“全球煤炭向清洁能源转型声明”,签署方承诺结束煤炭投资,扩大清洁能源规模,世界主要经济体到2030 年、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到2040 年淘汰煤电。已有40 多个国家加入该声明,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等煤炭消费大国;然而,全球煤炭消费量最大的中国和印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前的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均未参与声明的签署。其次,法国、丹麦等11 个国家或区域宣布成立“超越石油和天然气联盟”,旨在设定国家油气勘探和开采的结束日期,终止所有新的、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的特许权、许可和租赁。此外,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公共金融机构签署了联合声明,承诺在2022 年前停止对没有减碳措施的化石能源项目的直接公共投资,优先支持向清洁能源的转型。

除了政府层面的能源脱碳声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倡导在业务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美国苹果、微软、通用汽车等全球110 多家企业加入了“RE100”企业联盟,该联盟的目标是在业务中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根据IPCC 第六次评估预测,如果各国切实执行减排倡议和承诺,在实现有效控温目标的预期路径中,全球煤炭资产将在2030 年前面临搁浅风险,而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在本世纪中叶也将面临搁浅风险,同时,化石燃料的国际贸易量将会逐步减少。1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2. 全球碳市场加速建设,温室气体排放成本上升

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世界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数量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加速扩大。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统计,自2005 年全球第一个碳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U ETS)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全球共有25 个碳市场正在运行,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7%。仅2021 年启动交易的国家级碳市场就有3 个,分别为中国全国碳市场(China National ETS)、德国国家碳市场(German National ETS)和英国碳市场(UK ETS)。此外,另有22 个碳市场正在建设或筹备阶段,覆盖范围向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延伸,例如哥伦比亚、印尼、越南等国家。截至2021 年末,全球碳市场已累计筹集资金1610 亿美元。这些拍卖收入可以用于增加公共财政收入,用于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低碳创新等双碳战略措施的执行。2ICAP, Emissions Trading Worldwide: Status Report 2022, Berlin: 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2022.

随着世界各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深化,全球各个碳市场的碳价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各国相继公布新一轮碳中和(或零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市场预期碳排放权配额总量将会下降,因此,2021 年碳价大幅提高,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急剧上升。其中,全球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欧盟碳市场的配额价格突破100 美元/吨,创历史新高,比2020 年价格翻一番;两大北美碳市场(WCI 和RGGI)的碳价较2020 年上涨70%。中国全国碳市场于2021 年下半年启动交易,年底收盘价为54 元/吨(约合7.5 欧元/吨),比开盘价上涨约13%。3Refinitiv Carbon Team, Carbon market year in review 2021, Oslo: Refinitiv, 2022.

全球碳价仍然存在上升空间。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碳价每上升1 欧元,会使二氧化碳排放在长期内下降0.73%。世界银行围绕碳定价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将地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 度以内的目标,各国的碳价水平需要定在每吨二氧化碳约40~80 美元。4世界银行:《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1》,赛迪研究院译,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202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 年会上提出,IMF 对碳定价的一些分析表明,为了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控制气温上升1.5 到2 摄氏度的目标,在2030 年前完成25%~50%的全球减碳任务,2030 年全球平均碳价需要达到70 美元/吨。2021 年路透社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气候经济学家进行了提升碳价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实现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60%受访专家认为全球平均碳价需要提高到100 美元/吨以上。5Prerana Bhat, Carbon Needs to Cost at Least $100/Tonne Now to Reach Net Zero by 2050, Reuters poll,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cop/carbon-needs-cost-least-100tonne-now-reach-net-zero-by-2050-2021-10-25/.

在全球统一碳市场建立方面,《巴黎协定》第六条曾提出设想,通过建立一个由联合国监督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减排成本低的国家可以将自己的减排量在国际市场上售卖转让给减排成本高的国家,从而实现碳排放权在全球的最优配置,同时形成最低成本的减排路径。然而该条协定在实施细则上存在不少遗留问题。2021 年《格拉斯哥气候协议》议定了全球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明确了国际碳交易中的双重核算、征税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计划通过促进不同区域碳市场间的碳信用额度交易来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虽然建立全球统一碳市场在碳配额、统一碳价等方面仍存在难以克服的约束,但是预期未来全球各碳市场会进一步加深合作,实现碳排放权在国际上的流动。一些已有的动向包括,碳价相近的不同国家/经济体碳市场进行连接,使碳价将趋同,如2020 年瑞士碳市场与欧盟碳市场完成了连接;2021 年7 月,来自中、美、欧三方的高级别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代表举行线上会议,旨在共同推动形成全球性碳定价机制。

3. 寻求绿色经济复苏,双碳成为重要竞争领域

自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全球各国绿色发展浪潮开启以来,国家实施双碳发展战略的主要动机一直在于谋求经济绿色可持续增长。即,双碳战略首先是一项“新的增长战略”,目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零碳)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发展,在双碳竞争的新赛道占据全球领导者地位。

一方面,在后疫情时代,绿色经济复苏的需求和价值正在显现。例如,欧洲投资银行(EIB)2021—2022 年度气候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气候政策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改善生活质量。1EIB, The EIB Climate Survey 2021-2022: Citizens Call for Green Recovery, Luxembourg: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2022.一些英国智库的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复苏措施可以带来强劲的经济乘数效应,2Cambridge Zero Policy Forum, A Blueprint for a Green Future, 2020.(明智的)绿色投资可以为国民经济带来3 倍~8 倍的收益;3Vivid Economics, A UK Investment Strategy: Building back a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Economy, London: Vivid Economics Limited, 2020.在新冠疫情危机后,投资绿色复苏可以在未来十年为英国创造160 万个新工作岗位,具体领域包括家庭能源效率提高、低碳公共交通、植树和泥炭地修复等。4Carsten Jung and Luke Murphy (IPPR), Transforming the Economy after Covid-19: A Clean, Fair and Resilient Recovery, London: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2020.世界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22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指出,通过森林养护、土地修复、建立森林绿色价值链等路径,有助于实现经济的绿色复苏。5FAO, In Brief to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 2022: Forest Pathways for Green Recovery and Building Inclusive,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Economies, Rome: FAO, 2022.欧洲国家已经开启绿色复苏计划,2020 年7 月欧盟内部就500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政策达成共识,其中30%资金用于支持气候行动和欧洲绿色新政的实施;2020年6月,德国政府通过了1300 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其中500 亿欧元被用于聚焦“气候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未来方案”(Future Package),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包括电动交通、氢能、铁路交通和建筑等在内的多项举措;英国政府于2020 年7 月提出300 亿英镑的经济复苏计划,其中30 亿英镑专用于气候行动。1张雅欣、罗荟霖、王灿:《碳中和行动的国际趋势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 年第1 期。

另一方面,随着民众、政治和经济领域对气候影响和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双碳战略发展路径愈加可行。学界对碳减排的预期成本与收益给出了更加明确的估计:在不考虑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害时,减排行动对全球GDP 的总体影响较小,当控温目标设定为2℃(置信区间〉67%)时,预计2020—2050 年全球GDP 仍将至少翻一番,总体增长仅减少1.3%~2.7%,年均增长减少0.04~0.09 个百分点。在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害时,将变暖限制在2℃的全球成本将低于减少变暖的全球经济效益,如果将全球碳排放峰值控制在2025 年之前,那么会需要更高的前期投资,并带来更大的长期经济收益。2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在科学研究和行动倡议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在全球经济脱碳中发挥作用,气候科技乃至可持续领域获得的风投资金大幅提高。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黑石集团CEO 拉里·芬克(Larry Fink)先后在2021 年10 月举行的“绿色中东”倡议峰会、2022 年度“至CEO 的新年信函”上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巨大商机,下一个催生1000 家独角兽的领域将是气候科技,这些初创企业从事绿色氢能、绿色农业、绿色钢铁和绿色水泥等技术的开发,帮助世界脱碳并让所有消费者都能负担得起能源转型。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在2021 年的SOSV 线上气候科技峰会上表示,气候科技领域将获得大量投资资金,产生新一批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式的巨头企业。普华永道在《2021 年气候科技状况》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0 家气候科技初创公司,其中独角兽78 家;气候科技领域在2020 年下半年至2021 年上半年,获得投资总额达到874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0%(248 亿美元),占当年所有风投资金的14%;美国、欧洲和中国是全球三大最主要的气候科技投资市场。3PwC, State of Climate Tech 2021: Scaling Breakthroughs for Net Zero,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LLP, 2021.

(二)新挑战

全球双碳战略的实施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绿色溢价、能源和技术路径依赖、技术风险与不确定性、消费主义等。其中多数挑战随着科研、经济、政治、公众对气候影响和风险的认识的全面提高,以及多年可持续性倡议和行动产生的累计效应而逐渐淡化,如大量气候科技风投资金正在有效降低绿色溢价。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挑战正在出现,可以简单概括为:目标收紧、区际失衡、行动落差。

1. 目标收紧:全球控温目标从2℃变为1.5℃

1.5 度全球控温目标是指努力控制全球升温幅度到2100 年不超过工业化前的1.5℃,是《巴黎协定》设定的长期温控目标。此前,2009 年的《哥本哈根协议》提出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2℃”的长期温度目标,相关可行性研究及减排措施也均按照2℃设定而展开。1.5℃控温目标显然是对2℃目标的强化,实施难度将大大提高。

然而,1.5℃温控目标是必要的。2015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组织学界展开评估,通过气候模型预测升温1.5℃和2℃之间的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评估结果认为,以此前议定的2℃变暖限值作为“护栏”并不安全,太平洋岛国、撒哈拉以南非洲等脆弱国家无法应对2℃变暖水平造成的气候灾难,各国政府应以1.5℃为目标。IPCC 报告指出,若全球气温增长超过1.5 摄氏度,则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频率会增快,强度会增大,热浪和风暴的出现更加频繁;将对冰川、沿海等弹性较低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人类系统面临的风险也将增加。1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如果将变暖限制在1.5℃左右,那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在2025 年达到峰值,在2030年之前减少43%,并在2050 年左右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2050 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需要大幅下降,与2019 年相比,下降中值分别约为95%、60%和45%。而此前的2℃控温目标需要大约在2070 年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即“碳中和”。2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碳排放的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是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仍在持续上升,2020 年达到413.2ppm 的历史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同样刷新有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2013—2021 年期间平均每年上升4.5 毫米;3WMO,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1, Geneva: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2.2021 年全球平均气温已达到高于工业化前1.11±0.13℃,距离1.5℃控温目标所剩无几。2021 年10 月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2021 年排放差距报告》表明,根据各国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和已宣布的2030 年减缓承诺(截至2021 年9 月底),到2030 年全球预计排放量只能减少7.5%。按照这一减排趋势,到本世纪末升温幅度将达到2.7℃。4联合国环境署:《2021 年排放差距报告》,联合国环境署,2021 年。提高全球双碳战略行动目标迫在眉睫。

2. 区际失衡:全球气候公正难破困局

气候公正是涉及发展权的问题。一般意义上,当前所强调的国际层面的气候公正是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发达国家要为其获得的利益承担相应的主要责任,帮助弱势群体/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观念或行动,5赵斌:《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困局》,《现代国际关系》2021 年第4 期。具体体现在减排额度的分配以及资金、技术等补偿措施的执行。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印度等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最大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农业及工业化的快速经济增长期,其CO2排放在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已实现了自然达峰目标,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新阶段。但由于世界的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还处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CO2排放的攀升或平台期。6于贵瑞、郝天象、朱剑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 年第4 期。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仍然意味着能源安全和摆脱贫困的生存发展权问题。如果无法妥善应对转型乏力、工人群体利益保障等问题,势必影响国家整体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决心和积极性。1张莹、姬潇然、王谋:《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公正转型议题:概念辨析与治理进展》,《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年第2 期。此外,在将全球控温目标从2℃收缩为1.5℃,一方面是对脆弱国家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减排挑战。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太平洋岛国、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等气候脆弱且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最大的挑战。首先,气候风险存在区域差异。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损失和损害将难以避免地不断增加,并在各区域、系统和部门之间不均衡分布,集中在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贫穷的弱势群体中。其次,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存在区域差异。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资金主要来自公共财政,而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本就薄弱,加之不利的气候影响造成的损失和损害,国家经济增长将更加受阻,从而进一步制约气候适应行动的可用资金数量。因此,全球南方国家更紧密地合作,形成新的联盟(如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争取资金支持来应对困境,并在提交减排国家自主贡献时增加了附加条件,即自身有关气候适应计划的资金需求得到支持和保障。

然而,气候资金谈判依然任重道远。发达国家提供气候融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一项长期承诺。自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起,发达国家集体承诺在2020 年前每年提供至少1000 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然而这一承诺并未兑现。即使在欧盟国家内部,发展相对落后的中东欧国家与其他富裕国家之间也存在减排目标与援助之间的争议。据IPCC 报告,从2013—2014 年度到2019—2020 年度,追踪到的年度全球气候资金流增长了60%,这一规模低于《气候公约》和《巴黎协议》规定的集体目标。2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3. 行动落差:双碳倡议目标难以落实

“在全球变暖问题上,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言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COP26 气候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等多位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双碳战略的行动落实问题。然而在全球层面上,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和《全球碳预算2021》报告先后指出,从2020 年前后的全球减排效果来看,世界各国没有完成2015—2016 年向《气候公约》提交的自主减排目标,存在实施差距。在国家和区域层面,气候变化的进展同样不稳定,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逆转。例如,为了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一些欧洲国家重新转向了煤炭;美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并承诺在2030 年之前每年向欧洲提供500 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这些行为与此前承诺的、不再批准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项目相违背。3David Vetter, Climate Security Is Energy Security: COP26 President’s Warning to The World,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rvetter/2022/05/16/climate-security-is-energy-security-cop26-presidents-warning-to-the-world/.再如,印度尼西亚拥有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的雨林面积,曾签署“2030 停止森林砍伐协议”,但是在签署的第二天就表示退出协议。在企业层面,德国气候研究智库新气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研究成果表明,从截至2021 年底的表现来看,全世界范围内一些大企业诸如亚马逊、宜家、雀巢、联合利华等商业巨头到2030 年前恐将无法兑现自己制定的净零碳排放目标,预计届时平均可削减23%的碳排放。1Isabelle Jani-Friend and Angela Dewan, Some of the World's Biggest Companies are Failing on Their Own Climate Pledges, Researchers Say, https://edition.cnn.com/2022/02/07/business/companies-net-zero-climate-report-intl/index.html.

双碳战略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可以部分归结为各项战略、协议缺乏监督实际行动的机制,只有长期目标,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短期目标。因此,如何制定在经济、技术、制度上更为可行双碳战略方案,也是新一轮双碳战略实施中的一大挑战。

三、全球双碳战略的新思想与新构架

为了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2020 年后全球人为二氧化碳净排量(剩余碳预算)仅有5000 亿吨空间,2若以1.5度控温目标为标准,那么剩余碳预算为5000亿吨;若以2度控温目标为标准,那么剩余碳预算为11500亿吨。大约相当于2010—2019 年累计净排放量的1.25 倍。3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另据美国国家科学院(NAS)估算,除了减排活动,到2050 年全球每年需要平均清除100 亿吨的二氧化碳,并在2050—2100 年平均每年清除200 亿吨。4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Division on Earth and Life Studies, et al, 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and Reliable Sequestration: A Research Agenda, 2018.毫无疑问,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存在近似线性相关关系,气候变化也已经破坏了人类和自然系统,5IPCC,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然而,人类及时而有效的行动仍然可以应对这些风险,未来十年的行动至关重要。

(一)新思想

新一轮全球双碳战略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各领域专家学者对双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大量国际组织、智库、咨询公司发布相关研究报告,追踪双碳战略进程,探索双碳战略路径,提出了净零排放、净复排放等一系列新发展概念与发展倡议。

1. 碳中和与净零排放

碳中和和净零排放是新一轮双碳战略中的核心概念,是各国发布并执行的主流双碳战略目标。2015 年《巴黎协定》提出,“21 世纪下半叶,在全球温室气体人为源的排放量与人为汇的清除量之间取得平衡”,形成了碳中和、净零排放等概念的雏形,对应的常见英文形式有Carbon Neutral、Carbon Neutrality、Climate Neutral,以及Net Zero、Net Zero Carbon、Net Zero CO2、Net Zero GHG,等等。一般而言,碳中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碳中和包括全部温室气体(包含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含氢氟碳化合物等多种气体),“碳”代表二氧化碳当量,对应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狭义的碳中和仅包括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6张浩楠、申融容、张兴平、康俊杰、袁家海:《中国碳中和目标内涵与实现路径综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 年第2 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难度显然高于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二氧化碳之外的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对于全球控温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成为新一轮双碳战略的新热点。

根据全球零碳追踪计划(Net Zero Tracker)数据,截至2022 年5 月,共有114 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包括中国、美国、印度等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另有115 个省(州)级区域、235座城市提出碳中和目标;在2000 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中,有701 家提出碳中和目标。1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Data-Driven EnviroLab, NewClimate Institute, Oxford Net Zero: Net Zero Tracker, https://zerotracker.net.

2. 净负排放

净负排放战略是碳中和与净零排放战略之后的更高阶段的双碳战略目标。净负排放(Net Negative)指从大气中人为清除的二氧化碳量大于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狭义);或大气中人为清除的温室气体量大于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广义)。净负排放与负排放技术(NETs)、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等路径息息相关,核心在于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

国外学界和智库已经率先开启净负经济战略研究,如达沃斯论坛于2021 年发布白皮书《从净零到净负:给领导者的脱碳指南》;2WEF, Net-Zero to Net-Negative: A Guide for Leaders on Carbon Removal, Cologny/Geneva: World Economic Forum,2021.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创建了美国能源和工业系统模型,提出重建美国能源基础设施,从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乃至净负排放的路线图;3Julie Chao, Getting to Net Zero-and Even Net Negative-is Surprisingly Feasible, and Affordable - New Analysis Provides Detailed Blueprint for the U.S. to Become Carbon Neutral by 2050, https://newscenter.lbl.gov/2021/01/27/getting-tonet-zero-and-even-net-negative-is-surprisingly-feasible-and-aあordable/.牛津大学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实现净负碳经济》。4Johannes Bednar, Michael Obersteiner, et al, Operationalizing the Net-negative Carbon Economy, Nature, vol. 596,2021, pp. 377-383.在企业领域,美国微软、英国阿斯利康等公司也在发展战略中提出净负排放目标。国内目前对净负战略的研究寥寥无几。

3. 气候弹性发展

现阶段,网络攻击信息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开放、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其中包括很多的垃圾邮件,这些垃圾邮件当中,有很多已经被黑客植入了病毒,用户一旦点击查看的话,就会感染病毒,导致系统出现瘫痪,影响到正常使用。[2]

IPCC 第六轮评估报告提出气候弹性发展(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的概念,其本质是一种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战略。气候弹性发展是指通过实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适应措施,以支持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生态系统、城市和基础设施、能源、工业、社会等多领域。其中“弹性”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具有应对风险事件、趋势或影响的能力,能够通过响应和调整维持自身基本功能、特性和结构(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表示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保持适应、学习和转化的能力。报告特别指出,城市系统是实现气候弹性发展的关键场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因为沿海城市和区域人口密集且面临着更大的气候复合风险,同时沿海城市往往在全球贸易供应链、文化交流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5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4. 科学减碳倡议

科学减碳倡议(SBTi)旨在建立各行各业的科学减碳标准,并倡导全球企业参与双碳战略、设定科学减碳目标。SBTi 于2021 年10 月推出世界首个企业净零标准,已成为企业气候行动领域的战略标杆之一。SBTi 源于碳信息披露项目(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之间的合作,是全球商业气候联盟的组成部分。

截至2022 年5 月,已有3000 余家公司加入SBTi(占全球经济市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约1000 家公司承诺通过SBTi 制定科学减碳目标,实现净零转型。1SBTi, Science Based Net Zero- Scaling Urgent Corporate Climate Action Worldwide-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Annual Progress Report 2021, Science based targets, 2022.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电通国际(Dentsu International)等7 家公司首批获得SBTi 净零目标认证。

(二)新构架

为了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所有部门都需要深度减排。双碳战略框架基本涵盖能源转型、工业减排、低碳城市、低碳交通、土地利用、碳移除等六个方面,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因区域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中,绿氢利用、甲烷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海洋碳汇等新领域受到多个国家的重点关注。

1. 新一轮双碳战略的总体构架

全球双碳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尽快实现全球二氧化碳达峰(预计2030 年左右,近期),进而实现全球二氧化碳中和(预计2050 年左右,中期),在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后,继续实施二氧化碳净负排放战略,同时大幅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预计2100 年左右,远期)。全球双碳战略总体包含能源转型、工业减排、低碳城市、低碳交通、土地利用优化、碳移除等六大行动领域。

能源转型是双碳战略的核心领域,总体战略思路是从当前没有碳捕集与封存(CCS)措施的化石能源转向极低碳或零碳能源,同时伴随着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消费需求等目标。是否淘汰化石燃料是双碳战略中最大的争议之一,由此,能源转型可以划分为两种路径:一是发展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的零碳能源路径。即以超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满足全社会的用能需求,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往往需要达到80%以上,重点发展清洁电力(风电、光伏及储存)、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能及合成燃料等领域。二是发展化石能源脱碳化的极低碳能源路径。即保留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一定比重,并采用脱碳措施来消除化石能源的高碳属性,同时采用碳移除(CDR)技术来平衡剩余能源部门的排放量,重点发展CCS、CDR 等技术。2张浩楠、申融容、张兴平、康俊杰、袁家海:《中国碳中和目标内涵与实现路径综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 年第2 期。目前两种路径各有利弊,存在不同风险,各个国家的能源转型战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偏重,如法国、丹麦、意大利等国偏向零碳能源路径,美国、中国偏向极低碳能源路径。

(2)工业减排

工业减排的总体实施思路是从价值链入手,通过需求管理、能源和材料效率提高、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工艺优化以及末端减排技术等各个环节,共同实现工业净零二氧化碳排放。工业减排的重点行业有钢铁、水泥、塑料、金属制品制造等。工业部门的减排行动很可能会影响产业布局和地位,因此,需要区域乃至国家级的统一综合战略部署,以促进并保障工业部门实现可持续转型。

(3)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的总体实施思路是,通过发展低排放或零碳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形态布局、提高城市整体资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加强城市环境中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从而实现城市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化,尽量实现城市净零排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鉴于城市的消费模式及供应链产生的域外乃至全球影响,城市低碳战略(或零碳战略)还需要考虑并解决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排放问题。

在低碳城市战略中,发展绿色建筑(或零碳建筑)具有很高的减排潜力。绿色建筑行动通常分为施工阶段、使用阶段和处置阶段。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往往更加关注新建建筑,发达国家则更加关注建筑改造。

(4)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的总体实施思路是通过需求干预措施减少运输服务需求,并通过发展低排放技术转向节能运输方式,从而减少交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需求干预措施包括通过优化城市形态、改善连通性和可达性,以及鼓励消费者绿色出行;在节能运输方式中,以低排放电力为动力的电动汽车为陆上交通提供了最大的脱碳潜力。

(5)土地利用优化

土地利用优化可以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并增加碳汇。IPCC 报告显示,2020—2050 年间,可持续的农林和其他土地利用战略(AFOLU)可以以低于100 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成本,每年消解高达80~14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战略路径主要包括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沿海湿地、泥炭地、稀树草原和草地)的保护、管理和恢复,可持续的农作物管理、畜禽管理与农业碳封存,可持续健康饮食、平衡饮食、绿色消费与粮食节约等。其中,减少热带地区森林砍伐可以产生最高的增汇效应。

(6)碳移除

碳移除是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并将其持久储存在地质、土壤、海洋或其他产品中的人类活动,用于抵消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难以减少的剩余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乃至净负排放的关键环节。碳移除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通过增强地球自然系统的固碳能力实现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具体方式包括植树造林、改进土地管理、施用生物质炭、增强陆表风化、发展蓝碳、海洋肥化和海洋碱化等。第二类主要依靠技术手段(即负排放技术)直接从大气或海水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捕获的碳与气候系统相隔离,包括直接空气捕获(DAC)技术、从海水中提取二氧化碳的双极膜电渗析(BPMED)技术、生物能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BECCS)技术等。1纪多颖、张倩、骆祉丞、陈扬馨:《CMIP6 二氧化碳移除模式比较计划(CDRMIP)概况与评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9 年第5 期。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减排范围从二氧化碳扩展至所有温室气体,CDR 领域有扩展成为温室气体移除(GGR)的趋势。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对双碳战略各行动领域的全球平均减碳潜力和减碳成本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发现,到2030 年,平均减排潜力最大的领域是能源转型和土地利用优化,具体而言,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减少森林砍伐每年分别能够减少约40 亿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各领域平均减排成本随着减排量的增大而提高,相对而言,太阳能和风能利用、高效照明、电器和设备的前期减排成本相对较低。2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2. 新一轮双碳战略的热点领域

随着技术积累与成熟,太阳能、风能、城市系统电气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需求侧管理、森林草地和农作物绿色管理等细分领域的成本效益不断提高,得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双碳战略中进行部署和发展。在这些传统领域之外,面向净零排放乃至净负排放的新一轮双碳战略开启了一批新兴热点领域,潜力与风险并存,例如绿氢利用、甲烷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海洋碳汇等。

(1)绿氢利用

氢能是净零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工业和长途运输等难以电气化的脱碳部门、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能源的季节性存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且可行的减排替代方案。氢能根据原料来源可以分为绿氢、蓝氢和灰氢,其制备成本和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绿氢是由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电解氢,碳排放强度最低,但现阶段成本最高,与化石燃料和其他替代低碳技术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然而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1.5℃控温目标下的全球氢贸易:绿氢成本与潜力报告》,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以及电解槽的规模经济效应显现,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绿氢将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预计绿氢将在未来十年内达到与化石燃料制氢同等的成本。另据估算,全球绿氢供能潜力巨大,相当于2050 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量的20 倍以上。3IRENA, Global Hydrogen Trade to Meet the 1.5°C Climate Goal: Part III - Green Hydrogen Cost and Potential, Abu Dhabi: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2022.

多个国家和地区将绿氢作为新一轮双碳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氢能源战略,试图抢占氢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例如,日本是世界氢能发展的领先国家之一,2014 年提出建设“氢能社会”,2017 年公布《基本氢能战略》,明确了2030 年和2050 年的“氢能社会”战略愿景。德国政府于2020 年6 月通过《德国国家氢能战略》,以发展“绿氢”为重点,设定了到21 世纪中叶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并计划成为氢技术的全球领导者;随后,欧盟于同年7月发布《欧盟氢能源战略》,将绿氢作为欧盟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法国于同年9 月公布《国家氢能战略》,提出将大力发展电解制氢行业、氢能交通等领域。2020 年11 月,美国发布《氢能计划发展规划》,更新了此前发布的《国家氢能路线图》(2002 年)以及“氢能行动计划”(2004 年),提出未来十年及更长时期氢能研究、开发和示范的总体战略框架。我国政府于2022 年3 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提出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2)甲烷减排

甲烷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目前,甲烷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的2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相比二氧化碳,甲烷的升温效益是二氧化碳的28 至36 倍;在短时间内(20 年),升温潜能值比二氧化碳高80 倍以上,且在大气层留存时间远远少于二氧化碳(约10 年)。因此,针对甲烷的减排措施可以带来比二氧化碳减排措施更快的控温效果。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CCAC)联合发布的《全球甲烷评估——甲烷减排的成本与效益》,利用现有减排技术,到2030 年,可将人为甲烷排放减少45%,即1.8 亿吨/年。该措施可使2040 年温升减少0.3℃。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Climate & Clean Air Coalition, Global Methane Assessment: Benefits and Costs of Mitigating Methane Emissions, Nairobi: UNEP, 2021.

美国和欧盟在于2021 年共同发起《全球甲烷承诺》,参与国承诺到2030 年将人为因素造成的甲烷排放从2020 年水平上减少至少30%。该承诺现有111 个国家参与,占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的约45%。中国是全球甲烷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虽然没有加入《全球甲烷承诺》,但是中美在COP26 气候大会期间发表的《中美关于在21 世纪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也将甲烷减排作为一个与二氧化碳减排并行的重要单独事项。这象征着中美未来会在甲烷减排方面展开合作。

欧美主要国家在甲烷减排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加拿大于2016 年率先制定甲烷减排目标,2021 年进一步将目标提升为,到2030 年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甲烷排放量比2012 年的水平至少减少75%。2020 年10 月,欧盟发布《欧盟甲烷战略》,提出了在欧盟和国际范围内减少甲烷排放的措施,并计划建立国际甲烷MRV 标准。2021 年11 月,美国公布《美国甲烷减排行动计划》,覆盖了油气、废弃煤矿、垃圾填埋、农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涉及法规、财政激励、政PPP 模式、数据披露等政策工具。

(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CCS 技术的新发展趋势,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按照技术流程,分为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等环节。与CCS 技术相比,CCUS 可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CCUS 与CCS 都属于负排放技术,是减少大规模化石能源和工业源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国际能源署(IEA)研究报告认为,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CCUS 是保障全球于207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第四大贡献技术,占累积减排量的15%;在2050年全球能源系统净零排放情景下,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捕集量预计将达到16.7 亿吨/年,2050年为76 亿吨/年。

部署CCUS 和CCS 可以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时间,减少资产搁置的风险,因此,在新一轮双碳战略行动中受到化石能源消费大国的重点关注。我国科技部已于2011 年和2019 年先后发布两版《中国CCUS 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 版路线图明确了我国CCUS 技术至2025、2030、2035、2040 及2050 年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发展愿景;我国生态环境部于2021 年发布《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对比了全球市场,分析了我国CCUS 的封存潜力、需求和成本。美国作为化石能源消费大国,2020 年美国能源部投入2.7 亿美元支持CCUS 项目,旨在大力支持CCUS 项目发展。1蔡博峰、李琦、张贤等:《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 路径研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2021 年。

(4)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CS)是指通过保护、恢复和改善土地管理等措施,增加全球自然景观和湿地的碳储量,或避免其排放温室气体。自2015 年提出以来,NCS 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以及国际组织的大力推行。2John Lang, Growing Up: The Story of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https://eciu.net/insights/2020/growing-up-naturalclimate-solutions.它是节能减排之外,促进双碳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联合国对于NCS 的评价是:该方案一方面对自然环境或经过改进的生态系统进行维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另一方面也应对社会挑战,既增进人类福祉,又改善生物多样性。无论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障、人类健康、防灾减灾还是经济发展,大自然都能帮助人类找到最佳应对方案。研究表明,从现在到2030 年,NCS 可以提供高达37%的减排目标(基于2℃控温情景的估算);3Bronson W Griscom, Justin Adams, et al,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vol. 114, 2017, pp. 11645-11650.到2025 年,NCS 可以为美国减少26%~2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2005 年排放水平);4Joseph E. Fargione, Steven Bassett, et al,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Advances, vol. 4, 2018.在一半热带国家,有效的NCS 可以减少50%以上的全国排放量,在四分之一以上的热带国家,有效的NCS 潜力甚至大于国家排放总量。5Bronson W Griscom, Jonah Busch, et al, National Mitigation Potential from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in the Tropic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vol. 375, 2020.

已有国家和区域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中明确应用了NCS。例如,新西兰的气候变化规划中,提出减少农业排放和林业碳抵消,作为其实现2050 年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加州政府在其《2030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将加强土地部门固碳列入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柱策略之一。

(5)蓝碳(海洋碳汇)

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 倍、大气碳库的50 倍,对于调节气候变化、实现碳负排放具有重要意义。1焦念志:《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 年第2 期。然而,和陆地碳汇相比,海洋碳汇尤其是深海碳汇的成因、过程机制等仍不甚清晰,因此,需要继续加强专项科学研究,为碳中和战略提供科学路径。

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200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多家机构共同发布了《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随后,蓝碳概念逐渐进入双碳战略领域,成为COP25、COP26 联合国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部分国家开始重视蓝碳资源对于碳负排放的作用并采取行动。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在2022 至2023 财年投入1 亿澳元用于向海洋公园和蓝碳相关项目投资。美国在《迈向2050 年净零排放长期战略》中明确提出“发展基于自然的海洋固碳”。我国在《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福建、山东、广东等国内多个沿海省市对发展蓝碳作出部署,以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

四、全球双碳战略的国别模式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禀赋和消费结构、人口规模、地理区位等因素导致各个国家承担着不同的气候责任、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气候风险、具备不同程度的气候适应能力。因而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中呈现不同的响应态度,具体体现为不同的双碳战略模式,在减排战略目标、时间线、关键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能源出口国代表了几种较为典型的双碳战略模式(见表1)。

表1. 几种典型国别双碳战略模式特征

(一)发达国家积极型减碳模式

发达国家双碳战略模式属于积极型模式。发达国家经济基础雄厚,经过工业化时期,多数国家已实现自然碳达峰,并对历史碳排放具有重大责任。以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中整体表现最为积极,将零碳发展作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契机(见表2)。其中,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已率先完成碳中和目标立法,有力保障了这些国家的双碳战略进入实质行动阶段;在关键领域中,率先发展绿氢、甲烷减排、碳移除(或温室气体移除)等新技术与新产业;英、法、德主张淘汰化石能源,其碳移除领域的负排放技术侧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CS),美、加、日、澳四国则坚持继续保持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发电量,其负排放技术侧重化石燃料脱碳和工业CCS。然而,发达国家双碳战略中的气候公平份额总体不足,气候融资贡献严重不足,在全球减排义务和气候公正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新兴经济体谨慎型减碳模式

新兴经济体双碳战略模式属于谨慎型模式。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比重较大,多数国家碳排放总量仍在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量将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中,新兴经济体减排压力最大,面临快速减排与持续发展的困局,整体战略偏向谨慎。总体来看,新兴经济体双碳战略的关键领域聚焦于可再生能源、工业减排、碳捕集与封存(CCS 或CCU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CS)等;能源结构中将保持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且对双碳战略的行动决心有待加强(仅有中国与俄罗斯分别通过政策文本和立法的形式规范双碳战略行动),但正在逐步提升。2022 年5 月,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发布《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联合声明》,强调推进气候多边进程(见表3),反对绿色贸易壁垒,敦促发达国家履行气候资金承诺,尊重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发展权及政策空间。

表2. 主要发达国家双碳战略特征

表3. 主要新兴经济体双碳战略特征

(三)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激进型减碳模式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双碳战略模式属于激进型模式(见表4)。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SIDS)指一些小型低海岸的国家。这些国家领土面积较小、经济实力有限、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且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碳战略普遍态度积极,双碳战略目标较为激进,但是受经济实力等因素影响,其减排承诺通常是有条件的,只有在获得更多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加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声音,这些国家特别组建了小岛屿国家联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AOSIS),现有39 个成员国和4 个观察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国家中已有约33 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其中圭亚那、苏里南两国声明已率先实现净零排放;另有6 个国家提出碳减排目标。

表4. 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四)能源出口国保守型减碳模式

能源出口国双碳战略模式属于保守型模式(见表5)。能源出口国,尤其是石油和煤炭出口国,对化石能源重度依赖,一方面自身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很高,另一方面能源出口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因此,这些国家对于清洁能源转型等双碳战略的立场一贯较为保守。进入新一轮双碳战略时期,随着阿联酋开始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转型,越来越多的能源出口国立场出现松动,发出碳中和倡议和声明。这一势头提振了全球双碳行动的信心。总体来看,能源出口国的双碳战略仍处于倡议和政策制定阶段,行动领域聚焦于化石能源脱碳、可再生能源和CCS 技术应用。此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也是能源出口国,因此在国家双碳战略中也均强调坚持一定的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化石燃料开采设施投资,并要求新建设施配备脱碳设施。

表5. 主要新兴经济体双碳战略特征

五、结 语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凝聚全球共识,全球双碳行动也面临着诸多新形势与新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区域、企业和国际组织开始实施或正在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目标的战略行动,形成一系列新进展、新挑战、新思想、新领域,以及适应不同区域的双碳战略发展模式。

概括而言,在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出台的新一轮双碳战略文件中,提出了碳中和和净零排放、净负排放、气候弹性发展、科学减碳倡议等新目标与新理念;战略框架大体上从能源转型、工业减排、低碳城市、低碳交通、土地利用、碳移除等六个方面展开,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因区域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同时,绿氢利用、甲烷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海洋碳汇、地球大数据等新领域受到多个国家的重点关注。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禀赋和消费结构、人口规模、地理区位等因素,不同国家承担着不同的气候责任、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气候风险、具备不同程度的气候适应能力,因而在新一轮双碳战略中,体现为发达国家积极型减碳模式、新兴经济体谨慎型减碳模式、小岛屿国家激进型减碳模式、能源出口国保守型减碳模式等不同类型与战略取向。

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还刚刚起步,在迈向2060 年的征途中,不仅在产业、技术、能源等领域将面对各种新形势新挑战,而且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组织治理等领域也将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全球很多国家已经把零碳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和学习理念,高度关注全球和其他国家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所展开的战略安排,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坚持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气候能源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