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讲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进德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柳州 545106
近些年,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畜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羊肉、羊绒、羊毛、羊奶等羊产品的需求量不断递增,促进了羊养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发展[1]。然而,在羊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羊群疾病是阻碍羊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羊腹泻病是养羊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病可严重阻碍羊的生长发育,降低羊的生产性能,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
在兽医临床中发现,引起羊腹泻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轮状病毒等[2]。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羊发生腹泻的病情一般较重,发病较急。
1)致病性大肠杆菌。当羊只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后会发生腹泻病,传染途径一般为消化道,特别是羊食入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可引起发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季节较为多发。走访调研发现,当羊只的免疫力较低或突然更换了环境以及饲料等会增加该类型腹泻病的发生几率。
2)沙门氏菌。当羊只感染沙门氏菌后也会引起腹泻病发生,该类型腹泻病的传染源为带菌羊,一般多为消化道感染,但也有报道说存在交配感染的情况[3]。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羊均可感染沙门氏菌且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在生产中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断奶羔羊对该菌较为敏感,发病率较高,孕羊感染后还可出现流产症状。
3)梭菌型腹泻。梭菌性腹泻主要感染7日龄以下的羔羊,传播途径可经消化道、伤口和脐带等。当环境气候骤变,母羊对羔羊哺乳不当或羔羊在饲养环境中受冻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当母羊在妊娠时一旦长期缺乏营养物质的供给,羔羊在被产出后身体瘦弱,在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诱发发病,羔羊感染后会导致羔羊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死亡,对养羊业危害较为严重。
当羊感染消化道寄生虫后也会发生腹泻症状。在临床兽医学上,侵犯羊只引发腹泻的寄生虫主要为球虫和隐孢子虫,通过消化道感染。带虫者会成为寄生虫病潜在的传染源,带虫者体内的寄生虫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当羊食入了被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寄生虫会对消化道造成侵害,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成年羊感染球虫的发病率比较低,球虫主要危害2~4月龄羔羊。羔羊感染一定数量球虫后会表现出腹泻剧烈,排血便,机体消瘦等临床症状。隐性孢子虫感染羊后有3~4 d的潜伏期,不易及时肉眼发现。羔羊感染后临床表现出食欲饮欲减退,被毛杂乱、排黑绿色粪便的症状。球虫和隐孢子虫的感染都和潮湿环境有一定关系。
在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环境较为潮湿,饲草饲料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滋生大量霉菌,当羊食入了发霉饲料容易发生腹泻性疾病。在寒冷的冬季,由于饲料储备不当会被冰冻,当羊食入了被冰冻的饲料也会引起腹泻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当羊群的饲养环境长期处在阴寒潮湿,没有及时采取防风保暖措施,再加上外界天气突然变化、昼夜温差大或气温骤降时,这些外界因素都会引发羊群腹泻。
在发生羊只腹泻病后,准确诊断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强有力保障。对饲养环境、饲草饲料开展询问与调查,对粪便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羊只腹泻的病因。
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应使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氟哌酸等抗菌药混人饲料或饮水中,早晚各1 次,连用3~5 d,也可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对于感染球虫引起腹泻的病羊,可使用地克珠利、氨丙啉等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尚无治疗隐孢子虫病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可使用大蒜素进行对症治疗。因食用霉变饲料消化不良或气候骤变引起腹泻的病羊,应及时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酶制剂或口服补液盐,保护肠道微环境。
对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羊只腹泻,可选用茯苓20 g、泽泻20 g、诃子肉30 g、白头翁20 g、黄连20 g、白芍20 g、山萸肉15 g、秦皮12 g、淮山药15 g、白术10 g、甘草5 g。将上述药物进行水煎汁制备,浓缩为每1 mL 药液中含有原药1 g 的汤剂,一次300 mL,2 次/d,连用3 d。
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引起的腹泻病可选取槟榔20 g、炒黄连15 g、郁金15 g、猪苓10 g、乌梅20 g、神曲15 g、麦芽10 g、炙甘草10 g,上述药物进行打碎磨粉,拌入饲料或用水冲开,2 次/d,连用3 d。
对于因食用霉变饲料消化不良或气候骤变引起腹泻可选用党参15 g、干姜15 g、肉桂10 g、白术10 g、附子10 g、五味子10 g、山药10 g、泽泻10 g、茯苓10 g、甘草5 g,将上述药物粉碎研末,开水冲泡,候温灌服,每次200 mL,2 次/d,连用3 d。
圈舍环境要保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强度,要定期对圈舍环境和器具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对病死畜的尸体要做好无害化处理。跨省、市运输进的羊群要先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再混群饲养。科学搭配饲料,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酶制剂和中草药制剂,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几率。
养殖场(户)要想减少羊腹泻病的发生,就应结合该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疫苗免疫程序。定期选择合理的驱虫药物开展春、秋预防性驱虫,以便减少因寄生虫感染而引发的腹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