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杰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畜牧兽医站,四川 岳池 6383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所致,又名腔上囊炎、甘保罗病等,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所有养禽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过该病的报道,由于病毒对免疫系统能产生较大危害,使得病鸡免疫受损,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临床危害较大[1]。因此,应对该病进行科学防控,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法氏囊是鸟类动物特有的淋巴器官,由于解剖位置在泄殖腔的上方,故又称“腔上囊”,整体为椭圆形的囊状,位于泄殖腔背侧,以短柄开口于肛道。法氏囊在鸡幼龄时体积较大,重量为1.0~1.5 g,发育较为成熟,随着日龄的增长会逐渐萎缩,性成熟后逐步退化。法氏囊的功能主要是参与体液免疫,可产生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增生,数量扩大,最终转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以及少部分的记忆细胞。除了参与免疫外,法氏囊还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产生的激素对红细胞的生成以及肾上腺、甲状腺功能有直接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股节RNA病毒科、双股节RNA病毒属,粒子为单层衣壳,整体为球形,表面无囊膜,在环境适宜条件下极其稳定,能够在鸡舍中长期存在。发生过本病的鸡舍,如果空舍时间不够或消毒不彻底,很容易对下批次鸡也造成感染。该病毒耐热性较强,50℃环境中能耐数小时,常温下可长期存活;0.5%福尔马林溶液中作用6 h可使病毒失活;0.5%氯胺中作用10 min可将病毒杀灭;在0.2%~0.3%过氧乙酸中通常不超过30 min即可失去毒力。本病的自然宿主为鸡和火鸡,从鸡体内分离的病毒只能感染鸡并导致其发病,强制性对火鸡人工感染不会使火鸡发病,但能产生抗体。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对鸡感染后不发病。鸽子、鹌鹑、鹅接种法氏囊病毒后既不表现症状,也无抗体应答反应。鸭子感染后不发病,剖检也无肉眼可见病变,组织中也分离不到病毒。种属差异是该病毒重要特征之一。
病鸡、潜伏期的感染鸡以及治疗后虽症状改善,但还未完全康复的鸡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鸡与鸡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饲养密度越大,鸡相互间接触频率越高,本病扩散速度就越快。病毒可依托粪便、垫草、地面、脱落的羽毛、空气中悬浮的尘埃粒子以及体表分泌物等为载体进行传播,消化道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途径,饲料、饮水被含有病毒的媒介污染后,很容易出现群发。场内员工的鞋底、衣服以及进出场的车辆轮胎容易使病毒在不同鸡舍和不同养殖场间传播。还有报道认为小的粉甲虫蚴也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的鸡都能感染,蛋鸡发病率高于肉鸡,幼龄鸡是发病主体,15~100日龄是主要发病日龄段,其中以20~40日龄发病率最高。性成熟后的鸡基本不表现症状,这和法氏囊进入退化阶段有关。本病呈世界流行,尤其养鸡管理水平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最易暴发。我国在20世纪本病较为常见,之后随着法氏囊卵黄抗体在基层的普及以及免疫程序的逐步完善,本病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显著下降,仅表现出地方散发式流行,对我国养鸡业造成的影响减小。
鸡感染后因日龄不同和单次感染的病毒量不同,潜伏期存在较大差异,短则24~48 h就可发病,长的能达5 d以上,大部分感染鸡起初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两翅下垂、羽毛灰暗无光泽、畏寒怕冷;病鸡喜欢扎堆取暖,肉髯、鸡冠、脚趾、眼结膜发白,还有些鸡呆立在墙角,呈现出衰弱状态。由于法氏囊发炎刺激,病鸡经常用嘴叨肛门部位。粪便较稀,颜色发白,常污染肛门羽毛,严重时粪便呈水样。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鸡肌肉开始出血,机体脱水,全身震颤,眼睛紧闭,对外界强刺激不敏感;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大部分鸡都无法耐过,最终以死亡而告终。急性感染的病例在表现症状后的1~2 d就结束生命,临死前全身虚弱,采食停滞,之后发生神经症状。还有些病鸡由于病毒变异致弱,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引发大批死亡,但导致疾病处于慢性拖延状态,病程很长,反复发作,带毒时间久又会使鸡群感染率升高,整体免疫抑制严重,隐性损失非常大。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尸体多为脱水状态,腿部、胸部肌肉呈现片状、斑状或条纹样出血,肝脏表面有土黄色坏死灶,体积变大,切面紧张,质地变脆,解剖剪轻微触碰即可碎裂。法氏囊病变明显,体积为正常的2~3倍,颜色潮红,更为严重的呈紫葡萄样,外形变圆,重量因组织水肿而变重,剪开后黏膜褶皱充血、出血,呈弥散状。有些发病时间久的鸡则表现出法氏囊萎缩,体积变小,切开后黏膜褶皱浑浊不清,有出血斑留存。肾脏表现肿大,表面有大量尿酸盐沉着,外观红白相间,俗称“花斑肾”。输尿管粗大,里面充满石灰乳样的尿酸盐。胃黏膜出血水肿,尤其是肌胃和腺胃交界处,呈现出条状的出血带,腺胃乳头出血,出血程度和鸡的免疫以及感染的毒株毒性强弱有关。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危害较大,该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一种,病毒的靶器官为法氏囊,一旦鸡群发生流行,可导致感染鸡出现免疫力下降。由于法氏囊和体液免疫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对体液免疫影响最大,疫苗免疫后抗体无法生成,或生成的滴度不合格。大部分发生过本病的鸡群,无论是流感还是新城疫疫苗免疫,接种后的2周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平均滴度都低于8,导致免疫的失败。
此外,在病毒的影响下,鸡的机体免疫力出现下降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导致继发感染的出现,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支原体等都是临床常见的混感病原。还有一部分病原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体内的条件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支原体及部分呼吸道类病毒等为主。幼龄鸡由于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全,加上法氏囊受到损害,导致感染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成年鸡。
传染性法氏囊疫苗的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商品化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2]。目前已经批准的疫苗主要为活疫苗,毒株类型以B87、NF8等为主,绝大多数都是以单苗的形式出现。由于雏鸡是发病的主体,故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须尽早免疫,在易感日龄到来前进行接种,临床推荐首次免疫时间在10~14日龄,为了加强效果和提高整体抗体水平,一般首免后间隔7~10 d再进行二免。二免的目的一是为了刺激免疫记忆细胞,使其重新转化为成熟浆细胞而产生更高含量抗体;二是为了防止首免时出现遗漏或免疫失败,使得鸡群感染风险增加。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留存的毒力仍会产生风险,故免疫方式推荐采取饮水方式,这样疫苗毒株不会直接进入血液而产生毒副作用。除了活疫苗外,市售疫苗也有灭活型,该类疫苗通常以联苗的形式出现,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灭活苗等,灭活苗和弱毒活疫苗相比毒性小、安全性高,主要成分为S-VP2蛋白,适用于从未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养殖场。
发现可疑病鸡要第一时间隔离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典型外观特征是鸡胸部、腿部肌肉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严重出血,通过剖检可很快诊断。须将感染鸡隔离,症状表现严重的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法氏囊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故曾发生过该病的鸡群,在鸡出栏或淘汰后,空舍期间一定要做好清理和消毒工作,这能使病毒失去载体,或随垃圾、尘土等一并清出鸡舍,从而减少污染。加强消毒能将环境中残留的病原杀灭,消毒时应确保无死角,最好先用二氯异氰尿酸钠进行熏蒸,之后再用2%火碱全舍喷洒,粪板、地面是重点消毒区域,墙面可涂刷石灰乳。
鸡场要把控好引种关,如果引入的雏鸡带毒,则2周龄之后必然会陆续有病鸡出现,且传播速度很快,最终会使整个鸡群失去饲养价值。因此,雏鸡的健康关系到该批次鸡能否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对于规模化鸡场,尤其是存栏量超过20万只的鸡场,一定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进行管理,且随着存栏量的加大,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调整和改变,应向先进的养殖企业学习,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存栏低于2万只鸡的养殖场多为家庭农场,建议通过加强对该病的监控来预防。
完善的生物安全屏障能阻挡外界病原的入侵,尤其是对于法氏囊这类抗逆性较强的病毒的入侵。法氏囊病毒基本不会以条件致病的形式存在于机体内,所有发病鸡场基本都是外源性感染,而外源性感染则是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出现了漏洞,导致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或媒介传入。有该病流行的地区应减少或杜绝外来人员的拜访,要以其他鸡场的饲养员、兽医人员等为重点防控对象。另外,要减少接触兽药、饲料、疫苗、设备等销售推广人员,非必要情况下不允许进场,可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接待,实在必须进场的务必在场门口彻底消毒后,更换本场专用衣物和胶鞋再进入。不同鸡舍的饲养员禁止相互串访。员工应尽可能待在场内活动,非必要不外出,不要去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鸡场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防控,场内通过绿化带隔离出不同功能区,不同区域的人不能来回流动。健康鸡群接种完疫苗后的2~3周可进行血清抗体测定,如果抗体浓度不理想就需要寻找原因,选择合适时机补免。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抗法氏囊病毒特效药用于治疗,但病鸡可在疾病早期用卵黄抗体注射治疗,能显著降低病死率,阻止疾病继续传播[3]。卵黄抗体是经过免疫产蛋期鸡只后,体内产生的抗体经输卵管、卵巢而进入鸡蛋中,尤其是卵黄中含量最高,临床常称之为高免卵黄抗体,这些抗体能特异性地中和体内病毒,从而促进机体康复。有些鸡场也是利用抗体抗原可特异性中和的原理,采集病愈鸡的血清进行注射,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要求中和抗体效价在1:1 024~1:4 096,如果过低则不足以全部清除体内病毒。
需要提醒的是,本病的治疗一定要早,越早越容易治愈,中后期治疗即使能将体内病毒全部中和,但法氏囊已经发生器质性病变,无法逆转,感染鸡会长期处于免疫功能不全状态,很容易在饲养过程中发生感染。
除了抗体外,中兽药对该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该病是温热病中的气分热邪未除,直入血分所致,导致血分热邪极盛,是正虚邪实的热毒证。治疗应扶正祛邪,以清热解毒、凉血生津、益气健脾为用药原则,同时提升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可按照金银花100 g、连翘50 g、茵陈50 g、党参50 g、地丁30 g、黄柏30 g、黄芩30 g、甘草30 g、艾叶40 g、雄黄20 g、黄连20 g、黄药子20 g、白药子20 g、茯苓20 g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研磨,以7%的比例加入饲料中混合饲喂。如果病重导致采食量下降者可进行灌服,5~10 mL/次,2次/d,连用3~5 d。或者按照每10只雏鸡取生地黄4 g、白头翁4 g、金银花3 g、蒲公英3 g、丹参3 g、茅根3 g的量,文火熬汤后,将药渣滤过,滤液平均分等份后灌服治疗,1次/d,连用3 d可收到较好效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危害免疫系统,治疗期间除了使用卵黄抗体进行对因治疗外,还要适当配合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尤其是有益于免疫力提升的中药多糖,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等。抗感染方面可使用对肝肾毒性小的广谱抗生素,以防增加肝肾负担,头孢喹肟、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复方阿莫西林等都是理想选择。为了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建议鸡群中无论是表现出症状的,还是还处在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的,都统一进行用药,因潜伏期的病例如果不用药,在潜伏期过后仍会发病,还会带毒而成为鸡群的潜在隐患。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我国肆虐多年,流行初期对我国的养鸡业造成巨大影响,之后通过对产蛋鸡群进行针对性免疫,从而获得含有高含量抗体的卵黄,将该卵黄抗体肌注来中和病毒,为本病的治疗带来福音。另外,有该病流行时,种鸡场也可通过加强免疫的方式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最终会进入雏鸡体内,从而使后代免受病毒侵害。有些种鸡群长期带毒,生产性能虽不受影响,但可导致病毒经种蛋向后代传播,故种蛋孵化前务必严格消毒,包括孵化箱消毒、孵化间环境消毒、种蛋表面消毒等,尽最大可能降低垂直传播率。对于长期受本病困扰的鸡场,管理者可通过定期抽查样本,评估鸡群的感染率,如果超过30%数量的鸡受到感染,则可对该批次鸡进行淘汰处理,尽早止损。有些鸡场每批次鸡都会有法氏囊病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鸡舍消毒不彻底有关,建议将舍内所有杂物清除后,统一用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消杀,每周消杀1次,之后空舍期延长1个月以上,期间保持鸡舍通风干燥,使病毒彻底得到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