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恺婷
(厦门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福建厦门 361023)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民族最根本最深层的情感,又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和爱国行为的引导关乎国家的前途与未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当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冠疫情既是公共卫生事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契机,后疫情时代如何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前提。因此,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后疫情时代是指疫情总体稳定,局部偶发,随着季节变化疫情变化小有起伏,进入了外防输入和内防局部扩散的阶段,而且时间跨度较长,进入了较为长期的人类与病毒共存的时代。《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提到“4月29日以来……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1]因此,自2020年4月29日后,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可以认为“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战,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使得全国广大人民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爱国主义也在抗疫中得到升华和丰富。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应包含以下3方面。
首先,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时代丰碑。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着敢于斗争、人民至上、上下同心、命运与共等内涵,彰显了为国为民的核心要义。爱国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集情感、思想、意志和行为四者为一体[3]。爱国主义与伟大抗疫精神在内涵和外在表现上有诸多耦合,伟大抗疫精神就是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新丰碑。
其次,爱国主义就是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从这个视角爱国主义被认为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阶段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略性胜利,展现了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总书记的这句话揭示了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爱国就是爱党,就是爱社会主义,三者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高度统一。
最后,爱国主义就是理性爱国和行动爱国相统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初始阶段,因事件的突发性与应对新冠疫情前期各类医疗资源储备不足,部分地方政府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及时不到位,如:疫情最新信息发布不及时、防疫抗疫物品供应不足、群众基本生活物质调配不到位等。部分西方媒体借此在网络上大肆炒作,恶意放大中国问题,抹杀中国成就,以偏概全地否定中国疫情防控成就。大学生在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政治上辨别能力较为不足,国内出现部分青年网民反对彰显大国担当的对外抗疫援助,并在网络上空喊“爱国”口号,却无实际行动。因此,后疫情时代的爱国主义要强化“理性”和“行动”,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要稳重、实际,用实际行动代替空喊的口号。
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剧烈地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全民战斗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爱国主义精神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汇聚、升华,利用抗击新冠疫情的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5]。中国梦包含着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和个人层面3个层次。不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是个人层面的人民幸福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三者就像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笃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不断弘扬中国精神,还要不断凝聚中国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追求和弘扬中国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等。爱国主义教育还要积聚党员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广大青年学生、各行各业劳动者为实现中国梦奉献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青春力量,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从这个视角来说,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近代以来,民族先贤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道路进行过许多探索,在实践的检验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科学结论[6]。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正确的选择,完全符合国家需求。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其必然的内在需求。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是政治信仰的教育和道路选择的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密切相关。只有培养爱国、担当、奉献的时代青年才符合国家需求和民族需求,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持续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思想。时代新人从担当的时代责任、蕴含的精神价值、具备的基本素养等几个视角来理解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时代新人的关键标签必然离不开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从时代责任角度,时代新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蕴含的精神价值角度,时代新人要爱国家、爱人民、敢担当、勇奋进;从具备的基本素养视角,时代新人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抱负、过硬的本领等。然而,不论哪个视角审视时代新人的内涵,都离不开爱国的标签,更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还是“中国梦”的实现者,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来夯实基础。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各自特点和内涵。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良机,是引导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和行动爱国的好时机。但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多变,这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不少困境。
后疫情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以抗击新冠疫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和有力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认识中国“战”疫的重大意义,并加入大国担当、制度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内容,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担当时代责任。然而,近几年泛娱乐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它推崇用娱乐化的方式去传递社会动态与社会事件,并加入娱乐化的价值判断与评价,从而带动群体用一种娱乐化的思想趋势去认知或评价社会动态与社会事件。原本严肃、客观、真实、正面的事件、观点、内容、成就,被“娱乐”所消解、销蚀和消泯。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积极抗击新冠疫情的事件和行动,甚至包括伟大抗疫精神,都被戏谑,被披上“娱乐”外衣进行调侃。西方利用网络强大的话语权不断利用各种事件推动泛娱乐主义思潮在国内风行,将泛娱乐主义打造成急先锋,试图把严肃的防疫抗疫工作娱乐化,不断消解伟大抗疫精神,以“娱乐”的方式戏谑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正面的价值观念,把“中国成就”无限缩小,把“中国问题”无限放大,不断冲击人们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也对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其他科技的快速发展,“后真相”这一强调个体先赋性的“情感认知”超越“事实真相”的社会总体性图景,已经成为参与政治秩序(再)定义、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话语体系与发声实践[7]。真相的重要性已经不再是首要的,个体不再注重真相,而是根据个体自身的感觉去选择个体想要接受的信息和物质,情感优先于真相,而情感又大多预先设置了立场与价值。可见,主观情绪主导了客观事实,非理性情感压制了理性情感。青年大学生政治和思想还不成熟,在“后真相”时代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偏差,容易根据自身追求的喜好去评价和认识事物或事件。“后真相”时代恰恰与后疫情时代交叉重叠,刚刚经历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的青年大学生在“后真相”时代对抗击疫情的事实叙事不再“感冒”,而是根据自身情感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这对宣传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带来了不小冲击。抗击新冠疫情所取得的成就在“情感先知”优先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消弭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不断消解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抗击新冠疫情既是一场全民健康保卫战,又是一场舆论战、舆情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在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的特殊阶段,社会上各种观点、思想激烈交锋,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逐渐抬头,大有利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之势。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党和国家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之时,一些刻意剪辑或者碎片化的“虚假事实”不断出现。同时,反对权威,极端强调平民诉求、价值和理想的民粹主义假借“以人民为中心”之名,利用各种新媒体诱导人们反对科学精准的防疫抗疫政策,给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正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抗击新冠疫情上一堂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时,虚化历史和极端民粹主义利用互联网快速扩散的传播特征不断生产“虚假事实”,呼吁“极端平民化”,煽动反抗,这些行径不断侵蚀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给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现实困境。
进入后疫情时代,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急切需要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赓续传统,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引领力和实效力,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族力量、提振民族精神的功能与作用。
教育目标简单的理解就是所培养的个体要达到或者实现的标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注重理论知识和文本的灌输,重知轻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教育目标与实践教育目标出现不平衡性。后疫情时代应当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使之适应新形势教育需求和教育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优化既要针对性的解决重知轻行的问题,又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应当包含3个层次,一是深刻理解制度优势,以制度为荣以国家为傲;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听党话跟党走;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同频与国共振。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或者单一施教主体能够完成,需要多维度、宽广度、多渠道形成合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优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共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青年的价值观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应该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孕育的先发作用。学校是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应当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社会是教育的大熔炉,应当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行为具体践行的作用。个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应当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落脚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爱国主义教育的能量和作用,形成“四位一体”教育合力,共同哺育个体成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奉献力量。
教育内容一般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挑选出来的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去习得的知识、观念、技能等。教育内容大多通过教学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内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范围很广泛,层次和类别也多样,既有政治类,又有经济类,也有文化类,还有历史类等等。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能守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的变化增加新元素、新内容,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来的感动人物和事件,这些都应当成为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8]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特殊时期,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把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用“中国感动”开展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把中国抗疫故事说好讲好,嵌入青年大学生内心,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充分利用重大纪念节日节点,充分挖掘抗疫教育资源,全力扩展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和形式,用活用好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特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其教育思想的路径或方式叫做教育方法。正确教育方法的使用能够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目前在教育实践中较多使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亟需调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讲授、传输等方式方法,以体验式、参与式、感悟式为主要方法,走下课堂走出校园。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返乡疫情志愿服务活动、聆听抗疫英雄讲述抗疫故事等方式认识、理解和感悟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生命至上理念。此外,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在抗击新冠疫情当中发挥的作用,还可以在校园内利用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通过寻找身边最美抗疫人、评选校园十佳抗疫志愿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宣传伟大抗疫精神,弘扬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向青年大学生传播伟大抗疫精神,丰富爱国主义内涵的同时,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优化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