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炜
(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当前只要短短几十秒钟,就可以通过智能软件和各类APP查找到教育领域的各类学习内容或内容精华索引。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由线下转为“线下+线上”。特别是新冠疫情出现以来,线上学习的实际需要,使大部分教师都具备了线上教学的基本能力,远程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远程教育质量标准设计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现行的在线学习态势和急速扩张的线上学习规模,成为现今中国教育创新的新领域,开展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培训,实施线上学习管理,建立在线合作联盟或线上高校联盟,打通校际交流的天花板已势在必行。新型在线教育在教学智能化应用、优质课程汇聚、原创课件保护、精品课程开发、新概念教材推出、新教学服务实施等各领域都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
从学习者角度而言,这种新型的在线学习优势包括:课程学习中的自由反复学习,并在学习后对教学者进行教学评论和满意度评分;考试测评中的移动端学习即时测评,不受地点影响,能及时了解测评结果;实时教学视频学习可以即时参与线上互动,线上交流更方便而准确;各类直播教学中学习者实现多维直播随意回播;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各类功能独特的APP、微信公众号,马上获取各类信息;在学习交流和课余社交活动中学习者随时发起交互话题形成主题讨论圈,随时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在学习共享中,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转发”功能轻松实现无差别收获;在学习记录中学习者可以及时查寻自己学习的时间、地址、过程情况、学习阶段测评结果等。
从教学组织者,即教学中“教”的主体者而言,这种新型的在线学习优势包括:便捷方便的在线学习者管理。它在教学对象管理方面能够支撑无限量添加学习者,支持自定义学习者的各种行为积分;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传输即时实现。网络课程资源的兼容越来越通畅,如上传课程兼容音频、视频、图表、照片、PPT、动画、PDF、文字、H5等各种格式内容;在学习效果测试方面可以添加测试技术支持服务的新设计,多种题型的兼容和自定义分组、分数以及考试设计;召开各类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视频会议能够确保点对面传输稳定,还能够确保丰富的个性化会议协作功能,满足大型、中型、小型在线集中活动的要求;教学直播实现一键接入,深度打通各类学习平台,技术兼容让教学行为管理更加高效;各类教学管理信息推送及时、准确。
从教育技术提供者角度而言,随着技术升级和技术队伍的扩大,教育教学技术支持队伍不仅日益强大,而且越来越专业化。教学技术服务优势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微之处,教学技术的支持服务更加周到和高效,特别是教育教学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各类教学需要的承载能力和高性价比服务使各类教学更加易于打造教育亮点,特别是在支持移动学习方面,针对性更强,适应面更广,它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可将学习内容随时分割和整合,随时实现教学系统化或碎片化,也可以分类别、部门进行不同主题的学习,在缓解工学矛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此学习成本大大降低。在课程学习方面,反复学习克服了实地教学的重复成本投入,大大节约了教育成本。在教育统计方面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实施者、接受者、管理者、合作者、技术支持者的行为数据,数据的准确统计极大地提升了各方面教育绩效。
在线学习方式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升级而日新月异。教育内容在新型教学形式的促进下,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首先是数量叠加,其次是领域拓展,另外是跨界融合。新在线学习模式专指学习者基于新媒体前沿的各类融媒体平台对更新迭代的新教育内容进行在线学习的基本态势。目前新型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包括:第一、平台众多。官方学习平台、公众学习平台、自媒体学习平台、或具有原创设计的数藏平台等。当下网站建设花样翻新,公众号瀚如烟海。第二、学习软件层出不穷。各种系统开发的软件,包括:PC端或移动端的、或教材系统、或有特殊学习功能的创新性应用小程序。第三、学习支持服务周到完善。如各种各样的APP基本实现了一站式网络服务,教与学管理系统基本融为一体,可以精准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点对面服务和面对点交互,在线客服、线性课程、流水制学习服务、智能共享更加便利。第四、网络安全受到高度重视。正版的源代码定制占到主流,绿色安全上网得到基本保证,基于二微码的微信小程序压缩了仿制空间,无论是电脑版还是手机版的新学习模式基本稳定。第五、各类教育软件设计公司成本低廉,开发周期短,产品质量高。受软件功能的牵引,各类新型在线学习模式被不断推出,有特色的教育智库和教材教法重构了师生交互方式。第六、线上教育环境出现新态势。购买课程、APP接收课程、看课程直播、下载听读需求内容、专家专栏、智库服务在APP上实现聚合呈现。第七、新型线上学习文化正在生成。与延续了近20年的在线学习风格不同,现在学习者主力是网络应用的原住民,但由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中老年学习者加入在线学习行列,随着智能学习的日益普及,在线学习文化新生态正在出现。第八、新型在线学习模式催生新的在线教学评价标准。由于智能化程度的升级,以视频教学的艺术为方向的教学评价标准日益代替以往以模拟课堂为标本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要求也由课堂设计能力转向在线教学设计技能和跨界课程融合设计能力等。
素养是人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稳定个人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是客观的,但它表现出的效果却有正向和负向的区别。然而我们通常给予“修养”一词以正面的褒义内涵,所以加强学生修养成为了古今中外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什么是优质的学生素养呢?优质素养内容是动态还是静态?培育优秀素养的过程会不会随时调整内容呢? 答案来自于变化的时代需求、进步的技术发展、更新的观念意识。
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特殊载体”[4],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对所培养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接班人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养。
互联网+模式随时更新换代。进入新在线学习模式,学习者的学习素养要随着学习模式的改变而调整。学习素养的结构是结合对学习者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学习培养的目标是学习者的感知力、思考力、辨别力、实践力、创造力,那么学生学习素养的核心要素也要充分考虑到新在线学习的新特点。
人的基本素养是被素养结构中核心要素所决定的。素养和素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指人经过长期的后天训练得到的相对稳定的个人观念、品行、习惯和能力。他们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素质是中性词、素养是褒义词。其次,素质专指人所具备的客观内在价值判断力和行为能力,根据道德标准划分,有高低之别;素养则表现为在正向目标引导下培育的品德、行为规范、奉献能力。素养更强调教化和培养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在稳定素养结构中,即人的正向素质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要素。在人的素养体系中,价值观素养、能力素养是两大支柱。价值观素养属于人的精神素养范畴,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指导下的是非判断力。能力素养属于人的实践素养范畴,包括人在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收获、模仿实践、处置实践、创新实践等综合基础上的自然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人的学习素养是经过长期外在训练获得的包含判断力在内的获取各种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即判断力+学习力。人的判断力决定人的选择力。不同的人对是非判断的标准取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有什么样的判断力,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学习选择,因此,人的立场决定着人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取舍。所以在学习素养中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具有核心价值。学习力就是获取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传统的学习力是人在精神和物质生存方面由训练而得到的收获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辨力、自悟力、应用力、创造力、成就力等等。学习力必须依赖工具,学习工具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学习力的快速提升。如语言加速了从猿到人的进程,也使人由动物模仿发展到具备了最初的学习力。文字带来了文明,使人的学习力大大提升,进而创造了灿烂的各种上古文明;文字印刷使人的学习内容可以大面积、高质量代代传承,因而人的学习力也成几何级数提升。广播电视更是让人的学习负担极大地减轻,形象生动的录制技术、复制技术和存储技术,使人们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要工具的学习力产生了颠覆性改变,文字记忆的天花板被突破。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人的学习力进入全新的世界,特别是进入融媒体时代,人的学习态势进入一个新世界。传播力的无限扩张,带来信息获取的超级便利。基于算法推送的数据传输,使学习内容实现超量提供、免费提供、无限倍增提供、应有尽有提供、超级个性化提供和瞬间提供。记忆为主的学习力已经过时,获取信息方法的学习力成为核心学习素质。随着学习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的学习力将有不可思议的改变,学习素养的内涵和要素也会随之改变。
综上所述,在新在线模式下学习素养核心要素也发生了改变,学习者的政治品格素养和数据信息素养成为重中之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生存信息,价值在于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民族自尊自立、国家富强、生存环境改善和个人成长的成就。因此良好的学习素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之一。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阐述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其中才与德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即才为能力素质,能力是品格的前提和基础;“德者,才之帅也”,即德为个人政治品格,品格是能力的目的和结果。
当今社会,学习者需要立足新时代,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与此同时,学习者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成为高技能人才。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国家和人民。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实现民族复兴的品格素质和担当强国大任的能力。
品格素养即政治品格素养,它是一个人立世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政治品格素养的内涵很丰富,它指做人的基础品质和根本态度,具体包含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和自我定位。自我定位即人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自我设置,主要是自我认知和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态度。这种态度基于一个人依据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的自己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与民族、与国家、与政党、与世界、与人类、与自然界、与整个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政治品格素养是有关人的生存目的品质,即为什么做人、做什么人、如何做人的人生取向。它涉及人的公私观念、意志品质、家国情怀。它是每个人初心、使命、操守、德行、意志、情感、追求等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
品格素养是后天自我修炼和外在教化的结果。政治品格素养的明显标志是信仰追求精神。它专指人对人类生存真理意义和正义价值的崇尚,它追求人生高尚情怀、勇毅拼搏、不懈探索、创造美好的精神境界。它表现为:真理追求、道德精神、科学探索、崇高审美和人文情怀。品格是属于人的,政治品格素养不只是群体价值,更是个人追求。品格只能是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品位。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丰富的知识、健全的身心、高尚的道德。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政治品格素养是可以通过学习体悟培养起来的崇高价值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它首先表现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观点在内的政治素养,其次是包括思想觉悟、价值观念、思想认识、思想方法在内的思想素质。另外,还表现为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在内的道德素养,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对事物的政治态度、人民情怀、坚强性格。在现阶段,它的内涵概括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数字素养即数据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不只是科技范畴,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素养。信息时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作为社会性生存的组成部分,一直与信息相始终。广义的信息时代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没有信息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信息时代始于人类诞生之初,信息交流甚至更早。由于语言的创造是人类诞生的标志之一,语言作为信息交互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人进入信息时代的最重要标志。狭义的信息时代指计算机处理+多媒体呈现+网络传输的应用和普及,使信息在短期内呈“爆炸”形态,其中信息数量、信息处理与信息传输的速度,以及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以几何级数扩张,并由此造成整个世界面貌和生存方式的彻底改变。相较于传统稳定的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信息应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科技进步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数字处理时代到数据算法时代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数字时代即电子信息时代,由于电子信息语言由数字形式呈现,所以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建立了电子信息基础。数字技术使数据实现稳定储存和无限存储,同时数字化让数据实现无限量复制和数据瞬间发送、接受和反馈,另外,数据还具有循环往复和自动构序功能。数据强大的存储、内构功能,使人们对数字处理的依赖日趋加大。所以在信息时代生存,信息感知力和数据应用能力是必备生存技能,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力必须建立在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的基础上。
信息素养是人的信息基础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信息理论、信息情趣、信息文化、信息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它还包括各种媒体语言表达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信息社会适应能力。 好的信息素养还拥有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于信息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另外信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前提。目前的信息素养是培养信息文化的土壤。信息文化素养是现代社会的风尚,它正在培育新一代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情感。“当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加速融合的趋势”[2]。未来一个人的信息素养首先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感知力和控制力,它体现为对信息的发现、捕捉、分析、应用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它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便利和想象空间。关于个人信息应用、知识产权数量叠加、软件广泛普及、网络信息传播无处不在,由此出现了社会内部信息行为伦理问题。
数据素养是以数据应用为目的训练形成的数据意识和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它属于信息素养的范畴,是数字能力的深化,也是人的统计素质的体现。当前数字素养具体表现为数据素养,即人的数据感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进入大数据时代,算法解决所有数据问题。数据强大的力量可以实现精准算法、精准分析、精准决策、精准定位、精准打击。数据素养还表现在数据思维和媒介素养方面,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它包含建立在数据意识即大数据思维基础上的数据感知力、数据搜集力、数据分析力、数据处理力、数据决策力等。
进入算法的时代,前数字时代的竞争已经升级为数字产业链的实力对抗。世界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催生了芯片经济,数字贸易规则不断升级;数字技术应用日新月异;数字产业层出不穷;数字标准不断更新;数字俱乐部大量涌现;数字同盟分分合合。数字时代的核心是数字技术竞争,谁在数字领域占有主导地位,谁将赢得主动。以G7为目标的数字贸易及其规则正在萌生。经济是数字,交流是数字,传播是数字,教育是数字。数字文化正在形成。做数据行为的研究成为热点,似乎是得数据行为者得天下。当前不论是组织、个人还是行业,未来都无法摆脱数字环境,必须直面数字未来。个人和社会要发展,就不能回避数字生存态势。现在的数字行为就是大数据行为。任何数据统计的历史轨迹会告诉我们未来数据链的流向。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任何一个实体机构的过去与未来。一个国家数据化统计、运行、研究的水平,就是其竞争力水平。当前社会组织竞争的底气往往来自于大数据。统计结果、运动周期、发展方向、背景知识都是大数据的呈现。
一个学习者的数据素养来源于后天数据学习和实践。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数据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数据素养高的人可以成就人生。人的数据应用会形成人的数据心理素质,包括:数据认知、数据想象、数据情感、数据态度、数据兴趣、数据气质、数据习惯。当前的学习者的科技素养最突出的就是数据素养,包括:数据知识、数据技术、数据修养等素质,甚至会产生数据审美意识、数据审美观念、数据审美情趣、数据审美能力等。
数据素养也是青年一代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国际上大多学者和机构在讨论科学素质定义时,国内的众多定义存在附会发达国家的定义而缺乏中国特色”[1]。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影响。以数据素养为核心的科学素养指以基本的数据学习和表达能力理解科学观念,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能运用数据科学解释世界,建立与评价有证据基础的论证,并恰当地运用结论来引领自己的行为,主要是应用数值与资讯等能力来理解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科学知识与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文科大学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水平”[6]。
“科学探究是过程;科学素养是结果”[3],互联网+模式下的学习即各种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学习方式(包括固定和移动)。互联网+学习具有技术控制、虚拟转化、多维交互、大数据的特点。学习者在大数据模式下的学习也打上了数据烙印。其学习力就集中体现在是否具备数据兴趣、数据技术能力、数据思维能力、数据选择能力、立体数据交互能力、数据智能创新能力等。
“时代要求提高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8]在数据主导的互联网+模式下,按照数据技术特点,找到学习者在互联网+学习模式下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结构,这对教育机构有针对性地设计完善的互联网学习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研究学习能力结构中核心要素的作用,可以抓住核心因素实施有效的学习者学习素养培育工程,使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增长学习能力,培育学习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目前忽视智能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数据现实需要,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因此,有必要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确立品格素养是新在线模式下学习素养的第一核心要素;明确数字素养是新在线模式下学习素养的新核心要素。核心素养培育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加以落实。“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5],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真正构建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综观我国素质教育文献,其主要研究课题包含素质教育的实施,各学科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等。”[7]数据+智能依靠基于网络传输的多媒体交互系统,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所有领域,数据学习是人类生存的常态,更是年轻一代的基本学习方式。找到新一代学习者学习素养的培育途径,对提升未来受教育者的整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塑造下一代在智能时代的学习潜力具有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