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红
(泉州东南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危及妇女健康的肿瘤,其特点是发病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化疗已经成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1-2]。很多乳腺癌患者需要长时间反复进行大剂量静脉化疗,传统的静脉穿刺给药方法容易引起药物外渗和血管外渗等并发症。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推进治疗的进程,近年来临床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具有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肢体活动无明显受限的优势,经过合理的护理操作可长期使用,其留置时间可超过肿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但并发症不可避免[3-4]。因此,我们选取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做对照研究,旨在探索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24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进行平分,即纳入观察组(n=120)和对照组(n=120)。对照组中,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5.87±4.48)岁;病程3~16个月,平均病程(7.98±3.08)个月。观察组中,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5.38±4.80)岁;病程3~16个月,平均病程(7.98±3.87)个月。通过统计学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两组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5]。②无基础疾病。③用药时间相同,均遵医嘱执行。④患者以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有远处转移、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②意识不清、不能配合的患者。③年龄大于65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及常规护理,患者的手臂和静脉保持在90°,消毒穿刺点,插管和皮肤保持在15°~30°。头部向相反方向倾斜,选择肱静脉或肘静脉穿刺点,沿导丝插入管鞘,导管尾部位于上大静脉的中下部位,护士根据术中颈内穿刺部位及其体质量等,并通过X线片确定位置,采用100 U/mL肝素钠溶液3 mL脉冲后正压封管,1次/周。对该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的所有患者应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接受口头教育,解答患者的疑问,使其理解技术,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并且观察植入部位的皮肤状态。
1.2.2 观察组患者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及针对性护理干预。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向左倾斜,同时消毒右颈部前区,并进行局部麻醉。用超声检查锁骨静脉穿刺,可以穿刺到上腔静脉。通过X线片确认右心房和上大静脉交接处有导管尾部,同时在右锁骨下窝分离皮下组织,分离皮瓣。②将切下的导管与输液港基底连接,用隧道针引出导管,调整导管与输液港基底的位置。③锁骨切开肌层缝合,穿刺口组织涂胶、覆盖纱布,每月1次采用30 mL肝素钠溶液100 U/mL脉冲后正压封管[6-7]。②通过隧道针引出导管,置入颈内动脉,调整导管与输液港底座的位置,然后通过穿刺输液港抽取静脉血,通过X线透视,查看管道置入是否良好。③缝合锁骨处切开的肌肉层,并在穿刺口处涂抹组织胶水,并给予纱布覆盖,采用100 U/mL肝素钠溶液30 mL先脉冲后正压封管,每个月1次。
落实针对性护理措施:①置管前防范护理。在置入管子之前,根据患者的血管特性评估血管。通过分析血管内膜、壁厚度、血流速度、直径等来选择最合适的血管[8]。②感染针对性护理。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后执行手消毒制度,定期清洗和更换接头;每日检查管子的位置,如果有肿胀或压痛等症状,就要彻底检查。如有异常,可进行培养、加碘等处理[9]。③针对静脉炎的护理。在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中,其主要是异物引起的血管内的性刺激和紧张引起的血管痉挛,如果是静脉炎,输液后,选择地塞米松输入,以及在输液过程冰敷,起到延长时间的作用;一旦发生不适,停止静脉补液,涂50%的硫酸镁。如果需要,还可以将5 mg的塞米松涂抹在患部。④皮肤针对性护理:如果皮肤发生破溃,需要及时清除创面,及时换药,同时注意绷带的清洁,避免患者剧烈活动,以防出现化脓情况。如果皮肤发红,患者应涂多磺酸粘多糖软膏,并加强巡查,应定期清洁垫面,严格消毒,注意无菌操作。要求患者穿宽松的服装,避免静脉输液港受到摩擦。⑤静脉血栓针对性护理。规范的置管方法是,减少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动作轻柔,注意适当的置管,增加血管收缩和氧气量,避免受伤,同时密切监测肢体肿胀、肌肉疼痛;对一些预测措施可以提前告知患者,如避免剧烈运动、腕带过紧等。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抗凝治疗,抬起腿促进静脉回流等[10-11]。⑥穿刺后局部渗血的针对性护理。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范,穿刺后应立即按压穿刺点1~2 min,用敷料固定,并密切监测异常情况。如果伴有凝血异常,应在无菌纱布层中加入凝血酶粉后固定在穿刺点。⑦有针对性地导管移位或脱出预防: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控导管的位置是否固定牢固,指导避免过度活动,并定期维护[12-13]。⑧心理疏导:如果患者存在恐惧、紧张等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告知其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安全,并可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腹式呼吸法等),以减轻其恐惧、情绪紧张。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过程中的护理:一般情况下尽量留置无损伤针,选择细针型,避免重复穿刺;在输液港的使用和维护上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连续输液时,应每周更换1次针头,以免损坏。间歇输液应每月更换1次。留置无损伤针的针刺回血后无明显损伤。同时,为避免导管阻塞,化疗、输血、采血及肠外营养均应冲管和封管,最好使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⑩指导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维护:引导患者避免剧烈的胸肩部运动,如剧烈的胸部及肩部活动、游泳等,防止注射座翻转、注射管扭转。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临床中需要注意观察,必要时通过电话提供协助。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并发症很少发生,即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低,即为有效;如果症状没有好转,有可能并发症,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是显效与有效的总和。②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进行评价。吃饭、上厕所、移动、洗澡、服装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0、5、10、15分,合计100分,其中得分> 60分基本完成。41~60分表示需要援助,20~40分表示援助较多,<20分表示完全需要援助,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高。③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进行比较,包括穿刺困难、静脉血栓、回抽无血、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7.50%,两组的数据相差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将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17%,对照组为13.33%,两组的数据相差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n(%)]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临床上常用化疗。化疗通常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管输注,但可能会引起许多并发症[14]。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新型输液设备,具有更高的使用优势。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为患者提供了长期的静脉血管通路,可使用各种药物治疗、加液、营养支持、输血、血液样本等,近年来,在白血病患者、乳腺癌、淋巴瘤的治疗中,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以解决输液难等难题[15]。但是,乳腺癌化疗后的患者会受到出血、感染、血栓形成和导管移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相关并发症。由于大多数患者只能使用健侧肢体穿刺,如果意外拔管,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置管难度[16]。因此,为了确保乳腺癌患者化疗的成功治疗,重点应放在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上,分析常见护理措施的不足之处,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表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使用效果更佳。并且为了提高应用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因为采取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护理,通过在护理实践中循环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和防胜于治的职业观念,同时,还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式的观察和维护等,从而加强输液口并发症的预防,降低护理风险,维持较高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后,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5)。这表明,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够综合分析患者的个人需求,并提供更好、更标准化的护理措施。如对于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在导管与静脉壁持续接触的地方,应该警惕其成为感染灶。而患者出现回抽无血主要是无损针插入底座侧壁,或插入太浅导致的,因此在护理中需要穿刺时针头应到位,不可强行行针[17]。发生感染主要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无菌化操作所导致的,在患者发生感染后应加强换药,并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等[18-19]。因此,在乳腺癌护理中引入针对性护理模式可以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降低输液风险,预防感染,提高日常生活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选择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