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连 孙后军 陈 晨 王艳慧 鲁 明
(一)构建科研育人管理体系。构建科研育人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化、系统化的过程,涉及到众多内容:顶层设计、组织管理、部门管理等。因此,在不断推进高校育人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上层党委领导的正确指挥和大力宣传,通过制定科研育人管理计划和手册,层层推进,精准落实责任,合理分工高校各层领导,不断推进高校科研育人的思政工作以及价值传递工作。在制定相应的科研育人管理规则方面,高校的党委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实际以及特色、各学院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健全的管理体系,有效推进科研育人进程。在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加强科学育人建设,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的思想,落实科研育人的管理方案,让学生在有效的管理中,不断成长成才。在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完善学术评价办法方面。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落实管理方案,在科研的环节和程序方面,不断作出改进,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融入到科研育人过程中,将思政纳入到科研团队的考核中。
(二)导师制助力科研育人体系建设。在高校中,教师在科研育人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在专业理论方面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理论的基本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培养出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可以投入到科研中,慢慢掌握自己进行设计专业实验,使用相关科研设备,进行文献的阅读,以及问题的研究探讨等。合理的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有效进行科学研究,事半功倍,获得有效地科学研究成果。完善的导师制可以有效避免成本的浪费,科学研究设备磨损的减少,通过规范的指导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导师提供的研究方式,进行自己的独特创造,进入到科学研究中。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导师的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严谨的学风,不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综合素质,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完善科研育人的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科研育人的评价体系,才能更有效的推动高校科研育人。现阶段,在高校评价中,科研项目占据着重要作用,如: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等。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为主,存在片面性,并没有将科研育人的成果指标进行考虑,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众多学者、老师学术水平很高、发表论文数量多,但是却始终缺少育人的标准,没有将育人作为重要指标来进行科研,说明存在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意识不足,导致不能言传身教。通过将科研育人的纳入绩效考核中,以教师晋升以及职称评价显现,这种考核机制,有利于量化科研育人工作的落实,推动科研方面的良性竞争,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中,如: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科学实验等,也可以将这些纳入奖学金评比加分中,适当免修课程,减少学生课程学习压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科研的主动性。
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要通过高校的科研活动来推动和提高。在高校不同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参与到丰富而且富有美丽的科学研究中,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最终是学生富有成就感,并且体会到科研带来的进步,培养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吃苦耐劳、语言交流等能力,学习到创新的研究方法,在团队合作中不断进步,懂得合作,综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因为,许多高校是综合类大学,所以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就有很多不同方面,基础的理论研究、应用类的研究、实验类的研究,加强了产学研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推动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发展,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完善的科研育人体制机制既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展开,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各个高校发展的水平不平衡、科研实力等方面不同,因此在高校的科研育人的培养机制方面不需要完全统一,可以根据自身高校的特色、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教学、科研设施等方面,进行科研育人的工作,符合自身培养人才的规律。
现在的科研育人的体制还是不够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现存的科研体制机制的弊端,才能更好指引科研学术的发展,推进科研育人工作。虽然目前的体制机制能够指导科研育人工作,但是其并不能真正培养人才,因此需要将学校的利益与科研以及学生成才素质相关联,增加教师的压力,通过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品质践行科研育人的本质,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从高校领导到层管理干部再到普通教师,都需要重视科研育人,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科研育人的体制机制,反对只为科研的目的,要做到育人的本质。
在“三全育人”以及“十大育人体系”背景下,重视科研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科研育人的环境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可以很好培养学校的优秀人才。环境因素的有效配合,可以有利于高校的科研育人的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舆论氛围,有效塑造有特色、重交流的科研文化环境。
因为我国高校有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科研型大学之分,因此在不同的高校中的教育人担任的工作职能都会有所不同,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高校的教育者需要加大宣传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宣传科研工作以及重大研究成果时,鼓励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权威和前沿动态,使得学生主动关心、专心投入科学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科研育人环境方面,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支持更加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不断地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环境。
高校学生是科研育人的培养对象,更是科研的参与者。在高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起到指导作用,更要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科研育人需要思考的,引导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主动性,这不局限于课堂的学习,也同样可以通过户外的社会实践进行科研,使得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认识到科研是在实践中获得成果的。这个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全面发展学生。
学生通过不断研究与发现探讨,可以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高校的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以及参与的主动,需要高校领导、指导老师、社团等方面去调动,因此需要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的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使得科研育人的效果事半功倍,最终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可以独立创造出科研成果。
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需要通过高校资源的不断整合,发挥优势学科的科研实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建设创新团队,推进“大师+团队”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培育优势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专攻研究方向,组织有实力教师的参加团队,形成高水平的团队,并将学生带入到科研团队中,在优秀的团队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自己专业领域的深刻知识和方向,集体合作意识的加强,提高了科研的质量,并且提升了学校的综合科研水平,也提高了学校的综合排名、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高校通过打破各个学院以及专业直接的壁垒,融合各专业学科,进行有效合作,使得导师资源均衡,共同建设科学有效的科研育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科老师直接加强合作,如:经济与思想政治合作,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全校老师放开研究,将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通过不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接触不同的导师思想和实践的融合,提高了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有利于综合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