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2022-11-28 09:10王振红祁梦菲
关键词:山东省实体融资

王振红,杨 芮,祁梦菲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曾在多个场合提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等重要论断。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作为中国唯一拥有41个大类的工业大省,山东省连续12 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

近年来,山东省与广东省、江苏省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断扩大。 与浙江省相比,山东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互联网企业和高科技产业较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如何更多地依靠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山东省目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实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与老百姓投资难并存,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出现脱实向虚、实体产业发展空心化等问题。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既呼唤金融支持,也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构建现代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山东省至关重要。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下面从两个方面梳理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主流经济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促进论。 认为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金融结构优化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Goldsmith,1970)[1],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与发展(Shaw,1973)[2]。 第二种观点是抑制论。 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Patrick,1966)[3], 金融发展领域的权威学者Levine(2005)对金融体系较为发达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持怀疑态度。 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交互作用。 国内学者从金融结构、金融基本功能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林毅夫、孙希芳(2009)指出最优的金融结构应该是适应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同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是不同的,最优金融结构是动态的[4]。 李扬(2017)认为应环绕媒介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个基本功能,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5]。 何德旭(2018)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6]。 李智峰、王学军(2020)分析了金融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优化金融结构的措施[7]。 魏丽波、姚莉(2020)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要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实现金融和实业的辩证统一[8]。

(二)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李青原、李江冰(2013)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促进了中国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9]。 张晓朴、朱太辉(2014)认为,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匹配程度,改善金融供给是提高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有效措施[10]。 张林(2016)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 张雪芳、戴伟(2016)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提高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不利于提高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12]。 李健、张兰(2018)指出,金融发展增速与实体经济部门增速不超过24.34%时,金融发展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13]。 张同功、刘江薇(2018)利用我国31 个省市实体经济融资额和增加值,测算了我国东西部地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出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有助于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14]。 冯锐、陈泽锋(2021)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15]。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从宏观层面对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然而区域层面尤其是山东省的文献较少。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体经济将产生新的资金需求,山东省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山东省现代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回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山东省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山东省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为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山东省坚持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这极大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1.实体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山东省实体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2004 至2019 年期间,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实体经济总量由2004 年的12 491.44 亿元增至2019 年的62 541.51亿元,增长了4 倍。 2021 年,山东省工业“压舱石”根基牢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这说明实体经济为山东省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山东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 年的67 ∶17 ∶16,转变为1978 年的33 ∶53 ∶14,2020 年三次产业占比为7.3 ∶39.1 ∶53.6。 自1984 年起,山东省第一产业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 2006 年至2021 年期间,山东省第二产业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比由31.8%上升至52.81%。 第一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这说明山东省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山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削减旧产能、释放新产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3.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首先,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山东省大型实体企业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例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浪潮、魏桥、如意、山东重工等知名品牌和行业龙头企业。 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活跃,拥有796 件驰名商标和792 件地理标志商标,44 个品牌入选2020 年“中国500 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山东省拥有51 个优质产品基地,20 个“泰山品质”认证产品。 其次,科技创新稳步增强。 2018 年,有研发活动的高技术制造业898 个,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226 亿元,新产品开发项目7 848 个。 2019 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1 494.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 2020年,山东省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为18 203家、225 家和419 家。 2021 年,山东省发明专利授权为3.6 万件,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为0.3 万件,拥有15 万件有效发明专利。

4.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增强。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诞生了许多知名民营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进入21 世纪,山东省出现了魏桥创业、东明石化、歌尔股份、鲁花、龙大、华熙生物、英科医疗、光威复材、道恩股份等一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其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行业发展前景好,技术门槛高。 这一代企业家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和技术,更加重视科技的力量,使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大幅度增加。 2008 年之后创业的企业家,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国际性视野,创新能力更强。 虽然企业注册地在山东省,但是企业业务和人际关系网络遍布全国乃至全球。 截至2021 年年底,山东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 328万户,比2018 年增加400 万户,这说明山东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1 年,民营经济撑起了山东省经济半壁江山,民营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1.2%,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2%。 山东省各级政府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二)山东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8 年9 月,山东省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了45 条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当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利润增长缓慢、生产要素不足、脱实向虚等。

1.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目前,山东省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进行基础研究和从事原创性研发。 2021 年山东省研发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为2.23%,低于全国的2.44%, 低于广东省的3.14%、江苏省的2.95%、浙江省的2.9%。 据«202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排名分别为第1、第3 和第5 名,山东省为第六名。山东省实体经济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人口增长率较低,鲁东、鲁中、鲁西区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2019 届非本地户籍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为23.54%,从省外流向看,约70%的毕业生流向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 互联网、金融、教育、房地产、进出口等是受毕业生比较欢迎的行业,山东省以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为主导,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高端产业就业机会少,与年轻人行业选择之间存在偏差。 作为孔孟之乡,山东人经商意识淡薄,缺乏企业家精神,创业热情不足。 与江浙地区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仍不够发达,工资较低,就业机会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 伴随着人才的净流出,山东省2016 至2019 年GDP 增长速度全国排名,分别为16、17、22 和26 名。

2.实体经济利润增长缓慢。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明显增加,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 目前山东省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山东省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消费者对商品需求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需求结构升级进程较快。 然而实体经济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部分行业尤其是低端产品出现产能过剩。 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随之增加。 但是高端产品国内供给不足,相应的服务体系也相对滞后。 其次,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 实体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尤其是处于低端产业链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实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出现用工荒,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税收负担较重等。 从2021 年下半年开始,电力和煤炭等能源供应紧张,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压力非常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收入利润率为2.93%。

3.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不足。 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支持。 目前,山东省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不完善,还没有形成资源和生产要素等区域间合理流动的机制。 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需要改善,仍存在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政府过多干预等问题。 山东省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缺乏激励实体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配套措施。首先,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由于原材料、燃料、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实体经济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 其次,缺乏核心技术。 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敢于创新,才能抓住新机遇。 实体经济企业只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再次,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高。2021 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中,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上榜企业数量分别为96 家、92 家和61 家。 山东省仅有53 家企业入围,与上述三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山东省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精准施策,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4.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与金融和房地产失衡。 一方面,实体经济企业面临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加剧,效益下滑问题;另一方面,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它们的投资期限短且投资回报高,为追求更多的投资回报,大量资金流入这两个行业,导致金融风险增加,容易引发金融泡沫。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体企业存在资金供给不足,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2021 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的收入利润率为2.93%,低于中国企业500 强的利润率4.53%,远低于世界500 强企业的6.57%。 从净利润来看,前10 名企业全部集中在金融和互联网行业。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利润率较低,增发的部分货币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系统内自我循环。 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等,大力支持房地产行业发展,房价超出了人们的购买力;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盈利和财富积累能力,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使得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山东省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1.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融资增量持续增加。 2020 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余额为15.2 万亿元,融资规模增量达到20 108亿元。 社会融资数量增加,新增融资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2020 年山东省涉农、普惠口径小微、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1 795.9亿元、11 153.6亿元和665.8 亿元。

2.社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先,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力度加大。 截至2020 年末,已有133.2 万户普惠小微企业获得过贷款,其中42.2万户小微企业是新增数量,同比增长70%。 2020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加2 345.3亿元,同比增长100%。 其次,信用贷款增长速度显著提高。 2020年信用贷款余额和增加量同比增长分别为22.9%和110%。 再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涉农贷款同比大幅度增加。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37.5 亿元,涉农贷款增加2 768.3亿元,前者创近十年新高,后者为2019 年的2.8 倍。 最后,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直接融资占比显著提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逐渐提高,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2020 年山东省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融资之和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6.4%,高于2019 年的27.5%。 各类企业股权融资447.85 亿元,同比增长179%。 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2 320 亿元,截至2020 年年末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余额为5 890 亿元。

3.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以2020 年12 月新发企业贷款为例,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0.38%、0.53%、0.55%和0.76%,其中普惠小微企业降幅最大,同比下降0.93%。2020 年山东省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 970 亿元,为市场主体办理贷款本息延期5 113 亿元。截至2020 年末,小型和微型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1 530.1亿元,“银税互动”融资服务平台贷款余额186.3 亿元,全年共为6 282 家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785 亿元。

4.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创新进程加快。 2020 年山东省首创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初步建立省市县三级金融辅导体系,金融辅导员和服务专员8 600 余名,辅导队有1 968 支。 由于缺少担保,经营记录和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抵押物品等原因,小微企业往往很难获得信贷支持。 为了更好地向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在进入企业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银行辅导员既向企业解读相关政策,又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还提供上市挂牌等服务。 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的推行,极大提高了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能性,在辅导的近3 万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占比分别为90%以上和80%,为1.4 万余户企业解决融资3 738.6 亿元。 山东省金融体系改革创新进程加快。 一方面,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试验区;另一方面,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申建工作进展顺利。

(四)山东省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金融体系相对滞后,资金配给不均。 山东省金融体系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导,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体系不匹配。 金融机构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更愿意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不愿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与服务业相比,工业企业实物资产占比大。山东省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提高,然而服务业贷款增速下降,贷款增速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2015 至2020 年期间,山东省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额由9.7 万亿元增加至14.91 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由3 031.6 亿元增至4 567 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比2015 年提高1%。 截至2020年末,山东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1.8 万亿元,全年新增1.36 万亿元,占全国增量的6.8%,这说明资金供给充足,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截至2020 年末,山东省本外币贷款余额9.8 万亿元,新增贷款1.15 万亿元,占全国增量的5.8%。 存款增量超过贷款增量,说明山东省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在实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需求仍然难以满足,尤其是中小微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老百姓“投资难”问题并存,这关系着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020 年末山东省市场主体总数为1 185.8 万户,有贷款需求的普惠小微企业户数为133.2 万户,企业金融辅导员为1.4 万余户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获得信贷支持的企业数量占比为11.35%,这说明山东省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 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有限,存在金融资源错配问题,亟需加大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力度。

2.金融业内部结构失衡,债权债务融资占主导。 近年来,山东省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但仍存在金融业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 在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排名前三的是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这说明债权债务融资仍是山东省的主要融资方式。 山东省实体企业的融资结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尤其是银行信贷所占比重较大。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发展相对缓慢,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2021 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 强企业的数量分别为81 家、75 家、59 家和39 家。 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山东省境内上市公司229 家,占我国上市公司总数的5.41%,这说明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上市公司数量与GDP 体量和规模不相符,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2020 年山东省新三板挂牌公司425 家,各类企业股权融资合计447.85 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24%。 全年企业债券融资3 520.3 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7.6%。 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增量的19.84%,这说明山东省社会融资结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发挥,造成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体系风险增加,不利于金融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服务新经济能力需要提升。 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山东省银行贷款的余额来看,贷款服务新经济能力需要加强。 同时贷款对象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2020 年山东省仅有3 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 强,排名分别为36 位、97位和98 位,这说明山东省金融体系服务互联网等新经济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贷款抵押范围太小,限制了新兴经济实体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利于其持续成长。 2020 年末山东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 844.3亿元,全年增加537.5 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仅为4.67%。 直接融资不发达,而间接融资又不能提供贷款支持时,就会出现资本无序扩张。 对于新兴经济,例如互联网企业、信息科技企业等,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现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

双循环发展格局将对我国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特点,能适应新发展格局下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的新变化、新特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我国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主要目标是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程度

首先,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顺应经济全球化态势,适应国际市场金融规则,满足实体经济企业不同的交易方式和市场规模的要求。 其次,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其资本市场更具活力,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融资渠道和中长期资本;同时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强劲的支持。 股权融资可以使资金供求双方联系更加紧密,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金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股权融资能够发挥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作用,严格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督机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可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再次,具有普惠性的现代金融市场,能够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例如民营企业和“三农”领域,能够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提升它们参与双循环的金融可得性。

(二)现代化的金融产品体系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金融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既是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又有利于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参与双循环的能力。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各类市场主体不同期限和不同规模的融资需求,还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在金融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供求双方相互竞争,价格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资本从低收益企业流向高收益企业,这不仅优化了资本的配置,还提高了实体企业的效益。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既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实体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而有利于实体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近年来,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逐渐应用于金融行业,数字金融应运而生。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和交易成本,还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范围,更好地服务欠发达地区实体经济发展。

四、山东省现代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既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对外开放。 目前,山东省的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增长不协调,金融结构滞后于实体经济增长,这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然而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这抑制了山东省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结构。对缺乏抵押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山东省已经实施的专利质押融资方式效果较好,既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又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 作为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和胶东半岛经济圈的核心,济南市和青岛市对推动山东省区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济南市和青岛市应加大与周边地区的金融资本流动,进而改善发达地区金融资本投入过多,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本投入过少的局面,推动山东省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山东省的银行集中度高,四大国有银行发挥着主要作用。 山东省不仅要继续发挥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还应鼓励地方性银行和小型金融机构设立,形成各类主体合作互补的银行体系结构,以更好地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 因此,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增长。

(二)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企业创新活动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构建与双循环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应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山东省需要激发创业主体的活力和创新求变的动能,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 山东省应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提升股权融资比重,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改善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结构。 此外,还应丰富融资工具种类,使实体经济企业可以选择更便利的金融工具。 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渠道越多元化,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越强。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越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就会越高。

(三)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新经济能力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近年来,金融领域已经广泛出现移动支付、智慧网点、智能投顾、数字化融资等新业态。 山东省金融企业有责任抓住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在双循环格局中发挥表率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山东省传统金融机构应优化信贷结构,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通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痛点,进一步释放实体企业的创新活力。 数字经济不仅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山东省可以通过设立数字转型专项贷款和数字产业发展基金等,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最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山东省实体融资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再见,雪姑娘
融资
融资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7月重要融资事件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