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正·学广·学精深
——对习近平“劝学”之“学什么”文化思想的体悟

2022-11-27 09:00李雪松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书记理论

王 韡,李雪松

(1.中国传媒大学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2.北京工业大学 耿丹学院,北京 101301)

在全民注重文化传承的今天, 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被重点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讲话中引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引领, 这种引领将会把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全民化推向高潮,这种趋势也必将会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根植于民众的内心。 在2018 年 10 月 15 日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第八集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劝学”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其中关于“学什么”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处用典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关于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给过三个参考方向: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这可以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什么”问题的回答,答案可以概括为“学正、学广、学精深”。

一、学正

所谓学正, 就是要学习正面的、 有正能量的东西。这种东西需要从经典理论著作中获取。这些理论会成为一个人前进道路上的精神能量, 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思想理念、树立目标、指明方向、巩固信念等。那么,这种精神能量无疑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著作,“因为从人类思想史上看, 就其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1]28。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来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例如,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不愿意认真读书, 不愿意付出辛苦努力;还有的人认为人生就应该是吃喝玩乐、轻松自由地过。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过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付出与收获是对立统一的,辛苦与享乐是对立统一的。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自由,而只有相对的自由。还有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到争夺个人利益,完全摒弃了我们接受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这样的人最后变成了利己主义者。钱理群教授曾经指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的绝对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2]18这是扭曲了的价值观, 但却在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受众甚广。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轨道,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都将是扭曲的, 并且无法实现个人价值。 再比如,在信息时代的当下,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总是在自律与放纵、 利己与利他、无私与自私中徘徊与挣扎。当我们今天谈论违背道德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失德与触碰法律,而是体现在一些关系的处理上。首先是面对自我的问题。当面对网络游戏、电视综艺、黄色小说、追星、各种功能的手机娱乐软件甚至是非法贷款与传销等诱惑时,置读书于不顾,盲目追随。 这样的青年人一般没有自控力,不懂自省与自察,对自我认知不清,喜欢随波逐流。其次是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当这两种关系产生矛盾时,一部分人崇尚自我,但又不能脱离他人而单独存在。 于是就形成了利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己,这是披着利他主义外衣的利己主义。最后是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青年人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关系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惘和困惑。 这其中有面对集体、面对利益的困惑。 当两种关系冲突时,到底该以集体利益为重“无私奉献”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为大多数人的道德考验。归根结底,人生观的偏离是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正确的“三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需要在实践中获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3]18这种理论高度的学习,不仅仅是共产党人所需要的,而是我们每一个有所追求的人都需要的。

二、学广

所谓学广,就是要学得广博、学得渊博。 古语中提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这些 “劝学”“劝博学”的诗句在今天仍然被读书人奉为圭臬。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学识渊博,这不仅仅体现在学得深上面,更体现在学得广上面。他自己所看书籍就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 所以,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叫“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有神”。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赠书于人。 在梁家河插队时,经常赠书给父老乡亲,并且开办了“扫盲班”,无时无刻不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也许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劝学”最直接的体现。一个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他在某一行业的立身之本。 那怎样才能算是立住不败之身呢? 是不是把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学得多一点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不行的。 把一门知识学得再多,这种知识结构也只是针形或者是圆柱形的, 而且没有其他相关知识的辅佐, 这种知识结构永远上升不到另外一个高度。除了努力学习自身专业的知识以外,其他相关知识也要一并学习, 这种知识结构可能是球形的,可以随意转化,可以融会贯通。 而真正理想型的知识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状的, 既能体现出一个人根基牢固、学识渊博,又能体现出“术业有专攻”。 我们以青年教师为例,如果一名教流行演唱的音乐教师只熟悉流行演唱和相关理论, 我们不能认为他不是一名好老师, 但他的专业水平一定是有限的。 如果他还对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等有一定的研习,甚至是对表演、播音、主持等相关艺术领域也有涉猎,那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是会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 如果一名语言学教师认为, 语言理论是相通的,只懂自己的母语及英语就可以了,语言学和数学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学科,语言学和文学有着同一本质,那么,笔者要说,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狭隘的。 真实的情况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普适理论所不能概括的例外,语言学教师掌握更多的语种有助于理论的教学。 有一个研究领域叫数理语言学,它是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语言学科。在我国,文学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级学科, 但语言学的本质是最接近自然学科的人文学科, 文学是最接近艺术学科的人文学科。 缺少了这些知识,在进行教学科研时,就会少了一份自然和圆融。 所以,不仅仅是教师,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要想让自己在专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唯有多读书、多学习,把读书学习当成信仰和终身事业。

三、学精深

所谓学精深,就是要学习一个民族有精髓、有灵魂、有根基、有传承、博大精深的东西。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先人祖辈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与理论是需要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场合专门讲到和重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讲话多达25 次,加上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和专门谈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截至2014 年10 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多达 32 次[4]27。 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5]78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有三个维度、两层要义。三个维度是指: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两层要义是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继承创新。 为什么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能被传承下来的文化一定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越性, 且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劣质的、不适用的、 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大多都会被抛弃。这种趋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116所以直到今天,我们全民族都把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文化奉为我们的精神基因,传统文化的教育已从娃娃抓起, 传统文化的推广已普及到千家万户。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一部分人崇尚西方文化, 认为“发达”文化自然有胜过“发展中”文化的道理,甚至还提出“去中国化”,更甚者删除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古代经典的篇目。我们认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片面的、机械的。西方文化有其经典的一面,但这并不能说它是胜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更不能等同与替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7]那么,该如何借鉴他人的经典与传承自己的经典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继承创新”可以说是一条准则。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但“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8]95。 第一,对于别人来说是优秀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优秀,这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有能力去鉴别;第二,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一定全部都适合现代社会, 对于文化的借鉴要有历史观、 时代观;第三,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价值和意义,不应仅仅是借鉴和继承,我们还要在这之上进行创新与创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道理。如果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只有借鉴和继承的能力,毫无疑问是暴殄天物的。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检验中修正,在修正中创造,这才应该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条正确之路。

综上,在全民重视教育的今天,尤其是肩负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青年父母们, 无论是自己还是教育下一代,应该明白读书学习的真正功用,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应该为了体现读书而读书, 为了迎合学习而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学”思想对该“学什么”做了最好的诠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第一步,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步;学习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 这是人作为社会个体而存在的立身之本,也是获得“自我实现需求”的淬炼之路;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每个民族的“根”和“魂”——它可以让每一个人拥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总书记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