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红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胸椎骨折是发生在脊柱胸椎节段的创伤性疾病,针对严重性胸椎骨折,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疼痛是胸椎骨折术后的常见症状,主要由胸腰部肌肉粘连挛缩及刀口内部瘢痕增生引起,不仅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痛苦等心理变化,还可导致患者产生骨骼肌收缩、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生理性改变,影响患者预后[1]。因此,如何有效减轻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成为临床护理面临的新课题。系统性疼痛护理是通过完善镇痛体系,弥补常规疼痛护理的不足,应用多种镇痛措施,使之发挥协同作用,以达到理想镇痛效果,缓解患者疼痛,加速患者康复[2]。目前,系统性疼痛护理在胸椎骨折患者中应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60例胸椎骨折患者,旨在探讨系统性疼痛护理对其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胸椎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0)、试验组(n=30)。两组性别、年龄、椎体受累数、骨折原因、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经CT检查确诊为胸椎骨折;符合手术指征;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残缺者;软组织损伤或其他类型骨折;有药物过敏史或滥用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哺乳期妇女;语言沟通障 碍者;视听、认知功能障碍者;存在精神性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护理干预均在院内由医护人员实施,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形式,每月1次,持续随访4个月。
1.3.1 对照组 给予传统护理干预,①基础护理:给予患者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体位管理、康复运动指导等。②健康教育:采用口头宣教方式向患者讲解胸椎骨折疼痛发生机制、注意事项等。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重视患者心理变化,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讲述既往成功案例,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为患者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④常规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患者镇痛剂,疼痛难以忍受给予镇痛泵镇痛,通过与患者聊天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疼痛感。
1.3.2 试验组 在上述基础上予以系统性疼痛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2.1 成立疼痛护理小组 选取科室8名护士(工作年限≥5年)、1名护士长(工作年限≥5年)、2名主任医师(工作年限≥10年)组成疼痛护理小组,先接受规范化培训,主要包含疼痛知识及疼痛评估两个部分,培训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中性探讨、分析既往常规疼痛护理中缺陷、隐患等,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学习等方式,提出解决对策,制定系统化疼痛管理措施。
1.3.2.2 完善疼痛评估体系 ①实行责任分工制,明确护士在疼痛护理中的价值体现。②完善疼痛评估方法,采用面部表情法(FES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语言评价分级法(VDS)作为疼痛评价标尺;完善评估流程,患者入院时,首次进行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发生频率等,录入个人病历,此后每日查房时进行1次疼痛评价,针对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采用追踪评估法(口服药物1 h或肌内注射30 min),记录疼痛评估;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分配护理人员,轻度患者每5例分配2名护士,中度患者每2例分配1名护士,重度患者每3例分配2名护士。
1.3.2.3 个体化多模式镇痛 评估患者耐受性及疼痛情况,常规检测2次/日,针对疼痛较为严重的3次/日,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于主任医师,便于确定镇痛方式、镇痛药物类型及剂量、镇痛时间等。①药物镇痛:依据患者疼痛状况,采用“三阶梯镇痛法”予以镇痛药物,针对轻度疼痛者给予非阿片类镇痛药物联合情志护理,中度患者在前者基础上给予间断性弱阿片类镇痛药物,重度患者在中度患者基础上联合局部神经阻滞类或缓释阿片类镇痛药物。②物理镇痛:针对局部血液不畅引起的疼痛,指导患者采用毛巾热敷、冰敷、体位变换等方式进行镇痛处理,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电疗法、辐射灯照射等方式以缓解疼痛。③环境护理:减小病房监护仪、警报器等音量;叮嘱夜班护士巡逻时避免打扰患者休养;尽量避免睡觉打鼾患者与睡眠质量欠佳患者同住。④情志护理:a.情志相胜法:护士与患者分享社会幽默趣事或指导患者观看幽默段子,以缓解患者忧虑、悲伤情绪,调动患者积极情绪,使其保持心情舒畅;b.五音疗法: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及性格特点,为患者下载播放《春江花月夜》《黄莺吟》等,以调节患者情绪;c.静志安神法:指导患者采用正念冥想法,每日早晨及晚上睡觉前在心里默念:“我的伤病正在愈合,不久我将恢复如初”,给予自我正念引导,以摒弃消极情绪。⑤中医镇痛护理:a.按摩:选取涌泉穴、至阳穴、神道穴进行按摩,以感到酸麻胀痛为宜,每次20 min,每日2次,若出现急性疼痛时,可增加按压频率。b.艾灸:选取腰阳关、阿是穴、殷门、承扶、腰夹脊、委中、环跳,使用酒精将所选穴位局部消毒杀菌,将艾条点燃置于炙灸架,距皮肤约3 cm,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每次30 min;c.耳穴压豆:选取皮质下、神门、胸耳穴,局部酒精消毒后,取黏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0.5×0.5 cm),黏贴于所选耳穴,按压贴紧,每穴每次按压5 min,每隔2 h进行1次,双耳交替按压,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留埋3 d。d.呼吸法:给予患者拉玛泽呼吸法指导,使其掌握胸式呼吸、浅快呼吸、浅慢呼吸等方式,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1.4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出院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在空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从左至右依次标注“0~10”,数字与患者主观疼痛程度成正比,疼痛程度:7~10分为重度;4~6分为中度;1~3分为轻度;0分为无痛。②康复情况。统计对比两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③睡眠质量。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估,该量表包含7个维度,18个条目,涉及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催眠药物、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总分21分,分数与患者睡眠质量呈反比。④负性情绪。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出院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HAMD-24包含7个维度,17个评价条目,涉及日夜变化(1项)、体质量(1项)、认知障碍(6项)、焦虑/躯体化(5项)、睡眠障碍(4项)、绝望感(3项)、阻滞(4项),分值范围0~96分,分数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抑郁程度:<8分正常;8~20分轻度抑郁;21~35分中度抑郁;>35分重度抑郁。HAMA包含14个评价条目,分值范围0~56分,分数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抑郁程度:<7分正常;7~13分轻度焦虑;14~20分中度焦虑;21~29分中重度焦虑;>29分中度焦虑。⑤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出院时)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QOL)评价,包含4个维度,20个条目,涉及精神状态、自我认知、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单项1~3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评价标准:>50分优;41~50分良;31~40中;<31分差。⑥疼痛介质。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出院时)采集患者3 mL静脉血,3 500 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规格:Viva-ProE;生产企业:西门子公司)检测P物质(SP)、脑内神经肽(NPY)、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程度、睡眠质量 护理前,两组VAS、PSQI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VAS、PSQI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比较(分,)
2.2 康复情况 试验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康复情况比较(d,)
表3 两组康复情况比较(d,)
2.3 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HAMA、HAMD、QO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下降,QOL评分均上升,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比较(分,)
2.4 疼痛介质 护理前,两组SP、NPY、PGE2、5-H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P、NPY、PGE2、5-HT水平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表5 两组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骨折术后疼痛是由疾病本身与手术刺激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复杂性生理反应,既往研究表明,约有82%的骨折手术患者出院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而疼痛不仅易引发忧虑、焦躁等负性情绪,还可使患者因恐惧活动而致使肢体僵硬、萎缩,妨碍术后功能康复[3]。李艾伦等[4]在其研究中指出,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是发展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尽管疼痛已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但多数医院仍未将疼痛强度纳入常规监测项目,而是单纯认为,疼痛是术后的正常现象,使得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因此,在加强镇痛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疼痛管理体系的完善。
系统性疼痛护理强调以人为本,更为重视疼痛的管理,通过疼痛分级、责任分工等对患者实施系统化、集成化护理措施,较常规疼痛护理模式,系统性疼痛护理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对保证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5]。魏继兵等[6]认为,持久而剧烈的疼痛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不良情绪及睡眠不足可降低患者疼痛阈值,三者之间互相作用,可加重患者疼痛感,不利于疾病恢复。本研究将系统性疼痛护理应用至胸椎骨折患者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护理后试验组疼痛程度减轻,睡眠质量提高,负性情绪显著改善,SP、NPY、PGE2、5-HT等疼痛介质水平明显降低,说明系统性疼痛护理能减轻患者疼痛,缓解不良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究其原因可能是:系统性疼痛护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能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可引起医护人员对疼痛护理的重视,使其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结合多模式镇痛方式,通过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时相、不同靶点,对疼痛生理病理机制产生影响,进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减少疼痛对患者神经功能、免疫、内分泌等的不良影响,弥补常规护理无法有效抑制多环节、复杂性的疼痛不足,从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同时,系统性疼痛护理通过不同时间、频次的疼痛评估,能准确有效判断患者疼痛程度,以针对不同疼痛程度患者予以不同镇痛方式,在药物镇痛基础上,予以患者情志护理干预,如静志安神法、五音疗法等能使患者内心平静,减缓患者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积极情绪,消除其负性情绪,利于减轻其主观疼痛感,从而发挥调节身心的作用,加之环境优化,可使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得以治疗休养,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疼痛阈值;此外,艾灸、耳穴压贴等中医护理措施能疏通经络,避免血管挛缩,抑制血小板聚集,刺激副交感神经激发疼痛防御机制,抑制5-HT、PGE2等疼痛介质释放,从而发挥镇痛效应,提高患者睡眠质量[7-8]。
本研究还发现,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提高,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较对照组短,提示系统性疼痛护理能加速患者康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原因有以下3点:①系统性疼痛护理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可通过物理镇痛、中医镇痛等方式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情志护理能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情绪,摆正面对疾病的心态,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使其潜移默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利于患者疾病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③热敷、按摩等镇痛方式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挛缩,艾灸还可减轻局部炎性反应,促进骨折局部神经功能修复,促进骨折愈合,从而加速疾病转归[9-10]。
综上所述,系统性疼痛护理能降低胸椎骨折患者疼痛水平,缓解负性情绪,减轻其主观疼痛感,还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但本研究样本较为局限,今后研究中应扩大取样范围及样本量,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