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华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 2520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一种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与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并列为危害养鸡业的四大疫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该病毒有2 个血清型,分别为血清Ⅰ型(鸡源性毒株)和Ⅱ型(火鸡源性毒株),血清Ⅰ型又可以产生变异,分为6 个亚型,其中1 亚型中主要为变异毒株。各个亚型的毒株之间有较为明显的抗原差异性,不易产生交叉免疫反应,常规免疫有可能导致免疫失败,有研究[1]表明,部分规模化饲养场虽然按照免疫程序进行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免疫,但发病率仍处于90%以上,且发病后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显著,预后较差,甚至有一些鸡只感染比较严重,产生免疫抑制现象,从而继发其他疾病。常见的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后继发的疾病有包涵体肝炎、球虫病、马立克氏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鸡白痢等。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发病季节没有明显的差异,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如饲喂了发霉的饲料等,鸡只的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死亡。法氏囊炎病毒的不同毒株有一定的差异,强毒株和超强毒株能够引发临床症状更为严重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而弱毒株感染后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任何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主要集中在2~10日龄的雏鸡,但也有可能感染7月龄以上的鸡,这都导致了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相对困难。
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空气和消化道传播,患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健康鸡只接触到患病鸡或隐性感染鸡时就有可能发病,此外,患病鸡和隐性感染鸡的分泌物中有较多的病毒,且小粉甲壳虫和垫草中的螨虫都可能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健康鸡只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和鸡笼等或接触到小粉甲壳虫、螨虫等均有可能被感染。这一病毒能够在饲料和饮水中存活52 d,即便将病毒清除后仍有一段时间能够感染患病鸡。除了水平传播外,病毒也可以经过种蛋垂直传播。
潜伏期为2~3 d,患病初期有的患病鸡自啄肛门周围的羽毛,或啄肛,而后发展为食欲减退、厌食,精神萎靡,羽毛蓬乱没有光泽,口腔中有黏液,排出黄色或白色的水样粪便,躯干震颤,运步不稳,头部下垂,眼窝凹陷,呈明显的缺水症状,多因衰弱而亡,病程为5~7 d。耐过的患病鸡或治愈鸡往往会生长发育迟缓,免疫机能减退,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也有部分患病鸡呈急性经过,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缩颈,食欲废绝,渴欲增加,体温可能升高,出现症状后多在1~2 d 内死亡。
剖检患病鸡可以看到全身脱水,胸肌、腿部肌肉出血,肌胃和腺胃的交界处呈带状出血,切开腺胃的肌纤维可以看到内部肌肉有出血点,肌肉颜色变浅。肾脏肿胀、苍白,为花斑样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有光泽,黏膜褶皱浑浊不清,黏膜表面有点状或弥漫性出血。法氏囊中有干酪样物质,较为干燥,多为灰白色或土黄色。胸腺和盲肠扁桃体肿大。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进行初步诊断,但需要和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需确诊可以使用病毒分离鉴定法或琼脂扩散试验进行检查,有条件的也可以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病毒核酸探针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检出率也比较高。
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在配制日粮时要做到营养均衡,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提高鸡群体质。及时清扫鸡舍并定期进行消毒,消毒药品应选择广谱、高效对鸡群毒副作用较低的药品,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应定期更换消毒药品,每次消毒要彻底,不得出现消毒死角。保证鸡舍环境舒适、洁净、干燥,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在保证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加强通风和采光,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鸡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的蓄积,还能够保证鸡只正常的生长发育。
其次,应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目前在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疫苗是传染性法氏囊炎二价弱毒疫苗B87和J87[2],可以通过滴鼻点眼、饮水以及注射等多种途径对鸡群进行免疫,对于无母源抗体的可以在雏鸡5~7日龄时先进行首免,而后在5 周龄时再进行第2 次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可以在14~21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在5 周龄时再进行第2 次免疫,依此程序免疫的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