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教育:主线、逻辑和主题

2022-11-27 05:19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陈 欢

(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540“四史”特指关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演进史,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客观的社会实际以及独特的时代实践,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发展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关系新时代人心向背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问题,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兴衰成败。面临疫情叠加世界百年变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这是抵制与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性的重要利器,是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如期顺利实现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力图从主线、内在逻辑、主题等多个维度对“四史”进行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与分析,旨在为“四史”学习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充分的学理支撑与有效的现实路径指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四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从根本上而言,“四史”是四部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纷繁复杂的历史,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一部大历史。学习“四史”着实难度比较大,因而针对“四史”的学习教育必须牢牢抓住贯穿其中的主线。因为只有主线明确,学习教育才能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有所取舍,才能透过史料表象理顺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到内含其中的历史规律的真谛,否则学习者将不可避免地迷失于某一历史细节或历史片段当中。从总体上来看,“四史”是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领导人民进行理论探索、不怕牺牲、不懈奋斗、开拓进取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富民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足以表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四史”发展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任何一个政党的成功绝非偶然,偶然因素的背后一定有其逻辑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因为有着崇高的政治信仰、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区别于一般的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其是有着马列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严明的组织原则与纪律性、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与执政能力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来说,“四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斗争史与创业史。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史中最重要、最突出也是最核心的内容,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历史进程的全过程。同时,没有党的领导,削弱或者放弃坚持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建设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的确立、改革与完善,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开启、转型与全面深化,更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坚持与发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基础。可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也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最根本最关键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后“三史”是大党史范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此,“四史”学习教育必须要深刻把握并抓牢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四史”的发展脉络并整合其中的内容,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四史”有机衔接和串联起来,这样才能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其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进而解答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以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历史与人民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回答好中国共产党具备哪些特质,为什么“能”;诠释好为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而理清楚党史在“四史”中的主导地位与特殊作用;讲清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应当是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众星捧月”的作用;搞清楚办好中国的事情为什么关键在党,只有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党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和重要特征,而党的领导为什么是其中的最本质特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为什么是党的领导,这一优势如何统领着其他方面的显著制度优势;理解透“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2]20;深刻理解“四个意识”中增强政治意识和“讲政治”的要求,而最大的政治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得以发挥的根本保证。

二、理顺“四史”发展的四重逻辑

“四史”并非四段孤立历史的先后接续与简单拼凑,而是时间上有先后也有重合、内容上有交集、不可分割辩证统一四个方面的历史,是四个小时段历史有机融于一部大时段的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恢弘历史。虽然“四史”涵盖的历史时期与内容各不相同,但也有相互穿插甚至互有包含,实际上是中国近现代史这一整体当中密不可分的几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为此,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要承认实践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深刻理解“四史”学习教育整体性、一致性基础上的相对独立性,才能避免生硬僵化地将“四史”割裂开来,而是做到几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和良性互动。“四史”之间特有的交集耦合及其内在契合性和逻辑关联性,决定了学习教育必须树立大局观、整体观、历史观和系统观,以理顺和厘清“四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和国家利益为中心、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价值逻辑

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由伟大的中国人民用坚贞、智慧、果敢与刚毅所书写创造的历史,这根本决定了“四史”不是什么别的历史,而必然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国家核心利益为中心、以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为重的历史。通过考察和梳理“四史”不难发现,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无不集中体现出“四史”以民为本、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

比如,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又是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实行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从而成功地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调动起来参加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硬道理。又如,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蒋介石政府却违背民心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推行实为疯狂“剿共”、对日本军国主义妥协退让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则以民族大义和抗日大局为重,先是不计前嫌与国民党地方武装达成停战协定以共同对日作战,后来又发表《八一宣言》高举起抗日大旗,接着又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了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政策转变,最终领导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以最大的诚意作出必要的妥协让步签订有关和平协定,全力争取中国人民百年来在历经战争创伤所渴求的国内和平,直至内战的全面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顶住巨大压力毅然决定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并打出了国威军威,战争的伟大胜利则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赢得了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历史大幕的开启与经济特区的创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全面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制定、“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推进、极力组织疫情防控阻击战等等,无不表明人民性、民族性、国家性的价值取向成为“四史”最鲜明的特征和最鲜亮的底色。

(二)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顺应时代与历史发展潮流大势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纵向、横向全面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可改变地从低级到高级形态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任何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都处于特定的时代条件之下,而不能够凌驾于时代之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绝不因任何人、任何政党和任何统治阶级意志的改变而改变,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者都注定会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就是顺应了“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大势,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成功也正是顺应了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并融入到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当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是因为新中国顺应了当时“东风压倒西风”的世界发展趋势,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通过和平的方式使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造成激烈的阶级对抗而导致社会动荡,也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仅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而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是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正确判断,因为改革开放符合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大趋势。可见,“四史”根本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都能顺应时代潮流大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艰苦创业的历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命脉、顺应历史发展的高超智慧与非凡能力。

(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理论逻辑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透过历史发展的纵深审视“四史”的形成及其发展,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世界观方法论成功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就是运用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进行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斗争的历史。“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7]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理论绝非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发明创造的思想或原则作为依据,“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8]285。新的科学理论显然不能闭门造车凭空产生,无不源于科学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的实践,而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新的实践经验的凝练、积淀及其理论化,又必然催生出新的科学理论,如此往复循环并螺旋式上升,新的科学理论在实践创新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9]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源于马克思主义并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根植于中国大地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实践中得以产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做到勇往直前,“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33。由此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产生的理论成果,恰恰是支撑“四史”发展的思想基础与理论逻辑。

(四)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9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社会实践在推动历史发展进步当中的极端重要作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过程的描述与反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首要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灵魂所在。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0]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最终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正是通过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并用实践的思维观察世界、改造世界,这才造就了传统哲学的伟大变革。

人类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过程。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1]“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观察世界改造中国的历史,是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挽救民族危亡、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解决“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等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历史。“四史”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在立足于中国现实寻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创新科学理论的历史,彰显了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社会矛盾进而达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新境界的实践逻辑。

三、凸显“四史”发展的五大主题:信仰、初心、复兴、创新、英雄

厘清“四史”发展的主线和内在逻辑,这是搞好学习教育的基本前提,而找准学习教育的主题,这是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四史”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因此,搞好学习教育既要理顺“四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要对“四史”发展的主题进行高度的凝练、概括和总结,即要突出“信仰”“初心”“复兴”“创新”和“英雄”等五大主题。只有用鲜明得当、简洁明了的主题贯穿于“四史”学习教育的始终,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才能做到抓大放小有所侧重体现针对性,才能避免学习教育主次不分、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突出“信仰”主题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2]信仰作为精神之“钙”,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硬核的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考验得以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学习教育要围绕“四史”阐释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非凡感召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旗帜的引领下,在磨难和淬炼中奋勇向前;讲述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真理与信仰的故事,让人们深情感受来自真理和信仰的力量,尤其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和夯实信仰之基,做到“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阐释好近代中国如何通过反复比较、甄别才在各种社会思潮与派别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讲清楚为什么别的主义就是不行而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行”;解答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在众多道路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回答好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里好、为什么“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与特殊意义,这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全新战略判断;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性、理论价值与世界意义,回答好其为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讲清楚“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3];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几个大问题,进而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这样才能在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夺取新胜利。

(二)体现“初心”主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这是由党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特性与本色所根本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8]98这就决定了统治阶级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必然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内在包含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为人民幸福的实现奠定了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则为人民幸福进一步创造了可能性与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四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推动着“四史”不断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人民因为掌握着整个社会的物质力量、经济力量而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当在数量上特别是“质”的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牢牢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尤其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之时,这也就根本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坚持做到以民为本。

为此,学习教育就是要讲清楚源于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激励与鞭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艰难困苦、危险与挑战面前,都始终能做到冲锋在前、前赴后继奋斗的根本动力;讲清楚“四史”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坚守初心、砥砺奋进致力于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历史;讲清楚守初心就是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干事创业,就是要把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评判党的工作得失的根本准则、出发点与归宿;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讲清楚守初心就是要求新时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始终牢记党性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胸怀深厚的人民情怀,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做好人民的公仆,做一切为了人民和服务人民一切的孺子牛;讲清楚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都是坚守初心践行初心的表现和现实要求;讲清楚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才能做到不管走多远也不忘来时路,也只有坚守初心才能搞清楚现在身处何处、要到哪里去,进而坚定前进的方向。

(三)展现“复兴”主题

复兴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有着特殊而非凡的意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80多年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中国人民既经历了太多不堪回首的苦难与无法抹去的伤痛,同时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与奇迹,并推动着民族不断接近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指出:“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14]纵观整个“四史”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如何从战乱频仍、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灾难深重的惨痛现实中,凤凰涅槃般地实现独立自由、全面建设、强势崛起、大踏步走向复兴的历史,也是共和国从积贫积弱、饥寒交迫、逐渐解决温饱问题到基本实现小康、摆脱贫困、生活比较富裕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从所谓的“东亚病夫”到昂首挺胸站起来、从贫穷落后到不断富起来再到日益走向世界舞台正中央强起来这一伟大飞跃的历史。

学习教育就是要围绕“四史”讲清楚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如何让中国革命得以焕然一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如何开创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创立了人民军队,又如何缔造了新中国;讲清楚新中国艰辛探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伟大建设历程;讲清楚从毛泽东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15]的时代拷问,到周恩来关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早论述,到邓小平小康社会、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提出,再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这是一段从落后社会主义农业国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发展史;讲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智慧、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建设祖国的故事;讲好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创造了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接近、更有实力实现伟大复兴的故事;宣讲好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与重大举措,激励人们继续书写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史、复兴史。

(四)彰显“创新”主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6]回顾“四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干革命、抓建设还是搞改革,都必须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正是有了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与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成功找到一条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独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能成功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成功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成功找到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自我革命道路。创新可谓“四史”的灵魂所在,没有创新、离开了创新,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从成功走向成功,就不可能有党和人民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就要求学习教育要围绕“四史”阐释好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可贵品质;讲清楚中国革命如何实现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转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如何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游击战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经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讲清楚基于改革开放前30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创新中得以开辟与推进;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刮骨疗伤、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创新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与方式;讲清楚如何在创新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效能,如何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的发展格局。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解答好为什么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何以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何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而讲清楚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不会关闭;宣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人们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继续书写更多更美的“春天的故事”。

(五)呈现“英雄”主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然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一个有前途的国家必定是先锋不断涌现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7]回首漫漫百年党史、70多年来的新中国史、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史以及50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提出与曲折发展史,包括6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党的十八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史,在全党上下、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18]这些英雄模范是各个历史时期党的英勇战士、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也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正所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139。这些英雄模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或为革命胜利立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平凡而又伟大,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他们的精神流芳千古,这种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忠诚于党和人民、信念坚定、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舍生忘死、赴汤蹈火、英勇牺牲、志向高远、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忠报国的英雄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史”学习教育要通过设计和打造“英雄”主题,把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英雄故事、先进事迹、光辉形象和高贵精神宣传好、展示好、弘扬好。既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故事讲精彩,也要把中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英雄故事、中华民族的英雄故事讲生动;传承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在内的革命战斗精神,以及包括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在内的顽强拼搏奋斗的建设精神;弘扬好敢为人先、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伟大时代精神;发扬好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及“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全国劳模、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获得者所彰显的英雄精神;搞清楚宣传、表彰和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忠诚、执着、责任、担当、朴实的正能量、鲜明品格与高贵品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让人们铭记英雄、尊重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从而激励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提供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结语:用好“四史”这一教科书、清醒剂、营养剂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19]不忘来路,饮水思源,才能更好地前行;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才能更好地总结过去、把握当下、成就未来。“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和总结历史,促使人们在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在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找寻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智慧与答案,从而获得考虑长远谋划未来的经验教训与启迪。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三个来之不易”背后的道理,进而达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并不断增进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目的,通过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从而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最终实现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良好效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树立历史眼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四史”学习教育只有深刻把握一条主线、厘清四重内在逻辑、突出五大主题,注重学习教育的集成性、协调性和协同性,处理好整体性与个别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抓住“四史”的精要,从而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才能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理念与导向,从历史呼应现实、理论结合实际、整体与局部、表象与本质等多个维度全面把握历史,才能避免“四史”学习教育各自为阵、相互掣肘、顾此失彼甚至陷入内卷化,进而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不断创新学习教育的模式、手段与方法,有效提升学习教育的针对性、穿透性、说服力与感染力,持续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猜你喜欢
四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