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研究导论》 (2018年版)述评

2022-11-28 02:11叶胜华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体学语篇话语

焦 丹,叶胜华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语篇研究导论》是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2018年出版的著作,由Jan Renkema和Christoph Schubert两位教授合作撰写。语篇研究主要探究口语交际中的形式和功能关系[1],立足于人类口语交际的普遍性视角,试图揭示形式和功能关系的本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是否有必要将语篇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些是话语研究工作者长期关注的课题。全书共15章,分四大模块。本文首先介绍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然后作简要述评。

二、内容简介

第1章是全书简介,初步界定语篇研究定义,提出语篇研究主要是探究口语交际中的形式和功能关系,指出该定义试图解决的两个问题,继而展示本书撰写目标以及内容框架。

第一大模块(第2-3章)概述语篇研究基本框架。第2章讲述语用框架内容,阐释B ühler“工具论模型”(Organon Model)在语篇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阐述言语行为理论,指出理论类型以及妥适条件,用经典记述句(constative)和述行式(performative) 事例巧妙引出言内行为、言外之意和言后行为理论,加深读者对言语行为的理论认知。接着,枚举Searle的言外之意五种类型:阐述性(Representative)、指令性(Directives)、承诺性(Commissives)、表达性 (Expressives) 和宣告性(Declarations),继而分别举例加以阐释。借助实例剖析Grice会话含义四原则:量的原则(Maxim of quantity)、质的原则(Maxim of quality)、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除工具论模型、言语行为理论外,作者亦介绍了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以及礼貌理论。第3章剖析交际中的话语,阐释话语交际是讲话人与听话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并分别对语用学和符号学进行剖析,认为语用学为研究语篇形式和功能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此外,还阐释了符号学主要研究图标(iron)、索引(index)和符号(symbol)三类标记,借助符号(signs)、客体 (objects) 和符解(interpretants) 阐述语义三角 (semiotic triangle),同时指出符号互动论社会规则以及互动双方共同知识背景之重要性。借助Hymes的话语模式,依次对话语交际场景概况与功能语法的社会符号学进行剖析,继而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即对语场(概念意义)、语旨(交际意义)和语式(文本意义)进行一一详解,章末枚举语篇有序排列的七个必要标准: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 以及篇际性(intertextuality)。

第二大模块(第4-8章)阐述语篇中的重要概念。第4章论述话语类型,分析Jakobson语言风格六功能:所指功能(传达信息)、诗性功能(语言本身)、情感功能(表达态度)、意动功能(命令恳求)、寒暄功能(建立联系)以及原语言功能。这些观点对语篇研究影响深远,同时指出因交际功能不同、主题内容有异、体裁风格有别,故语篇结构种类多样。Werlich(1976) 把语篇分为说明类(expository)、描写类 (descriptive)、叙事类(narrative)、论辩类 (argumentative) 与指导类(instructive)五类,同时指出话语交流分口语和书面两类,点明话语并非孤立学科;之后引出理论并分析体裁,继而说明体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经历。此外,作者引入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即多模态研究话题以及话语在电子、网络以及数码方面的应用。第5章呈现结构形式,从被动态与主动态切入主题,引出命题(propositions) 概念,可谓之肯定陈述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话语体系进行整体性分析,借助实例剖析句子主题和话语主题特征,引出语言学中主位述位概念,阐述何为新旧信息、话题转移、话题跑题和话题持续等。此外,作者指出宏观构造的三规则,即省略原则、概括原则以及构成法则与上层结构之概念。第6章介绍话语连接包括衔接(cohesion) 与连贯(coherence) 两大类,援引具体实例展示衔接的五种类型,即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所指(reference)、连词(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五大类,继而详细阐述指称内容,指出照应关系分为内照应(endophora)与外照应(exophora)两类;内照应又细分为前照应(anaphora)和后照应(cataphora) 两部分。此外,作者指出语意连贯以及所涉七种句型;章末,作者简述修辞结构理论、语篇关系研究以及链接理论知识。第7章揭示语篇现象,指出语境的三种类别:社会和社会文化语境、语言学语境以及认知语境;点明指称概念依赖于社会语境中的话语,继而将指称分成人物、地点、时间、语篇、社会和情感六方面。接着介绍信息编排(management)概念,即语篇交际中句子内容如何规则呈现和分布,援引实例分析分级现象、收尾原则以及新旧信息在句中呈现情况。此外,引入视角化一词,即信息以多种不同视角呈现,如视点(view)、聚焦(focalization) 和情感(empathy)视角;介绍隐晦表达(implicit),包含预设(presupposition) 和推理(inferences) 两类。章末强调语境之于话语研究的重要性。第8章专题为文体和文体学,叙述文体学形式(form)、内容(content)和情景(situation)三方面,指出文体风格确立是文体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板块,倘若将文体学视为不同形式,则会产生不同问题,因而要特别注意不同文体学观点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接着论述话语分析应遵循标准化和客观性分析步骤。章末,指出文体学的日常应用以及当今时代文学的研究形式,如语料库文体学、语用语言学和认知诗学。

第三大模块(第9-12章) 概述语篇研究四大类型。第9章阐释话语分析,指出语篇分析是研究真实的对话场景,在分析时可引入转写方法,同时指出要意识到任何转写方法都具有选择性,提出话语转换是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借助Sacks提出的话轮转换理论(turn-taking theory),点明讲话者讲话时,听者不仅仅是被动地听,也要产生言语或非言语反应,从而说明理想的会话条件是两个交谈者之间相互转换话语,继而指出顺序组织(sequential organization) 概念,即对话顺序是系统性的话语持续转换,作者着眼于话语标志词,简要论述口语交际中的语用小词。章末,强调邻接对(adjacency pair)是对话中的最小单位,可通过增加长邻接对的策略去分析长句。第10章的信息性话语主要为受众提供事实,增加其知识储备。作者点出学术写作归属于信息类话语,展示可读性程序(readability in a formula)形成之四步骤,指出判断对话语理解程度的最常用方法是完形填空,继而援引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阐明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会自动填补空格;同时指出话语质量高低会影响传递给读者的效果,从而影响话语质量评估。Diederich曾构建过评估模式并设计实验,查明并总结出影响评估的五种因素,继而提出有效提高话语质量的方法。第11章叙事板块是“工具论模型”三大基本的文本形式之一。从童话故事切入,点明所涉猎的各种主题,如人物与功能;接着指出社会语言学交互式、心理语言学式与有序组织式等话语方式。章末指出话语交际中的叙事无处不在,而日常交谈是话语结构的合作性实践。第12章以辨析话语与说理为主题,作者指出当代论证研究始于Stephen Toulmin的论证分析模型,认为论证是借助数据陈述的动因,所涉两个论证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正当理由,同时指出过去十年论证研究大多基于“实用有效性辩论途径”;接着引入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提出说服听众的三个主要特征:论证之条理性、讲演者之风格以及讲演者之情感;同时指出论证和说理的相关性密度问题,提出理论质量可以用论证力度和论证期望值程度加以衡量。此外,借助Hosman对比实验模型分析,得出对说理有直接影响的并不是文体风格以及文体风格强弱对论证理据影响并非正相关之结论。

第四大模块(第13-15章)阐述语篇研究与三个领域之关联性。第13章阐述话语与认知,指出快速阅读时,高频词、复杂词以及预设中的未知词均是关注词(fixations),继而举例一一加以验证。另外,将认知处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表征呈现、文本库以及心智模型;第二层次是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第三层次是不同知识体系的框架与方案;第四层次是语义学和语用学两者的相互作用。接着作者对理解模式、文本产出模式、产出和过程分析方面进行精要阐释。第14章论述话语与制度之联系,指出应注重对制度方面进行解析,展示制度所扮演角色、制度定位分化趋势以及制度在实施中的权力大小;接着作者将关注点依次转向政治、法律、新媒体、卫生组织方面等多个领域。章末总结指出制度话语具有力量不对称之特性。第15章讨论话语与文化之关系,通过Sapir-Whorf假说阐述语言相关性理论,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话语分析并不能实现评价的绝对公正;接着引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指出用事件和行为分析话语,方能达到更加突出参与者的效果。此外,亦可用批评话语分析阐述性别、种族歧视、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主题。

三、简评

该书系统考察语篇研究,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结构布局合理。该书在引言部分将所研究内容清晰划分为四大模块,有助于读者掌握全书总体框架;从微观角度考察,书中每一章都按引言、理论介绍+语料分析、总结的顺序编排,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各章内容。

第二,理论丰富,举例详实。在论述每一章节内容时,都援引相关理论加以论证。在引用理论时,对该理论的来源、涵盖的具体内容、理论应用的具体语境作了具体阐述与剖析。此外,作者在详细介绍每种理论之后,均能列出切合该理论的生动形象的案例,对语篇研究理论初学者大有裨益。

第三,语言表述准确简明。纵观全书语言表述,不难看出作者在撰写本书时,充分考虑到语篇研究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因而除了特定理论术语之外,作者有意避免艰涩的表述与冗长的句式,采用简单句式进行阐述,易于读者理解,进而激发读者对语篇研究理论的学习兴趣。

第四,涉猎领域广泛。该书研究涉及语篇研究、文学与文体学、叙事学、政治、新媒体、医疗、认知科学等领域;研究角度涉及语篇交际、语篇分类、语篇具体结构、语篇衔接、语境现象、会话分析、论证与说理等,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

第五,追踪研究前沿,跨学科性强。如该书第八章对语料库文体学、语用学文体学以及认知诗学等当代文体学领域较为热门的前沿课题做了简要介绍,有助于开拓读者视野,启迪读者从跨学科角度、交叉学科视域认识语篇研究。此外,书中多涉及语篇研究前沿成果,如在第四章依次对多模态语篇研究与数字化语篇研究进行介绍,体现出语篇研究的新趋势。

第六,研究方法较为多元。如第11章阐述叙事理论时,从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组织学等层面进行剖析;在第12章辨析话语与说理时,从实用有效性与社会心理学两个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分析与比较,拓展了语篇研究视野。

总的来看,由Jan Renkema和Christoph Schubert合作完成的2018年版《语篇研究导论》研究视野开阔,学科交融性强,重视宏观层面的理论阐发和微观层面的例证剖析,对语篇研究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理论指导和研究示范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体学语篇话语
画与理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