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龙
河北省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张北 076450
山羊痘病又称为羊天花病,该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山羊感染后多表现为高热,皮肤以及黏膜处有丘疹或者水疱。山羊痘病发生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是我国的一类动物疾病,一旦暴发山羊痘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张北县是羊养殖聚集地,在养殖过程中做好山羊痘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山羊痘病毒属于山羊痘病毒科的一种DNA 型病毒,形状多表现为砖形、圆形或者卵圆形等,核型为RNA,该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生长繁殖,并且会在寄生的细胞中产生嗜酸性或者嗜碱性的包涵体[1]。该病毒对于寒冷、干燥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存活几周甚至半年,但山羊痘病毒对于腐败作用抗性较弱,使用碘酊、2%福尔马林或者3%石炭酸均可有效杀灭病毒。
患病山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山羊痘病毒主要以呼吸道感染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饲料、垫草、体外寄生虫以及工作人员、工具、皮毛产品等进行传播,或者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引发病症。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但以4-5月和9-10月发病率高。在新疫区,山羊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若不做治疗处理,从出现患羊到全群感染只需1 个月,并且死亡率可达70%以上,在老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死亡率降到50%左右[2]。自然状态下,山羊痘病只对山羊易感,不会传染给绵羊或者其他动物。
山羊痘病毒对山羊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的亲和力非常强,山羊感染该病毒后经过血液或者皮肤到达黏膜处,在上皮细胞内病毒大量繁殖,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呈现特异性的丘疹、水疱、结痂等病理现象。
山羊痘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20 d,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明显,可达40~43 ℃,随病程的发展,患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废绝,伴有脉搏加快以及呼吸紧迫等症状。山羊痘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为3~5 周[2],发病1~3 d 时,可见患羊乳房和股内侧通常最早出现丘疹,随后鼻、唇、眼、尿道口周围等部位有丘疹出现,眼、鼻等处有黏液性、浆液性以及脓性的分泌物,公羊可见尿道口有明显的红肿。经过2~3 d 的发展,丘疹会突出皮肤表面,长到黄豆大小,并逐渐向全身扩散。丘疹扩散后再经过2~3 d会逐渐形成脓疱,体温持续升高,全身症状更为明显,后脓疱发生破裂,气味刺鼻难闻,患羊消瘦最终死亡。少数耐过的患羊脓疱逐渐干涸,形成痂皮,颜色呈褐色,一般10 d 左右就会自动脱落,在皮肤表面留下蚕豆大小的斑块[2]。
根据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的判断,一般患羊出现体温升高、全身皮肤和黏膜出现丘疹等症状即可初步判定为山羊痘病,但需要与羊的传染性脓疱病进行区分,羊传染性脓疱病可在山羊与绵阳间传播,脓疱多在羊的口、唇、鼻等周围皮肤出现,形成结痂,无全身性的病变。若要进一步确诊还应进行实验室诊断,可使用RT-PCR 检测以确诊是否为山羊痘病毒。
注射山羊痘活疫苗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接种季节通常为春季和秋季。对于疫区可以定期开展疫苗接种,不分体重大小一律按0.5 mL/只股内测注射,一般在注射后5~6 d 可产生免疫效果,免疫期为1年左右。对于发病较轻的山羊还可使用2 倍剂量的疫苗进行治疗性免疫,有80%以上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应注意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集中处理羊粪、垫料等,定期对水槽、饲槽、羊圈等消毒处理,保证饲舍良好的通风与保温,防止环境应激造成羊只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当场内有羊只发病时,应立即隔离,必要时可进行扑杀后无害化处理,然后对饲舍、用具及周围场所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对于圈舍等消毒应保持2 次/d,连续消毒5~7 d。
目前,对于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于发病较轻的患羊可以使用浓度为1 g/L 高锰酸钾和10 g/L硫酸铜冲洗体表皮肤患处,使用浓度为10 g/L 醋酸和20 g/L 硼酸冲洗口腔黏膜,然后再用碘甘油或者1%紫苏水涂擦可以对症治疗患羊的皮肤病变[3]。国内通常配合灌服石榴树皮、防风、荆芥、黄芩等中药制剂缓解症状,同时加强对羊群的护理,多饲喂一些柔软、多汁的青饲料或者玉米粥,并且对于患病羊只应进行适当的补盐,剂量为2~3 g/(只·d)。对于患羊的体温升高,可以2 次/d,肌肉注射80 万~160 万IU 的青霉素,连续用药3 d,其他抗生素类药物如链霉素、磺胺类或者恩诺沙星等均有较好的对症治疗效果,还可有效防止继发性感染。
山羊痘病严重威胁山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者应深入了解山羊痘病的发病特征,掌握该病的诊断方法,及时发现阻断该病发生大范围的蔓延对降低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关重要。此外,还应掌握该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开展定期的疫苗接种,改善养殖环境,保证圈舍的清洁、卫生、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改善饲喂条件,在干净卫生、地势干燥较高的地点进行放牧,防止寄生虫等诱发感染也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