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11-27 19:34肖赛雄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语语言专业

李 琳 肖赛雄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语言服务是指通过提供直接的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及产品,或者是提供有助于转换语言信息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等,协助人们完成语言信息的转换处理[1]。简言之就是通过为人们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及产品来扫除不同语际间的沟通障碍,以实现信息互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语言服务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语言服务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教育的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复合型、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专业是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态发展及人才培养有助于语言教育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也必然要适应社会语言服务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具有服务功能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跨国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从语言服务的视域出发,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当下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的同时促进语言服务的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简述

汉语国际教育原名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1983年北京语言大学率先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85年国家教育部正式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全球“汉语热”频频升温,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2012年底, 全国共有342所高校开设该专业, 在校生达到了63,933人[2]。

然而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壮大,原有的对外汉语专业,已经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趋势了。纵向来看,毕业生缺乏一个向上深造的学科专业通道,考研究生往往被迫选择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横向来看,对外汉语的提法不足以涵盖汉语国际教育的准确内涵[3]。为解决这一难题,2012年教育部发文,将中国语言文化,对外汉语与中国学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命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并将其划拨为“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分支学科。据阳光高考平台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全国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79所,越来越多地高校正在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①。

二、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与不足,人才培养方面尤甚。

(一)培养目标方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特色不够鲜明,基本都是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在海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依据地区实际情况与特点将其定位精准化、本土化。在体现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突显地方特色,以便更好的满足多元化汉语国际教学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服务需求。

(二)课程设置方面:学者汤洪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需涵盖语言、文化、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四大板块的内容[4]。纵览我国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大都按照这四大板块来设置课程,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外语课程单一以及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等问题。为满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与社会语言服务发展的要求,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论证规范、合理布局。

(三)师资队伍方面: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多是在原有中文专业、文学专业或者外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而成,其任教教师的学科背景多为语言类或文学类专业。能将教育学理论、语言学知识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紧缺,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复合型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包含教育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老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5]。其次能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许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没有国外任教的经历,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海外留学生。对一个应用型专业而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仅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就业方面:由于该专业发展过于迅猛,人才实际需求量过剩,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绝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直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工作,想任教国内外大学或相关机构基本没有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语言服务视域下高校需探索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针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当下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形势、国家语言政策以及现有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策略。

(一) 明晰培养目标,突显办学特色

专业特色是促进专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纵观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谓大同小异。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普遍开设的大形势下,高校想要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突显自身独特的专业特色。在教育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指导下,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科学分析自身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比如,有的高校设有国内先进的华文教育基地,有的高校具有悠久的师范办学历史,有的高校在跨境语言专业上具有优势等等。其次分析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以提炼,发挥地缘优势,从而精准地确立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和专业、受社会广泛认同的特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突显专业特色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明确细化,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述,如“初步运用汉语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规避“什么都学什么都能做”“万金油专业”之类的观念输入,这样的观念不仅容易造成“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尴尬局面,同时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明确细化的培养目标能让学生准确了解在毕业后能从事哪些对口工作,从而为此努力。

(二)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课程设置突显语言服务特色。第三产业服务业将成为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语言服务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国际教育服务业也将成为课程开发的新方向。然而在我国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很少有高校开设了与语言服务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认知,如果语言服务在课程设置中被忽略,会容易导致学生语言服务意识薄弱,进而影响语言服务的质量。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做出如下调整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与能力。具体包括:丰富文化类课程,增加对口国家国情、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和体验课程;拓展教育、教学类课程,增加对口国家教育制度、教学环境、学生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课程;除此之外,由于语言服务行业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因此还有必要增设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索等。

第二、提高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在培养师资型人才的同时还培养能在新闻业、企事业单位、文化业、外贸机构等单位中从事与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实践型专门人才。然而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多集中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忽略了“新闻业、文化业、企事业单位”等方向的课程设置。这一现象明显背离了国家教育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应考虑到有意向往这一方面发展的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满足将来就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开设涉外文秘、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导论、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理论与实务、现代社交礼仪、行政管理学、档案管理、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宽口径就业打好基础。

第三、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在我国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高校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学生要具有扎实的汉语和外语功底,然而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只开设了英语作为唯一的外语课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国际汉语学习热潮不断上涨,对于第二外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众多,涉及语种繁多,各类语言人才需求极为旺盛,只开设英语一门语言作为外语课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语言服务的需求。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应依据自身特点与现实需求,开设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课程。有计划的培养语言服务所需的其他语种人才,以弥补汉语国际教育小语种人才的缺口,使语言服务型人才精英化。结合“一带一路”的需求,高校可以逐步开出以下10个语种:老挝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日本语、德语、韩国语。如果汉语国际教育的外语教学仍然止步于第一外语的英语教学上,而忽视其他语种的人才培养,则会错失发展良机。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就必须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第一、严把国际汉语教师的资格准入关。由于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中还有大量的兼职教师和非本专业教师,其教学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因此严把国际汉语教师准入关也成为了影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要素之一。我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颁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并于2012年12月12日正式推出新标准该标准清晰描述了国际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且规范的教师标准体系。2014年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恢复了《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考试为高校选聘和评价教师提供了一项重要参考指标。高校在选拔汉语国际教师时应参照已出台的标准再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严把国际汉语教师准入关。在选聘教师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确保教师选聘有序规范地进行,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助力。

第二、加强国际汉语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岗位匹配度。担任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通海内外文化,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阐释、文化传播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不难看出国际汉语教师是一份要求严格且极具挑战性的职业。学者李春玲经调查提出目前国际汉语教师的汉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待提升[6]。为改善这一现状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程度与岗位匹配度,高校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在职培训。所谓“请进来”就是积极邀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高校举行专场讲座,让教师了解业界最前沿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请国内优秀国际汉语教师前来学校进行交流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促进国际汉语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师进修班,对外汉语研讨会、跨文化交际研讨会等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走出去”是指高校选派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国外任教经历的教师去往海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或进行教学实践,只有在真正的汉语国际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才能快速提高汉语教学能力。高校还要鼓励汉语国际教师走出本校、走出本省、走出本国,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训和研讨,在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中汲取养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三、教师自身树立“终身学习”观。“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不仅要依靠完善的岗前和在职培训,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7]。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还是“朝阳学科”国际汉语教师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仍未有定论;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中还有大量的兼职教师;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学生国籍的不断的变化,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克服“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的惰性,要不断地汲取新知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国际汉语教师而言,终身学习不仅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强化教学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还要积极建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研究学生心理与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四) 多措并举,解决就业难题

由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申请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致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供大于求,造成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局面。为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现出零散性和阶段性的提点。高校就业指导均只面向大四毕业生, 仅在“毕业季”时开展就业辅导工作, 缺乏一个长效的系统的就业辅导。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需从头抓起。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要向学生阐明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此外,还要告知学生该专业的对口工作有哪些,以便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其次,学校班主任辅导员要依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分阶段、个性化、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充分的审视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与短板,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最后,在毕业季高校要做好就业辅助工作,如帮助学生了解今年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就业形势,为学生分析解读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等,让毕业生能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今年的就业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从而在就业和择业时能做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第二、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教学能力培养。与侧重理论研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汉语国际教育更注重汉语言文字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但目前高校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而造成了学生教学能力低下的问题,最终影响学生就业。高校有必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在教学实践环节开展语伴实践,建立与留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语伴实践的具体操作就是,在大一时,本科生与来华留学生一一配对,建立语言学习互助关系,互相交流进行语言学习辅导。在此环节,要注意对其过程的管理,避免流于形式。在进行语伴实践时可以要求学生写辅导日志记录语言辅导的情况,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语言学习交流活动。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等必修类课程中,可以结合课堂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安排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实操演练,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每位学生都要登台进行操练,这样有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其次,高校还可以利用“汉语+”线上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渠道。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为语言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线上汉语教学已然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践培养也可以采用这一新形式。线上汉语教学实践以小组形式展开。每组3人,设课程顾问、助教、主讲三个岗位,学生根据岗位的要求,结合自身所长,选择合适的岗位,三人各司其职,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小组的教学任务。课程顾问主要负责课前与外国学员进行沟通,搜集学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汉语水平以及学习需求等信息;课后对学员进行回访,了解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并搜集学员对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助教主要负责组织课程顾问及主讲进行集体备课,配合主讲撰写教案、备好课件,并负责监督学员完成课后作业为其答疑解惑。主讲则主要负责给学员授课。12次课为一期,每小组完成第一期的教学任务后,可根据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教学任务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位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第三、与多方合作,开辟多条就业渠道努力开拓海外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寻找海外就业的机会。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主动走出去,联系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外资企业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此外,高校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每年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人选推荐工作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活动,寻找毕业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机会。努力打通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方面的就业渠道。汉语培训机构和致力于汉语文化推广的国际学校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打通此渠道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政府要对相关机构多加扶持,对于优质的机构或学校可进行适当的补贴,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高校还需同此类机构或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日后推荐毕业生就业。

第四、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近几年,随着国际汉语教师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能直接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机会微乎其微。尽管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提到了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从事汉语教学或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高水平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但现实是,与其他对口专业和更高学历层次的竞争者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为缓解这一尴尬局面,高校可以鼓励引导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深造,考取研究生或去往外学习,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自身的实力,也能提高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热情。

结 语

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如若这些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则会成为制约这个专业发展的瓶颈。通过明晰培养目标,突显办学特色;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多措并举,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等一系列措施能有效地突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从而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长久发展,为语言服务培养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注 释:

①此数据来源于阳光高考网官网,2022年3月,数据更新为373所。

猜你喜欢
汉语语言专业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部分专业介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