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建康(苏州工艺丝绸有限公司)
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良好生存和稳定发展下去,必须在做好外部管理工作基础上,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实现内部管理目标的主要方法及途径,企业做好此项工作便于快速协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支出,促进企业的健康、平稳和高效发展。基于此,企业还需给予此方面工作足够重视,分析影响内部控制的各类因素,包括内部管理的环境因素、内控管理的风险因素、内控管理的规范因素以及内控管理的执行因素,然后立足实际采取适合举措开展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控制有效性理论内涵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关于实现程度的理解可以优先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可以把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后实现程度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来比较分析,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满足并且便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从内控控制目标实现效率作为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考量标准,内部控制目标高效完成,证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很高,较好地完成了内部控制工作[1]。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构架主要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从一级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内部控制体系落实的根本宗旨在于帮助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前提条件下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性,能够不断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这也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环节中隐藏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健全,才能够为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效率,分别体现在制度设计以及制度的执行方面。第一,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制度设计的要求需要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与具体情况,符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现实要求,并把企业的经营性质和风险承受能力考虑在内;第二,制度执行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企业通过环境的控制、风险的评估以及控制活动与内部的信息沟通及交流,促使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和良好的执行与实施。
因为大部分企业所处的阶段不同,如创业初期和成熟阶段的企业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异,包括业务规模等都有一定差异,这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以及实施效果。详细来讲,企业内部管理环境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创业初期所处的创业环境很复杂,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以及重视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小类型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并未在第一时间开展,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后期的发展需求所建设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所实施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环境差异过大,无法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和有效作用。
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环境较为复杂,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大型的企业集团中内部不同层级以及组织的规模性很强,企业集团下级的分支机构和下属的子公司的数量很多,同时因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在履行不同职能期间各自执行的力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对企业内部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导致企业内部环境不乐观。
大型的企业集团在建设内部控制管理环境期间,不但会受到子公司和分支结构内部控制的意识与重视程度的影响,也会受到企业集团内部各个职能结构相互沟通能力的影响,如若是各个子公司和子企业以及集团总部之间出现内部控制职能的交流障碍,信息无法良好传递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因为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流程设计期间,并未设计动态化的纠错机制,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在设计环节并未充分考虑到外部的环境因素和积极的做出响应,导致企业对于外部新型的风险无法良好地识别,最终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时效性与有效性。如此,一些企业在设计内部风险评估流程期间,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外部环境,并未对外部环境中存在风险及时作出反应,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其他国家贸易政策等影响很大,进而使企业的价值遭受严重的损失[2]。
第二,企业的内部管理缺乏有效的风险承担能力,因为每个企业有着不同的和凸显独自特色的内部管理制度,所以,各自在执行制度期间风险评估环节执行力度不同,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风险评估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详细来讲,风险评估这一环节较为细化的各个企业,其风险识别的范围将更加的宽泛,并且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强,最终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带来影响。
内控管理的规范受到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均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因为缺失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缺失规范性。一些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过去单一和固定的管理方法,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构建以及风险管控无法带来正面影响,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换效率低下,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企业内部和外部监管方法也对内部管理工作带来影响,企业在内部监督管理和外部监督管理方面并未及时建设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体系,导致内部控制期间出现不良行为,最终对内部控制工作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
企业内部组织构架的形式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条件,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在内部组织构架方面已经建立起了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组成的法人治理体系化结构,但是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型和升级发展而来的,其中,持有国家股以及国有法人股的管理者占据了绝对的控股地位,而社会公众股所占据的股东比例小而分散,这种特殊性的股权结构虽然在形式上看似合理,但是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因素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和执行效果有着很大影响。具体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受到了企业执行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的基层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忽视内部控制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做到充分的认知,出现了短视现象,导致内部管理各项工作缺乏充足的资源支撑,无法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以及执行行为。同时,受到了内部控制管理执行方式、途径以及举措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执行效果较差。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期间,并未建设完善的绩效奖惩制度,采取适合的奖惩举措,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职工的积极性,最终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也风云变幻。而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不仅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目前已经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广泛重视。内部控制的环境是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前提条件,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否有效、是否完善都与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价值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国内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中,尽管已经有不少公司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控体系,但是在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弊端。尤其是许多创新型的发展企业正处于发展的阵痛期,再加上企业内部员工流动性较大,想要使企业的各个业务都能够有序地开展,就必须要从根源上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者应深入分析和掌握企业所处的经营阶段,关注企业经营现实情况以及环境等因素变化,结合实际情况来优化内部控制的举措和方法,以此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企业的创业初期阶段与成熟阶段,企业需要运用不同的内部环境优化的方法,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重视企业组织结构的具体情况。因为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由于业务种类、经营业务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企业集团和企业的子公司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组织结构与工作环境之间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内部控制环境创设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较为烦琐和复杂,要求内部控制环境的创设综合考虑到各个因素,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具体情况和集团与子公司的差异,来创设和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例如,对于那些子公司数量很多的企业集团,其在内部环境建设期间,还需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优化内部控制执行的氛围。而对于那些分支机构很少的中小类型企业,在内部环境建设期间,还需从基层出发逐步过渡到高层,以此增强企业全体职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水平,实现良性内部环境建设的目的[3]。
要想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企业管理人员还需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执行及监督制度,详细来说,企业还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要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绩效奖励以及惩罚制度。也就是说,企业应优化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的方法,利用设计切实可行的指标与内容,促使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积极性得到全面的发挥,最终促使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更加健康地开展。其次,企业还需构建满足企业特色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并且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期间,进行分级设计,及时考虑到分级执行模式实施,利用健全分支机构以及子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体系,健全各个监督机制之间联系的方法,实现全面健康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建设的目标,以此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最后,企业还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执行工作氛围。在创建良好工作氛围期间,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坚决抵制“短视行为”,积极主动地为内部控制活动实施与运转提供坚实和充足的资源支撑。此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提升内部控制的理论认知与理解,以此潜移默化地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基层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工作中,营造并且提供一个良性的内部控制工作氛围,利于调动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积极性,发挥内部控制不同岗位的各项职能。
首先,企业应该做到及时的更新并且优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与机制。一方面企业要第一时间考核传统的管理方法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把其和新引进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比较,最后明确对企业内部有积极影响、并且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推广和使用该机制,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其次,应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外部监督体系,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时丰富和创新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评价手段。换作另一句话来说,就是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不应该单纯地局限在内部审计一种途径,也可以选择聘请专业顾问以及机构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及分析,这样便于使内部控制的客观性更加显著,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得到持续提升[4]。
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流程设计工作中,建议企业管理者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落实:
第一,依据先进性的设计原则,来设计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流程。设计期间应做好对动态化的纠错,及时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变化趋势下,对催生的全新风险进行识别。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的识别以及控制能力,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
第二,依据层次性和精细化原则来设计内部控制风险的识别流程。在内部风险控制流程设计期间,企业还需逐步提升内部管理流程的层次与细化的程度,这就要求企业还需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重点对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流程不同单元以及时间节点来进行细化设计,这样便于企业工作人员在内部控制期间依据企业当下现存风险以及未来预测的风险来估测和判断企业的内部风险,便于全面发挥企业内部管理的实效性。
第三,综合考虑宏观的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优化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流程,赋予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全新职能,也就是宏观环境下内部控制管理的观察职能。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机构优先分析和监控宏观环境变化和具体情况,在掌握宏观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5]。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内部管理环境以及风险和规范与执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差,内部控制效果不够显著。基于此,建议企业结合现状,采取如下举措来落实内部控制工作。首先,应科学地建设良性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并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执行监督机制,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化开展;其次,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也要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以及客观性,健全内部控制风险识别的流程设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氛围,坚决抵制“短视行为”,积极主动地为内部控制活动实施与运转提供坚实和充足的资源支撑,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效和高质量开展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