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说理”能力的课堂研究*

2022-11-28 00:5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说理组员数字

林 艳

(光泽县实验小学 福建南平 354100)

引言

“说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说”,还注重学生的“思”,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以精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用数学学科的专业术语解释自己解答问题的思路,这就是说理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但是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中比较沉默、被动,教师要改变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放松身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重要性

说理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彻底理解某个知识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学生可以先用语言表述,将自己已经理解的内容描述出来,再根据教材中的定义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尝试,将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说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说理的内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表述的时候,也会努力思考教师讲解的内容,回忆老师解答问题的思路,尽量让自己的表述更加清晰和准确。培养说理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差,就会在表达的时候缺少逻辑和重点,语言也比较模糊。通过培养说理能力,学生会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看到本质问题,利用各种数学定义、公式来推导答案或验证答案。

二、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小学中年级学生说理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1.构建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和相关的问题,用语言、图片、视频、实物进行创设,真实的事物能够让课堂更有趣,在情境中适当提出问题,学生会在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主动表达,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表达,通过表达锻炼学生的说理能力[1]。

在“线与角”的教学中,针对查找一些与“线”有关的图片,将图片整理到课件上,在课堂上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分别展示单杠、数轴和射灯,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图片中的物体,分析三种线有哪些特点。学生会回答:“单杠的长度是固定的,有两个端点;数轴的长度是无限的,没有端点;射灯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是无限延长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自主观察和分析中总结出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判断三者的差异。当学生掌握三种线的基本特点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线,在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中,说出了很多表示线段的物品,如铅笔、晾衣杆、筷子等;由于直线具有无限延长的特点,所以学生们没有从生活物品中想到代表直线的物品,有的学生想到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铁路轨道,由于轨道会弯曲,而且一定是有尽头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铁路轨道并不属于直线;思考射线的物品时,学生主要想到了各种灯光,如激光笔。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三种线的具体区别,先从延伸性上进行提问,再从端点个数上进行提问,最后从长度可度量性上进行提问。在“线”的教学中,教师列举了生活中的物品,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思考,通过具体的物品创设情境,用真实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线”的有关知识。

在“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或现象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墙上的时钟,假设时针指示的数字为6,分针指示的数字为9,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假设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示3和7,此时的夹角时多少度?当教师利用时钟创设情境时,学生会根据教师给出的条件进行思考,将自己的答案说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角”,学生想到了剪刀、五角星、房顶、衣挂、红领巾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物品进行提问,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

2.数形结合

数学中有很多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图形进行教学,在数字和图形的结合下引导学生,根据数形结合提出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具备更强的数形结合思维和说理能力。小学数学涉及的图形比较简单,可以将数形结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用剪刀剪出相应的图形,结合图形进行计算和思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操作过程,让学生说理时的思路更加清晰[2]。

在“面积”的教学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在实践操作和数形结合中展开教学,让学生给准备一张纸,用剪刀进行裁剪,形成一个长度为9cm、宽度为6cm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对这个长方形进行裁剪,剪出正方形,但是要保证正方形面积最大,当学生剪下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就是最大的?虽然学生在思维上知道如何裁剪,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有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利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论述,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了说理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面积,将面积设定为24cm2,让学生根据该面积进行裁剪。例如,有的学生按照3cm×8cm进行裁剪,有的学生按照4cm×6cm进行裁剪,有的学生按照2cm×12cm进行裁剪,个别学生按照1cm×24cm进行裁剪。教师将所有学生的图形收集起来,让学生进行分类和思考:为什么固定的面积能够裁剪出这么多不同的图形?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和得出结论,只要长和宽的乘积是24,就满足长方形的面积条件,所以,只需要知道哪些数的乘积为24,就能够裁剪出具体的长方形。

3.小组合作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特长和优缺点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和共同探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任务。合作学习具有较大的优势,学生会在合作中相互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单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有可能会紧张、逃避、被动,但是在小组交流和学习中,学生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努力让其他组员了解自己的想法,说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让其他组员接受自己的想法。在聆听其他组员的想法时,学生还会学习其他组员的优点,了解他人的思路,在组员的帮助和解释下,更准确地理解某个知识[3]。

在“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道具,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中,教师先让各组学生任意挑选三根木棒,挑选之后,将其摆成三角形的形状,有的小组成功摆出了三角形,有的小组却无法摆出三角形。当学生发现这一情况后,都想知道无法摆出三角形的原因。教师可继续安排下一个任务,一位组员负责整理木棒和准备木棒,一位组员负责摆三角形,一位组员负责测量木棒的长度。一位组员负责记录,记录每次摆三角形是否成功,以及三根木棒的长度,记录完成后,小组学生开始研究这些数据,讨论两种情况下木棍的特点。有的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没有思路,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每组数据记录了三个木棍的长度,将任意两个数字相加或相减,与第三个数字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提醒下,各组学生进行了计算,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很快就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每组学生选择一位组员,简单汇报本组的数据和得到的结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说理能力,组员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看法,表达各自的思路。在分析总结和汇报结果的时候,各小组会重新整理各个组员的想法,逻辑清晰地将过程、结果和结论表达出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说理能力。

4.多媒体教学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说理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表达想法。学生经常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如果学生一直存在这样的观念,将会影响说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感觉放松,从多媒体的视频、音乐、图片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批评学生,可以对学生勇敢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示赞赏,在讨论和解答问题的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当学生经常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说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4]。

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了四个展现生活场景的视频,观看视频之前,告诉学生注意观察视频中的数字,将每个视频的数字记录下来。第一个视频的画面背景是超市,一个人买了一袋草莓,对草莓进行称重时,展示出来的重量为3.45kg,由于学生并不了解小数,所以简单记下了345这三个数字;第二个视频展示的是商品的价格,视频中显示了一支笔的价格,学生记录下150;第三个视频展示了温度,学生记录下364;第四个视频展示了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学生记录下173。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记录的数字,并依次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数字时没有说出小数点,都是按照百位数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很快,学生们就发现了问题,一小袋草莓345kg、一支笔150元、温度364℃、身高173m,这些数据显然不符合常理。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的数字,学生发现每个数字的中间都有一个小点,只不过小点的位置不一样。根据学生的观察,教师逐渐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为学生介绍小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读出四个视频中的数字。在多媒体的展示和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主动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问题,能够正确读出小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5.联系生活

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时,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现实的生活事例进行思考。小学数学很少会单独以数学的形式将问题呈现出来,往往会设计某个情境,如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运白菜、乘火车、分桃子等,将数学的相关知识融入生活化的场景中,让小学生在思考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围绕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得到正确的答案,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和运用的知识表达出来[5]。

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根据分苹果的故事提出问题:班级中有40位同学,老师准备了40个苹果,请问每位同学能分到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每人分到一个苹果。老师继续提问:现在老师只准备了20个苹果,该怎样分配呢?学生回答:一人一半。当学生回答之后,让学生思考“一半”该如何表示,有的学生提前预习过分数的知识,自然回答出1/2,对回答出来的学生进行表扬。如果学生都没有回答,教师可以由此引入本节课的知识,为学生讲解分数的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很难理解分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纸,让学生对折三次,将纸张分成八个格子,用画笔将其中的六格涂上颜色。学生涂完颜色后,教师提问:如何用分数表示涂颜色和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一位学生回答:一共有八个格子,六个格子有颜色,用6/8表示;两个格子没颜色,用2/8表示。通过折纸涂色活动,学生们掌握了分数的相关知识。

当教师详细讲解完分数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对6/8进行解释,说出各个数字和中间的横线代表什么。学生回答:6为分子,8是分母,中间的线是分数线,这个分数的读法为八分之六。在接下来的引导中,教师让学生思考涂颜色的部分是否可以表示为3/4。学生回答:可以这样表示,假设将同样的纸张对折两次,分成四个格子,涂上其中3个格子,两张纸涂颜色和未涂颜色的部分是完全相同的,所以,6/8=3/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最简分数”,为学生讲解约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推进课程,在学生的表达和说理中,逐渐引出本节课的知识。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对中年级学生的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应当重视说理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打造一个自由、开放、轻松的课堂,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思路表达出来。教师要用言语鼓励学生,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加放松和专注,在老师的引导、同学的讨论和自己的思考中解答问题。

猜你喜欢
说理组员数字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答数字
检察法律文书说理现状分析
论法院判决书的说理
我国民商事裁判文书中的证据分析
数字看G20
南海外交战:“说理”“论法”并重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