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不断变革,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中寻求创新、不断实践、深化改革,职业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转型,走向了发展快车道,这也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跨越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于技能型人才需要日益凸显的现状,作为高职院校应当坚持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充分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新思路,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同时加大了对于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给予政策支持。[1]当前旅游专业产教融合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旅游职业教育承担着旅游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和促进旅游就业的重要力量。当前高职院校中旅游专业的教育模式与我国旅游业发展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全面系统,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办学保障有待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配比较少,师资缺乏,校外培训过于简单,学校的教学资源未能及时更新,老套的教材知识内容缺乏时效性,尚未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新业态、新发展的认知较为落后。专业教师更多为学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工作,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于行业动态发展缺少理解。学习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理论体系为主,脱离了行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企业在实习期间与院校的沟通对接也更多是学生的安全问题,这样的校企合作有悖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许多的优惠政策不能实施落地。另外校企合作办学成本较高,学生的稳定性不高也导致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参与性较弱、积极性不高,使得目前较多的合作形式停留在表面上。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终实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特色鲜明的关键因素。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生实习就业的校企合作。主要包含学生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安置等,围绕职业学校在学生的招生、教学、培养、实训、就业展开的合作。第二类是基于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的设计合作。包含引企入校、设备共享、课程开发、双师培养、员工培训、课题申报、专利申请、科研成果转化、共建实训室等,主要围绕企业和学校的专业产业的融合和优势互补,在学科建设、技术、师资、员工培养、教学教研、设备场景展开的合作。[2]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单一性质的,一般都是在学校内设立专门的办公场地,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二级学院的形式存在,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设定为主要模式,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由于双方管理方式的差异性较大,企业无法真正融入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体系中,致使学院也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在合作中也存在着权责不清、管理混乱、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使产业学院的作用大打折扣。[3]
旅游业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要国家战略,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产教融合势必成为高校未来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高职教育,必须发挥专业课程设置灵活、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紧盯市场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文旅产业融合日益密切,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文旅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呼唤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基于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聚焦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细化职业岗位能力。
1.构建产教融合式的专业群
针对市场需求综合性服务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打破传统系部的壁垒,建立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专业群形式,形成“专业群+教研室+课程”体系,多层次对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引企入教、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可以建立教、学、产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使企业真正走进学校,融入学校中,深度参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如校本教材的开发、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校内外实习实训的开发等。将企业中的人才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结合,加大情景式教育教学、增加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即时就业打下基础。
2.创新“互联网+”教学模式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和支持系统,基于基础环境、实训设施、课程教学、网络资源等信息化应用,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如微课、慕课、在线开放教育平台等新型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1+X证书、百万扩招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对于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发展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资源,建立全新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建立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学体系,进而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4]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行业、企业人员进入学校入职。企业骨干、行业精英到学校兼职,学校设立适合的教学管理岗位,定期邀请金牌导游、高级导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行业监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述行业最新动态、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前,学生已了解了行业、企业具体情况,树立了职业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让学校、行业、企业联系对接更加紧密。
另外,学校应当争取更多的机会拓展渠道,让专职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兼职学习,并设置相关制度对参与培训的老师在考核评级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支持和指导教师在企业学习期间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科研攻关。[5]
4.创新发展“三教师”模式
学校可根据行业动态、企业岗位需求等实际情况,创新“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行业优秀从业人员”的政策。三方共同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各有所长,同学们在完成校内专职教师课本文化知识的同时,对于行业动态、新业态发展、企业文化、岗位需求加深认知和学习,逐步树立每一位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
多措并举,不断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将旅游专业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支撑。
1.形成“行、企、校、政”的融合模式
“行、企、校、政”作为校企合作的四方面因素,他们的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指导、学校主办、企业配合、行业协助的产教融合模式中要充分发挥这四者各自的优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一个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他们的作用。
行业:主要职责应当是专业建设指导、监督。行业协会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桥梁,协调各方利益,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枢纽,对行业人才需求给予指导性预测,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企业:主要职责是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逐步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明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学校: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招生等方面对企业、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政府的宣传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更有效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对行业有正确的认知,同时提高学校的竞争力。[6]
2.打造“校中企、企中校”的合作模式
推动“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校企合作融合模式,引导合作的旅游企业能够深度与学校进行育人合作,利用企业、行业资源与学校相关专业进行深度对接,将“校中企、企中校”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模式。学校输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最终提高企业效益。企业负责向学校提供兼职的高级管理人员、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辅助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也应当承担纽带的作用,向学校输入更多、更广的知识层面,如讲座、专题等形式的行业认知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融合发展,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3.共创“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与企业共创“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校的实训主要是在校内的实训室中完成,缺乏现场性、锻炼性、实操性,实训效果比较单一,不能全方位地完成教学计划。学院应当与行业中的佼佼者、领头企业、5A级旅游景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强强联手,组成校企合作伙伴,打造互利共赢的新局面。首先,共同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也是企业实习培训基地、企业经营场所。例如在我省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中,企业既可以提供场所,也可以提供资金和设施。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这样企业和学校联合实现“人才共育”,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学院和合作的旅游企业共同管理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确保教学实训环节有序开展,形成教学和实训“过程共管”的新形式。
4.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当认真调研和评估选择契合专业,促进学校和相关专业未来发展的企业;企业也应当提前与学生、学校进行沟通,了解学校的需求。真正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锻炼机会,企业也能够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把学生送到实习企业手中,要时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实习表现,同时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学习,了解行业新动态。企业应当为实习学生量身定制实习规划,例如让每位同学参与实践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能够对企业有全面的认知;学校、企业双导师跟踪指导,安排学生培训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企业在此期间可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甚至可以在实习期间对实习生进行考察,将优秀实习生吸纳到自己的企业中来,真正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达到互利共赢。
5.建立融合发展型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为主要对象,其中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学校、企业、政府深度合作,共谋发展。
明确产业学院地位。职业院校中产业学院与其他教学机制不同,是一个结合了教学与实践的体系。是“教学+生产”的新模式,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产业学院多元化发展。应当将与旅游相关的各专业、不同行业领域内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根据专业特色、行业需求、岗位需求、行业现状的共赢局面,将发展方向拓宽成为实现专业行业企业发展相统一。[7]
6.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创新办学模式,逐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建立高质量旅游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或专业体系,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重点的创新之处应当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尽管在适用对象、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周期、考核办法、结果运用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双师培养等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根本目的在于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基本理念,提高学徒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