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晨涛,朱俊杰
(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2.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体育课,承担着各个专业培养目标中体育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2017年 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通知中提出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至此,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推广,各高校相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掀起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热潮[1]。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门与思政课同样的高校公共必修课,新时代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和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健美操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选项之一,因其项目特征明显,深受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喜爱,数据显示,健美操课程几乎在全国各所高校公共体育课中都是开课率和选课率比较高的课程。健美操是集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配合音乐节奏进行的一项有氧运动。除了具有健、力、美的特征,还能够强身健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具备竞赛、表演等功能,如何将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守好这段渠,种好这块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程思政不是在所有专业课堂中上思政课,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新时代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思想价值观的引领,让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四个自信”,弘扬主旋律,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健康基础。实施健康中国的主要群体为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包括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军队体育,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处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过渡期,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习惯与意识的重要时期[4]。大学生在接受公共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肩负着影响社会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终身体育意识、科学健身等思政元素,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基础。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5]。早在100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如此定义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在清华大学110多年发展历程中,“无体育、不清华”作为一种共识和文化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可见体育和体育精神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体育精神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呈现出自强不息、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爱国奉献的精神[6],如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等,女排精神已经上升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是对体育精神最高的评价。如何利用体育课堂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是实现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将体育精神蕴涵的思政元素,柔性嵌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发挥体育课程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健体”的过程中实现“铸魂”的必然选择[7]。
从健美操课程目标的设定入手融入思政元素,公共体育课程5个培养目标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完成前3个目标的同时可以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与“主动健康观”、引导科学健身、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服务的思想融入其中。而在完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时则更侧重培养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团结协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等思想融入其中[8]。
动作和音乐是健美操的基本构成部分,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很丰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这些思政元素加以灵活应用,让健美操教学与思政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同频共振,增加思政融入深度。
健美操音乐可选择如《梁祝》《茉莉花》等优秀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古典音乐,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围绕建党100周年,选《映山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十送红军》等经典红色歌曲,有助于了解中国百年党史及每一首红歌背后的创作故事等;民族音乐则饱含民族智慧与特色,如《新疆是个好地方》《阿里山的姑娘》等[9]。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在健美操课堂上恰当运用,浸润学生心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健美操动作多元化,可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设计编排风格迥异的动作。中国古典音乐可根据中国历史文化背景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元素;经典红色歌曲则要通过学习和感悟中国革命的心路历程,才能够编排出特色动作;民族音乐就要结合各民族舞蹈动作元素,体会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应力求创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相统一,实现“寓教于兴趣”[2],从教学过程的兴趣形成阶段、学习掌握阶段和创新提高阶段的不同任务入手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实现全过程育人。
1.兴趣形成阶段
兴趣对健美操教学有指向和强化作用,它的形成依赖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丰富的健美操教学内容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资源。在课程初期将健美操与健身、健美、健康相结合,潜移默化让学生理解个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富强息息相关,未来的大学生将是承担第二个百年奋斗大任的主力军,要将个人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结合起来,明确为谁学,怎么学。让学生对健美操学习保持兴趣,用科学的健身理念影响周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学习掌握阶段
重点学习和掌握健美操项目的基本技能、运动规律等,教学手段包括健美操规则的讲解、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等,更应结合讲好体育故事,鼓励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健美操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体育赛事息息相关,如运动会团体操表演、球类比赛中场休息表演、文艺节目串场表演等。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精益求精,把课程内容变成自身优势和特长,改变以往体育课程被动参与的状况,把健美操课程所学内容融入到表演中,并不断创新,在常规的学习中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9]。基于此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法制观念,课堂内容转化为校园文化活动能力,增加实践平台,实践思政价值蕴意。
3.创新合作阶段
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创编的环节,把规定动作的内容分小组以队形变化的方式表达,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下创编动作,鼓励结合所学、所看、所感内容进行创编。增加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搜集素材等环节,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让课程激发学生潜能,同时促进创新意识培养。
组织健美操社团、表演、比赛等拓展健美操课堂空间,把课堂内容变成学生自身优势和特长,收获认同感和获得感,同时提高学生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延展课程思政融入广度。
1.社团活动感受体育精神
借助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体育社团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礼仪和体育规范等[2]。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为漂亮的失败鼓掌、漂亮的失败也是成功、如何从逆境中走出来、体会赢不骄败不馁的体育精神。
2.表演活动享受美育教育
学生参与各类表演活动,配合节奏将健美操动作流畅表达,使人沉浸其中,展现大学生健康优雅、青春活力的一面;表演时配合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听觉上的震撼,带来美的享受;因不同表演风格,表演者按表演主题选择的服装类型,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增加享受美的体验。寓美育教育于健美操表演之中,实现愉悦身心、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知行统一。
3.比赛过程实现团队合作
通过参加比赛和观赏比赛,体会风格迥异的健美操形式反映不同的精神内涵,感受比赛带来的乐趣,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礼仪。赛前组织编排、排练、比赛等流程各阶段中,台前幕后的参与者均在各层面上形成协作团队,发挥聪明才智,为集体荣誉刻苦训练、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理解规则的同时弘扬体育精神,实现以体育人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6]。
考核评价不仅要考评技能掌握,还要增加思想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考察学生对科学健身的理解,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课内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内容的实施要求教师落实到每节课中,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实施办法等,避免两层皮,走过场等形式主义。健美操考核评价采取“以赛代考”的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即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又与体育竞赛本质特点相符合,即有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又有教研组对学生综合测评,让考试以比赛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充分发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失败的挫折和品尝比赛成功的喜悦,增强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性竞争意识。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学者从学理释析、价值蕴意、建设维度、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断更新,但是还存在健美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学校对公共体育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培训不够系统,教学目标的制定较单一,课程思政建设缺少系统规划,执行机制不完备,教学、考核、评价缺乏关联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思政执行环节尚需改进,结合教学实践借鉴其它项目的具体做法提出如下措施与建议。
1.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三全育人、课程建设三个层面入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将课程思政以“隐性思政”柔性嵌入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中,确立每节课的思政目标,将身体素质培养与思想教育同步渗透到课内、课外的教学和训练中,在“授业”的同时完成“传道”,达到育人目标,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明白为谁学,怎么学,养成勤于学习体育知识、敏于练习运动技能、勇于探索运动规律的良好体育学习方法和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基础。播撒和点燃学生的体育运动梦想,使学生将自己健康体魄的塑造、良好身体素养的形成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联系起来,与实现“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联系起来。
2.厘清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0]。按照《纲要》的要求对健美操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明确每节课思政目标、教学设计运用等,涵盖从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课外活动、课程考核评价等教学全过程,丰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在挖掘思政元素和对应的切入点以及融合方式上下功夫,将每一个生动的体育故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柔性嵌入课堂内外,在“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运动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TBL等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从“兴趣”入手,以“价值塑造”和“致用”为目标,增强师生深度对话交流,让教师变主动、教学活动更生动、教学内容更灵动、师生更互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11]。
3.丰富课程思政建设手段
在学生眼中健美操教师是时尚与健康的代言人,是流行趋势的发布者与引领者,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进步,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健美操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如利用班级微信群为学生定期传播健身常识,及时传递学生关心的健康、减肥等问题和误区,课堂内容拍摄视频发到QQ空间、相册,拍摄抖音等通过关注度、浏览次数、粉丝量等信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健美操课的内容设计可结合各大媒体上流行的影视、时尚前卫的舞蹈,将时尚的音乐剪辑制作呈现在课堂上,让健美操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保持令人心驰神往的新鲜感。健美操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洞悉流行趋势、敏锐挖掘并熟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和语言习惯等,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体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加强课程团队思政教育能力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主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定位,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具体从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集体教研制度、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讲好体育励志故事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团队思政教育能力。团队教师形成全过程、全周期课程思政理念,形成人人讲思政、堂堂有思政、时时提思政的育人氛围,设计、构建“互联网+教学+思政”的新平台,探索如何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讲解,做到讲解中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不断打磨凝练,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无缝衔接。
2.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结合实际情况,建议由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从健美操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至落地实施,协调统一,实现设计—实施—反馈—改良的“负反馈”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层层落实,步步推进。实现过程全覆盖,期初、期中、期末进行检查,开展观摩课,专项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建立校、院两级督导制度,通过“听、看、查、导”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敦促教师进行关于课程思政深度和广度的探索,促进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建立教师思政水平评价、学生思政反馈评价、教学设计评价等三个层面评价指标。力求形成公共体育课程各个运动项目都适用(包括体育专业在内),“自选动作”与“规定动作”相互补充的渗透思政教育模式,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